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加入COE的咖啡產國屬中南美洲的國家最多:巴西、危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與墨西哥,只有盧旺達與布隆迪來自非洲,其中巴西與哥倫比亞是全世界咖啡產量前幾名的國家,所以每年分別又各有兩場COE的評比。、
卓越杯(Cup Of Excellent, 簡稱COE),類似臺灣茶或是法國葡萄酒的競賽,是每年在許多咖啡產國舉辦的咖啡競賽,以辨別出品質優異的咖啡,主辦單位是卓越咖啡聯盟(Alliance for Coffee Excellence, 簡稱ACE)。卓越杯的比賽開始於1999年舉辦第一場比賽,到了2013年,卓越杯的比賽在巴西、薩爾瓦多、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盧旺達、布隆迪、哥倫比亞與玻利維亞等國舉辦。COE全名爲Cup of Excellence,中文翻作卓越杯、超凡杯或超凡一杯。主辦單位ACE(Alliance For Coffee Excellence)每年在會員國中挑出數千支咖啡,經過國內的杯測評審挑選出一批優質的咖啡,被選中的咖啡再交由國際認可的杯測評審選出前10名,而這10支幸運的咖啡將進行全球的線上拍賣,獲得好價格。從一開始的國內挑選、國際杯測到最後的拍賣前後大約三個星期,但卻能徹底改變一個咖啡莊園的生命,讓他們站上國際舞臺。
身爲ACE會員的各國咖啡局,先自行舉辦國內的咖啡競賽,農民先繳交一定數量的咖啡參賽,每隻咖啡至少要經歷過五次杯測品評,評鑑的標準包含乾淨度、甜度、酸度、口感、風味、餘韻、均衡度與總體表現等八項,總分超過84分的,纔可被認可爲COE咖啡豆。在評分過程裏,只要有一個裁判對咖啡品質稍有疑義,咖啡就會被踢出比賽,最後的冠軍,會在網絡上公開競標拍賣,並且能夠獲得極高的天價。
像是洪都拉斯
家庭農莊Finca El Cielito,透過洪都拉斯咖啡局IHCAFE的杯測競賽(COE)中脫穎而出,後來在IHCAFE的長期協助下,慢慢的改善了咖啡豆的處理設備與流程,逐漸獨當一面,甚至在沒有IHCAFE的協助,仍持續獲得杯測比賽極佳的成績,如今也開始出口微批次給國際精緻咖啡買家。卓越杯的成功,在於爲許多咖啡產國與咖啡莊園打開國際知名度,進而增加交易量,得獎的小農同時也獲得豐厚的報酬。
不過,卓越杯“精品化”的過程,本來不在ACE創辦人喬治豪爾(George Howell )的預期裏。喬治豪爾是美國精品咖啡運動的先驅,也是單一產區咖啡豆的專家,對產區風土與咖啡品種暸如指掌,在美國波士頓開創了全新的淺焙咖啡風潮,並且成立了連鎖咖啡館,很快的佔據波士頓人的口味,但是後來賣給了大舉進攻美國東岸的星巴克集團。取得了雄厚報酬的豪爾,開始雲遊咖啡產國,成爲許多產國的咖啡顧問。
(巴拿馬咖啡比賽常勝軍Finca El Lerida莊園,朝向精品化發展,提供頂端族羣休憩旅遊的新選擇,是世界各地咖啡小農無法奢望的世界。)
1999年,豪爾加入聯合國與國際咖啡組織(ICO)的計劃,與幾個熱情的咖啡顧問,一起爲小農創造經濟永續的新模式,卓越杯於焉誕生,很快的奠定了卓越杯的國際權威性。COE的影響深遠,背後彰顯社會意識的價值觀,以及介紹小量而美好咖啡給顧客的機會,吸引著世界各地獨立咖啡烘焙商的青睞與推崇。透過自家烘焙業者的推廣,更串連起一羣喜愛好咖啡的死忠消費者支持。而生產咖啡的小農戶,不但能獲得更高的報酬與一夕成名的機會,他們的產區或是國家也能沾光。
(巴拿馬咖啡比賽常勝軍Finca El Lerida莊園,朝向精品化發展,提供頂端族羣休憩旅遊的新選擇,是世界各地咖啡小農無法奢望的世界。)
不過,當競爭激烈,大者橫大時,我也看到許多財力雄厚的咖啡莊園,能以堅強的實力自行育種與精製,也能僱用更多工人照顧,而龐大數量的小農依然被掃於市場邊緣,在政府沒有配套或是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貧窮的小農更無力投資以自我提升,並且連參與競爭的入場券都沒有。而如今豪爾所創造出來的體系,原本應是選拔“特種(Specialty)咖啡”的概念,跟商業市場結合後,被炒作成高端精緻(Specialty)的商業市場,不僅咖啡店開始精品化,連產國的咖啡莊園也開始精品化,變成了市場的進入門檻,這也許是他始料未及的吧!
前街推薦衝煮:
濾杯:Hario V60
水溫:90度
研磨度:小富士研磨度3.5
衝煮手法:水粉比1:15,15g粉,第一次注水25g水量,進行25s悶蒸,第二次注入至120g水量斷水,等待粉牀水量下至一半再注水,緩慢注水直至225g水量,萃取時間2:00左右
分析:採用三段式衝煮,明確咖啡前、中、後段的風味。因爲V60肋骨多,排水速度較快,斷水時可以起到延長萃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