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平凡的幾個字落入咖啡玩家眼簾,話說十幾年前,兩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咖啡品種現身,撼動了整個咖啡界,一是藝妓(Geisha),另一則是尖身波旁(Bourbon Pointu)。但在談及尖波旁的小故事前,爲尖波旁造成的轟動預先鋪條紅毯大道的概念
在早期,咖啡是阿拉伯獨佔商品,爲了保有其獨佔性,阿拉伯人絕不允許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離開其原生地,但到了17世紀種子終究還是被私渡帶往伊索匹亞和也門之外,在新世界開枝散葉,繁衍出無數的後代,這些被偷出來的種子,就是波旁和鐵比卡兩個品種。
🏼尖波旁,則是波旁咖啡在波旁島(現今的留尼汪島)上的自然突變品種,因爲豆形狹長,兩端是尖的而得名,而原生種波旁則豆體較短,輪廓略似橢圓形。但兩者最大差別倒不僅是外形,而是風味及咖啡因含量,如果用簡明扼要的話來形容尖波旁,就是“天然極低咖啡因、產量稀少、細緻迷人的馥雅香氣、是世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
尖波旁早在18世紀就受到不少名人喜愛,像是法王路昜15,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等等⋯不過,變種波旁卻礙於體質弱易染病,開花結果少,因此不受農民歡迎而遭到棄種,以至日漸減少幾乎絕跡,直到一九九九至二〇〇七年在法國和日本的努力下才覆育成功,成爲當今最貴的咖啡,擁有獨特風味又產量稀少的波旁尖身咖啡豆,受到歐洲皇室及貴族們的喜愛。波旁尖身咖啡豆有著明亮的果香及花香,融合柑橘跟奶油的香氣及絲絨口感,咖啡因卻只有一般阿拉比卡咖啡豆的一半。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五稱它是“世界上最棒的咖啡”,將波旁尖身的名氣推上了高峯。
波旁咖啡之所以得名,是因爲它在新世界最早被廣爲種植的地方,當時被稱爲波旁島,也就是今日的留尼汪島(Reunion)〔注6〕;而本篇所要談的傳奇主角,尖波旁,則是波旁咖啡在島上的自然突變品種〔注7〕。
尖波旁(Bourbon Pointu)還有另外兩個名字,勞瑞那(Laurina)、李霍伊(Leroy),但都不如尖波旁名頭來得響亮。之所以稱爲尖波旁,是因爲豆形狹長,兩端是尖的,而原生種波旁(有人稱之爲圓波旁)則豆體較短,輪廓略似橢圓形。尖波旁和原生種波旁外形上的差異,看看(圖1)及(圖2),應該立即可以分辨出來;不過,兩者最大差別倒還不在外形,而在於風味和咖啡因含量;如果用簡單的話來形容尖波旁,就是“風味好、咖啡因含量低。”
關於尖波旁的風味,我最後再談,這裏先談談尖波旁的咖啡因含量。根據統計資料,一般咖啡豆,其咖啡因的含量,阿拉比卡是0.9——1.2%,羅巴斯塔是1.6——2.4%,而尖波旁則僅爲0.6%,比一般阿拉比卡咖啡低很多,更遠遠低於羅巴斯塔。雖然尚未達到美國的去咖啡因咖啡(Decaffeinated coffee)的標準,但已經是很多受不了太多咖啡因,卻又喜愛咖啡者的福音了。
風味:波旁尖身咖啡豆有著明亮的果香及花香,融合柑橘跟奶油的香氣及絲絨口感
由於風味好且咖啡因含量低(不太影響睡眠),尖波旁早在18世紀就受到世人喜愛,不少名人,像是法王路昜15,小說家巴爾扎克都是它的“粉絲”。18——19世紀的兩百年間,尖波旁在波旁島曾大面積種植,1800年還曾達到年產4千公噸的高峯,但隨後,颶風、火蟻、葉鏽病等一連串的災難接踵而來,以至種植日漸減少,終於,在1942年,最後一批運回法國的尖波旁,只剩下可憐的兩百公斤,而且自此之後,尖波旁消失得無影無蹤,連官方文書都不再提及。1950年代之後,留尼汪島已經無人種植咖啡,島上的農業也完全轉向其他如甘蔗之類的農作物,咖啡與留尼汪島不再有牽連,而尖波旁,被咖啡界公認爲“已經絕種”。
【V60手衝】
濾杯:Hario V60
水溫:90度
研磨度:小富士研磨度3.5
衝煮手法:水粉比1:15,15g粉,第一次注水25g水量,進行25s悶蒸,第二次注入至120g水量斷水,等待粉牀水量下至一半再注水,緩慢注水直至225g水量,萃取時間2: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