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刨法與溼處理是“求同存異”的關係?
在傳統的溼處理方法中,新鮮的咖啡櫻桃將其果肉(Pulped)除去,並留在混凝土水池中發酵一夜,進行酸化和果膠分解的過程。接下來,帶有羊皮紙的生豆被太陽曬乾20天左右,直至達到11%的水分含量。然後可以將其包裝起來,羊皮紙層被剝離,咖啡按密度和大小分級,並手工分類出口。
生豆在羊皮紙層內,持續“水洗”(“washed”)浸潤。受羊皮紙保護的生豆自身就被安置在一個相對整潔的小環境中,它能穩定水分,緩和晝夜溫度波動,減輕直接日曬的影響。
●到目前爲止,“溼刨法”與“溼處理”基本相同。
如上所述,在溼處理中,通常將這種狀態的生豆乾燥至11%的水分含量。生豆會成爲大家所知道的乾燥的生豆,薄羊皮紙容易被去除。
接下來你將看到溼刨法不一樣的一面。
2
●那
溼刨法咖啡豆又是什麼樣的一種處理方式呢?具體程序又是怎樣的呢?
溼刨法,又稱爲溼脫殼法(Wet Hulling),在當地語言中也被稱爲Giling Basah,是傳統的印度尼西亞咖啡處理法。單從名字上來看,溼刨法與溼處理(水洗)很像,然而,這兩種處理方式的杯測風味截然不同,溼刨法處理的咖啡通常醇厚而強烈,個性非常鮮明。
因爲羊皮紙殼和生豆之間存在着相當大的空間差距,所以農民們在生豆第一次乾燥達到35/40%的含水量時,就賣給當地收購溼羊皮外殼生豆的回收站。回收站收購過程中,有的是單獨袋子包裝,有的是混合,以至於生豆的溼度可能會有所不同。或因不完全發酵形式,或仍然粘附在羊皮紙層上的部分粘液、部分乾燥狀態。但是不會在收取生豆時,對質量上做評定,都會混合裝袋在一起。
帶羊皮紙日曬乾燥2-3天,至含水量20-24%時,經過由特殊製作的溼磨機加工。這臺機器使用大量的摩擦力,將緊貼在生豆上的羊皮紙層撕開,這個階段,通常會從中流出白色或綠色的粘液,由於經過長期粘液浸泡以及潮溼的環境下,呈現出來的生豆很軟、發白腫脹、形成灰綠色,經過摩擦力的攪拌,容易被壓碎或擠傷,特別是兩端,形成小的缺口,造成馬蹄或羊蹄豆(在當地被稱作 kuku kambing)。
出口之前,將去皮後的生豆,直接放置在天井、篷布或路上乾燥。沒有羊皮紙後的生豆乾燥速度很快,最終乾燥至12-13%,此時的生豆呈現出深綠色或藍灰色。然後將生豆排序裝袋並準備出口。
沒有羊皮紙的保護,生豆直接暴露在環境中,可能受到環境黴菌、酵母菌和細菌的影響。當直接暴露在陽光下時,水分迅速蒸發,導致豆子乾燥不均勻,帶有斑點(這可能進一步導致生豆在烘焙時出現不一致的烘焙程度)。去皮過程中過多的熱量也可能導致咖啡快速老化,導致我們在蘇門答臘咖啡中經常品嚐到木質,泥土味。
3
●溼刨處理法步驟
去除果皮和果肉,保留羊皮紙和黏膜
水池發酵
洗去黏膜
帶羊皮紙日曬乾燥2-3天,至含水量20-24%
刨去羊皮紙
使生豆乾燥至含水量12-13%
準備出口
4
●爲什麼要用溼刨法?
氣候原因
印尼使用溼刨法的傳統要從當地的天氣說起。印度尼西亞全年溼度都在70-90%之間,颱風不斷,在某些地區,年降雨量甚至可以達到2,000mm之多。要知道生豆最怕雨水,印尼是如何克服這麼惡劣的天氣條件,產出濃郁醇厚的曼特寧咖啡的呢?那便是依靠溼刨法啦。
在熱帶氣候條件下,咖啡平均要花上2-3周的時間來乾燥。而印尼如此潮溼的氣候下,乾燥咖啡就成了很大的問題。咖啡乾燥必須花上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咖啡依然維持着較高的溼度,這樣一來細菌會更容易浸入咖啡生豆。在普通水洗處理的過程中,乾燥過程都是帶着羊皮紙進行的,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生豆不被外界損傷。然而,我們可以注意到溼刨法會去除羊皮紙來做最後一步的乾燥,這樣一來,陽光會直射到生豆表面,使咖啡生豆迅速乾燥,比水洗處理要快了2-3倍。
●經濟效益
17世紀荷蘭殖民者最早將咖啡引入印尼,這一批殖民者追求更多更快的經濟回報,溼刨處理大大縮短了耗在農場的時間,也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這與追求快速盈利,降低成本的投資者心態不謀而合。這也是推動溼刨處理法的一個原因。
●瑕疵與kuku kambing (羊蹄豆)
溼刨法刨去羊皮紙的時候,咖啡的含水量依然有20-24%之高,而在一般的處理法中咖啡含水量降到10-12%才進行脫殼。在“半乾”的狀態下,羊皮紙會有黏附在生豆表面的情況,脫去羊皮紙較“全乾”更加困難,脫殼過程需要更大的摩擦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半乾”的咖啡生豆此時是非常脆弱的,硬度遠不及“全乾”生豆,所以豆子會比較容易被擠傷,形成小的缺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馬蹄或羊蹄豆(在當地被稱做 kuku kambing )。
溼刨法處理的超快速度也造成了溼刨法咖啡豆會有較高的瑕疵,在處理廠會安排僱員進行瑕疵的手選,一般會有DP(二次手選)和TP(三次手選),經過三次手選的曼特寧在瑕疵率上會優於二次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