原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焙炒咖啡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規定“實施食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
焙炒咖啡是指以咖啡豆爲原料,經清理、調配、焙炒、冷卻、磨粉等工藝製成的食品”。
有心者提出,爲何政策文件寫“焙炒咖啡”,而不是我們常用的“烘焙咖啡”?
細究起來,“焙炒咖啡”與“烘焙咖啡”相比,前者是更準確的說法。
用英文來表述會區分得很清楚:
roast:烤,焙;暴露於某種熱力下以得溫暖;烤過的;烤肉;烘烤。
bake:烤,烘焙;烘麪包;被烤乾;受熱;烘烤食品。
因此,烘焙咖啡是用“roasted coffee”,烘焙麪包是“baking bread”。
從語言文字角度看,“烘焙咖啡”的說法明顯犯了張冠李戴之誤。儘管這說法的始作俑者已很難查實,但溯源求證,不排除兩種可能:口口相傳導致人云亦云;翻譯的隨意性。這種錯位表述,令人不禁發出“有多少說法可以重來”的慨嘆。
根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報告,2015年中國咖啡消費約爲700億人民幣,2025年之前中國的咖啡市場有望達到萬億元規模。咖啡市場發展迅猛,但與此不匹配的是人們對咖啡的觀念、認知。“名正而言順,本立而道生”,如何消除上述錯誤帶來的尷尬?
然而話說回來,“烘焙咖啡”的通俗說法已經深入民心,要扭轉成正確的“焙炒咖啡”也非易事。
正如語言學者說的:“語言本來就是約定俗成的,在約定俗成的流變中,意思會發生改變。如果大家在理解和使用一個詞語時,已與原意不符,那就將錯就錯,否則糾錯的成本太大,而且還未必能糾得過來。”
我們在此探討“
焙炒咖啡”還是“烘焙咖啡”,並非爲了求證誰對誰錯。
咖啡世界,點滴萬千,說法會變,本質不變。我們欣喜發現,這幾年消費者對咖啡的要求提高了,越來越多人接受和喜愛精品咖啡。
日本咖啡大師田口護形容:“精品咖啡就像是血統良好但難以伺候的純種賽馬,單一栽培咖啡的挑選是十分精細的過程,不過我們也有足以馴服這些賽馬的方法,就先從簡單的熟悉咖啡豆開始。”
那麼,我們不妨先從“焙炒咖啡”的正確說法認識開始?
前街咖啡新鮮焙炒的阿拉比卡焙炒咖啡豆在品牌和品質上都有充分的保證。而更爲重要的是,性價比極其高,每包227克,價格僅有70-90元左右哦。按照每杯咖啡15克咖啡豆來計算,一包可製作15杯咖啡,每杯僅需要5、6元左右,比起咖啡館出售動輒幾十塊一杯的價格來說可謂良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