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外行,卻在入行五年內就打通了咖啡的線上線下產業鏈,打造出一家集種植、鮮果加工、初加工、成品、出口等爲一體的多元化專業咖啡企業,被稱爲咖啡業界“黑馬”。
雲南咖啡歷史悠久,小粒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膩、略帶果酸味,深受業界好評。統計顯示,目前雲南咖啡種植面積約有150多萬畝,佔全國咖啡種植面積和產量的99%,主要分佈在普洱、德宏、臨滄、保山等地。雲南咖啡吸引了雀巢、星巴克等跨國巨頭紛擁而至,也成爲創業者的沃土。
這匹“黑馬”就是來自咖啡主產區保山市潞江壩的許正雄和他的合美咖啡公司。2007年,在深圳做醫療器械的許正雄回到家鄉,投入了300多萬元辦了酒廠,生意卻不溫不火。
“我家裏一直有五六畝咖啡,但從未真正關注過咖啡,直到2010年同學來約我做咖啡生意。”許正雄說,後來他們找到德宏後谷集團,決定了先從收購咖啡豆做起,並向親戚借了30萬元成立雙虹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
2010年咖啡行情一路走高,最高時40多元每公斤。在2010年到2011年的咖啡產季,許正雄三個月內就純賺了300多萬元。
對於“半路出家”的許正雄來說,介入農業是一項未知數,僅有熱情難免成爲“炮灰”,從種植、採收、加工、銷售的環節都是陌生的,技術性強,傳統農業的風險不可避免。
現在回過頭看,當時高漲的行情掩蓋了許正雄經驗的不足。“撮一撮,聞一聞”是收購帶殼咖啡豆時監測質量的一個動作,但許正雄坦言,當時他只是“依葫蘆畫瓢”。
“我沒有收豆子的經驗,只是模仿着人家咬一咬,搓一搓,裝模作樣,實際上當時大家都在搶豆,顧不得其他。好在是行情高漲,收購的豆子都能賣出去。”許正雄說。
2012年1月,許正雄成立了合美咖啡公司。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互聯網爲農業領域的創業者打開了一扇窗。在常規套路上,咖啡企業往往先做出產品,然後纔會在電商等渠道銷售。但許正雄則是用電商戰略倒逼企業發展。
2012年,許正雄獲得“省長創業獎”。隨後,許正雄結識了三個有志於從事電商的夥伴,四人決定聯手進軍電商,成了
肆只貓咖啡公司專門負責電商。
在電商計劃的倒逼下,他立即着手在保山建立咖啡深加工廠,2014年3月就建成加工量5萬噸的鮮果加工廠,同時年加工量一千噸的咖啡豆烘焙廠和2000噸的三合一速溶粉廠也建好。當年5月,三合一速溶粉產品開始生產,到當年8月銷售就突破一萬筆,速度讓人驚歎。
爲實現了銷售和生產的無縫對接,許正雄還在昆明建設了咖啡速溶粉工廠,電商團隊直接入駐,實現了“前店後廠”,咖啡速溶產品生產出來,就可以直接打包發物流到消費者手中。
“農業生產週期長,拼的就是執行力。同時,互聯網思維要貼近目標消費者的心理和需求。在電商公司,我們的平均年齡是27歲。因爲我們咖啡的購買人羣是年輕人,招聘員工多要求‘90後’,他們的思維接近消費者的思維和心態。”許正雄說。
“從種子到杯子”,種植管理決定着咖啡品質的優劣。在電商獲得突破後,許正雄分頭向種植基地和線下體驗兩端擴展。
目前,合美咖啡在瀘水縣六庫鎮擁有5000畝高海拔咖啡種植基地,在芒寬鄉通過雙虹合作社控制着二萬畝優質咖啡基地。現在這兩塊基地都通過了“國際4C咖啡認證”,整個公司也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O2O模式也逐步試水。在麗江市,許正雄已經開設了3家體驗店,現場製作咖啡飲料、現場烘焙咖啡豆的體驗銷售模式。而在保山,許正雄獨創用酒瓶爲主來裝飾的咖啡廳,在保山開設了第一家“酒瓶”咖啡廳。
許正雄認爲,在創業中,政府支持僅僅是輔助因素,不能代替自身的努力。“從成立至今,合美投資總共約5000多萬元,其中政府前前後後的支持約有300多萬元。打鐵靠本身。如果單獨依賴政府扶持,一定長不高走不遠。”許正雄說,但政府應加強產業的公共服務,組織企業走出去,讓品牌和產品落地。
同時,企業應與農民共贏,避免與農民爭利。“比如企業向農民收購產品時實行優質優價,不僅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收購的咖啡豆品質也提升,是良性循環和促進的過程,否則惡意壓價則會形成惡性循環。”許正雄說。
而缺人才是困擾許正雄和諸多創業者的問題之一。“目前雲南農產品電商的問題在於人才比較緊缺,希望政府能夠把外面的高手請進來,培訓本地的電商人才。”許正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