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羣島國家,18世紀荷蘭殖民時期引進阿拉比卡種咖啡開始種植,直至近代成爲產量位列全球前五大的咖啡生產國,主要產區位蘇門答臘、爪哇與蘇拉維西三個島上。蘇門答臘島北部地勢海拔相對較高,塔瓦爾湖所在的亞齊省及託巴湖座落的北蘇門答臘(林東即位於此省)兩處是主要的阿拉比卡種咖啡產區。亞齊省(Aceh),位在印尼蘇門答臘島(Sumatera)的東北邊,鄰近有兩個(注一)印尼重要的咖啡產區:Gayo山區與多巴湖(LakeToba)產區。其栽種的咖啡樹種爲阿拉比卡(Arabica),而在蘇門答臘島北部又稱其爲曼特寧(Mandheling)。我們在短短的兩個禮拜,主要走訪位在Benermeriah縣的Gayo咖啡豆產地。
在印尼有一種獨步全球的處理咖啡的方式,稱爲“溼脫殼”,全世界只有在印尼這個地方找得到這一種特殊的處理方法,顧名思義就是咖啡豆還沒曬乾前就先行脫殼,等要出口前再將潮溼的咖啡豆繼續曬乾至12%到13 %,亞齊棉迦亞位於湖側的海拔約 1,200 —— 1, 400 米的山坡上,咖啡沿著山坡生長,更需要抵抗迎面而來的湖面強風。生豆出口前,特別被安排在幹處理廠經過三次手選的瑕疵挑選。風味呈現上,除了印尼典型的渾厚口感外,亦帶有迷人的柑橘酸度,回甘餘味綿長,能體會到溫和馥郁中的活潑因子,跳躍的微酸混合著最濃郁的香味,回甘餘味綿長,
印尼橫跨赤道兩側,溼熱的熱帶雨林氣候雨量豐沛,有肥沃火山壤土給咖啡帶來豐富養份;但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直到1924年纔開始有栽植咖啡,多半採傳統遮陰、不施農藥的有機栽培。當地氣候潮溼,帶殼豆經初步水洗、發酵處理,經1——2天曝曬,生豆含水率仍有30%——50%,即先剝除種殼再繼續幹燥,以縮短生豆乾燥的作業時程;約再2天的乾燥時間,就能讓咖啡生豆的含水率降至12——13%。印尼這種獨特的半水洗處理法當地人稱之爲Giling Basah,又稱溼剝除法(wet-hulled)。
俗稱
曼特寧的蘇門答臘阿拉比卡咖啡,此一名號出於當地古老的原住民族,傳言1940年代日本佔領蘇門答臘,一名士兵對在北蘇門答臘當地喝到的咖啡驚爲天人,而詢問當地人這是什麼咖啡;但因語言不通,對方誤解爲問他是何許人也,而回答自己所屬的曼代寧族,後來出口時又因爲音誤成了曼特寧,陰錯陽差下成爲蘇門答臘島咖啡的代名詞。
‧生產者:當地小農
‧處理法:溼剝處理
‧分級: 15——18 目
‧海拔:1000——1600米
‧品種:Catimor, Caturra, Typica, Sidikalong
‧風味:鮮切杉木、奶油、烤杏仁、甘草、黑巧克力、口感厚實
因爲一開始潮溼的關係所以導致“溼脫殼”的咖啡容易產生非常多的瑕疵豆,所以絕大多數的‘曼特寧’咖啡 都做爲商業豆使用,都但是如果處理得好,哪一種美味是不可思議的,是其他咖啡永遠都喝不到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異國風味”
前街推薦衝煮:
濾杯:KONO濾杯
水溫:88度
研磨度:小富士研磨度4
衝煮手法:水粉比1:14,17g粉,第一次注水25g水量,進行30s悶蒸,第二次注入至238g水量,萃取時間2:30秒左右
分析:KONO杯底端的肋條並不是很多,濾紙緊貼在濾杯上,達到限制氣流的目的,這樣可以使水與咖啡粉能夠在濾杯中有更長的接觸浸泡時間,保證粗研磨的萃取時間和萃取率。這樣能夠讓咖啡粉得到充分的萃取,提升了醇厚的口感,讓味道更佳集中。
風味:均衡度高,乾淨,口感厚重紮實,尾韻持久黑巧克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