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到一個朋友家作客,發現一臺義式濃縮咖啡機巍巍挺立在餐桌一角,閃耀着意氣風發的光芒,讓愛喝義式咖啡的我好生羨慕,如此一來,每天早晨不用出門也能有一杯溫暖醇香的好咖啡呢!
對許多人來說,新的一天,需從一杯好咖啡開始。
在臺灣,隨處可買到義式咖啡,樓下轉角的便利超商就有了,但對我來說,一杯好喝的義式咖啡卻不易取得,要不碰到地雷有點難。因此我很想擁有一臺義式機,可以隨時隨地喝到很棒的義式咖啡,可是好的義式濃縮咖啡機並不便宜,它最初的發明也不是爲了讓人們在家享用,是爲了能夠讓出杯迅速且大量的商業模式之用。
這點從早期義式機發明的專利申請名稱便可得知,1884年莫里昂多(Angelo Moriondo)申請了「蒸汽操作的快速製作咖啡飲料的設備」專利;十七年後,1901年,米蘭人貝柴拉(Luigi Bezzera)對濃縮咖啡機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其中第一項標題是「對用於快速準備咖啡飲料的機器的改進」。當時的人若知道現今許多不到五人的家庭裏,卻仍擁有一臺義式咖啡機,會不會覺得我們簡直大材小用,太瘋狂了呢?
1950年代,義式
拉桿咖啡機的宣傳單,可以看出當時着重美觀的設計。
二次大戰後,濃縮咖啡機的製造技術趨漸成熟,尤其1945年米蘭的賈吉亞(Achille Gaggia)發明一種革命性的濃縮咖啡機
拉桿咖啡機,利用一根長長的壓桿,以彈簧力迫使熱水貫穿咖啡粉,能瞬間泡出風味濃烈醇香的濃縮咖啡,此發明取代了以往以高溫蒸氣提供的壓力來萃取咖啡粉的方式。
賈吉亞(Achille Gaggia)
在他之前的方式都較難控制,往往萃取出過度苦澀的咖啡,連義大利人自己也不見得愛喝。賈吉亞發明的
拉桿咖啡機不只使濃縮咖啡產生更棒的味道,也讓機器不必再靠笨重龐大的鍋爐提供壓力,機體因而變得輕巧許多,造就了濃縮咖啡專賣店,如此一來,香濃醇甘的義式咖啡,星火燎原般的席捲義大利。
受歡迎程度之熱烈,讓美國的義大利餐廳也引進了義大利濃縮咖啡,這些義式咖啡館成了當時許多詩人、政客和藝術家交流的場所。不只美國,1950年初期的倫敦也被攻陷了。1952年,有一名叫做瑞賽瓦託(Pino Riservato)的義大利移民,某天因路過酒吧和點心店時,被濃濃的咖啡香味所吸引,久久難忘,於是用存款買了五臺義式機,在倫敦餐館雲集的蘇活區成立了一家摩卡咖啡館。
1950年代的倫敦咖啡館和現在一樣,可常看見長輩們坐着休憩的愜意畫面。
這位瑞賽瓦託的生意進行得意外順利,開幕第一天就擠得水泄不通,之後每天至少賣出一千杯咖啡,許多旅居英國的義大利人都愛死了這間咖啡館,有事沒事就來此喝杯濃縮咖啡,解解鄉愁。一年之內,打着衝煮義式濃縮咖啡的咖啡館在倫敦各地競相開張,到了1956年光在倫敦就開了400家濃縮咖啡館,幾乎等於每週均有兩家新咖啡館成立。
突然覺得,1950年代的歐美生活跟2015年的臺灣生活,似乎藉着咖啡而縮短了距離,據統計,光是2013年,全臺灣就一共喝掉了21.8億杯現煮咖啡,忙碌又高壓的臺灣上班族幾乎每天人手一杯,甚至兩到三杯也不爲過。那個理應「遙想」的年代,變成用「回想」的方式臆測想像,實在很奇妙。看來,全世界和古今歷史,都藉着一顆小咖啡豆而相連在一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