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爲什麼要排氣養豆?養豆對我們有何意義?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意式拼配 > 咖啡豆 > 2024-11-21 22:21:18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咖啡越新鮮越好…對吧?這個說法其實不完全對。
      
      雖然沒有人想喝過期的老豆,但烘焙好的咖啡豆直接衝煮,其風味一定會讓你失望,因爲咖啡這時仍在大量排氣的狀態。
      
      不論你是烘焙者還是衝煮者,你都必須瞭解排氣,本文讓我們瞭解什麼是排氣(養豆),排氣如何影響你衝的咖啡、以及要如何進行這些動作。
      
      什麼是排氣?
      
      排氣是咖啡豆烘焙後排放氣體的過程,當你烘焙咖啡時,咖啡豆內部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氣體。
      
      烘焙後的頭幾天會有許多氣體釋出,而問題在於這些氣體會在你衝煮時釋出小氣泡,從而影響你衝的咖啡,這些氣泡會破壞咖啡粉跟水的接觸,導致風味及香氣物質的萃取不均。
      
      換句話說,如果你衝煮剛烘好的咖啡,這些氣體會對你咖啡的風味帶來負面影響。
      
      爲此,烘焙後等待數天再衝咖啡是較好的做法。而排放二氧化碳及化學變化的這段時間就稱爲排氣。
      
      爲什麼咖啡會有二氧化碳?
      
      當咖啡烘焙到第一爆及第二爆之間時,咖啡豆會發生降解反應,大約達到220°C時,糖分會分解成數種不同的化合物,其中包含二氧化碳。咖啡豆開始轉爲褐色,因爲水分流失也會變小。
      
      的創辦人Ensei Neto告訴作者,降解反應是烘焙結束時最重要的化學反應,因爲當降解會轉化成糖。當能量釋放時就會產生氣體。
      
      排氣讓咖啡恰到好處
      
      但咖啡豆裏面的二氧化碳並不是壞事,它在咖啡的品質中起着重要作用。2018年農業與食品化學的期刊提到:「二氧化碳是咖啡新鮮度的重要指標,在保存期限與包裝上扮演重要角色,影響了萃取咖啡的過程,影響濃縮咖啡crema的形成,也可能影響咖啡在感官上的風味特性。」
      
      當咖啡豆排氣過頭時,風味就會較不鮮明。祕訣就是排氣的時間要適中,而不是等到豆子放太久變老豆才使用。南美精品咖啡協會創辦人Juan Mario Carvajal說道:「仍在釋放的氣體是咖啡豆新鮮度的指標,但咖啡太新鮮時,則會阻擋咖啡粉被完全萃取。」
      
      如果使用排氣時間不夠長的咖啡豆,可能會需要較長時間萃取一劑濃縮咖啡,因爲氣體會阻礙水的流動。這些氣體有助於形成crema,因爲會在萃取時產生氣泡,但風味同時也會較不理想,因爲氣體也會中斷萃取程序。
      
      是Behmor的總裁,而這家公司生產精品咖啡協會認證的家用烘豆機與智能衝煮機。他表示咖啡的排氣很重要,因爲這會讓咖啡風味更明亮。
      
      他舉了一個例子,用他屢獲殊榮的Behmor 1600 Plus來烘焙瓜地馬拉咖啡爲例,當烘焙過了72小時後,咖啡會有一種橡膠味,但達到96小時後,咖啡的巧克力風味會變得很明顯,而咖啡的風味框架被建立的更完整。
      
      排氣需要花多久時間?
      
      排氣會讓咖啡在烘焙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分散,但我們不希望這些氣體完全消失,而是在我們要喝的時候咖啡的氣體含量恰到好處,適當含量的二氧化碳會讓咖啡喝起來不那麼平淡。
      
      但烘焙後要放多久則取決於許多種因素,通常咖啡豆烘焙後三天到兩週、三週的時間都很適合衝煮,然而每種咖啡的差異也會讓所需的排氣時間不同,衝煮方法、處理法、烘焙程度都會影響排氣時間的長短。
      
      美國Uncharted Coffee Co的聯合創辦人Sharayah Harper說:「咖啡果實的收成及水洗程序永遠都會有些差異,乾燥程序也會不同、水質不同,所以我想這是爲什麼排氣時間也會不同。咖啡豆也有大小顆,因此其內涵的水分與氣體量也會不同。」
      
      衝煮方法決定養豆期多長
      
      如果咖啡豆是用於手衝或是法壓壺,可以在烘焙後數天儘快使用完,因爲咖啡跟水有較長的接觸時間,所以不需排太多氣。
      
      相反的,當我們要煮濃縮咖啡時,因爲衝煮時間很短(通常只有20多秒),代表氣泡會更大程度影響萃取結果。
      
      Joe表示:「濃縮咖啡很特別,它需要更長的養豆期,你不會看到有人把新鮮烘焙的咖啡直接拿去萃濃縮,當中的關鍵在於養豆、排氣,讓咖啡衝煮時能發揮其風味。」
      
      是Onyx Coffee Lab的首席烘豆師,同時也是2017年美國烘豆冠軍,他表示:「如果是萃取濃縮用豆,我們通常會希望咖啡在烘焙後五到七天再使用,這樣會更容易萃取這支咖啡,手衝用豆的時間則更短(譯者認爲此處標明時間不足以養豆,但各地咖啡師手法不同,尊重原意仍照原文翻譯。)」
      
      他同時表示,當Onyx Coffee在準備比賽用豆時,通常都會放置10-21天再使用,因爲這樣會更容易萃取咖啡。如果你可以在烘焙後等至少三到五天再使用咖啡豆,就可以有助於預防咖啡萃取不一致的問題。
      
      咖啡處理法影響養豆期
      
      咖啡主要的三種處理法:水洗、日曬、蜜處理,也會影響咖啡的排氣,Mark表示:「我們認爲日曬的咖啡豆需要比水洗更長的排氣期。」
      
      「日曬豆烘焙後如果在三到五天衝煮,常常還是會有太新鮮的問題。日曬豆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排氣。」
      
      烘焙程度影響排氣時間
      
      深焙的咖啡會加速咖啡豆的排氣,因爲咖啡豆降解程度較高。糖會被更大量轉化,並且有更多小裂縫造成更多二氧化碳的釋放。
      
      表示:「淺焙的咖啡豆較接近未烘焙的狀態,而這代表越淺烘焙的咖啡豆需要更多時間排氣。」
      
      同時提醒我,如果咖啡豆烘焙的不均勻,可能會導致咖啡豆物質發展不均;降解時間的不同將影響咖啡豆的發展程度,進而影響熟豆排氣的速度。
      
      如何維持咖啡豆的新鮮度
      
      如何確認你咖啡在喝的時候已經養豆養得恰到好處?
      
      建議建立一個好的組織系統,讓你的咖啡豆不會放太久。「確實的紀錄烘焙日期非常有幫助,特別當烘豆量很大的時候。」
      
      Mark則說Onyx 會使用氮氣充填咖啡豆袋,搭配氮氣,咖啡豆的保存期可以維持更長。
      
      它通常會在烘焙後20分鐘到一小時將咖啡裝袋,但前提是咖啡豆袋要有排氣閥。當顧客拿到我們的咖啡時,通常都已是烘焙後三天,排氣閥是爲了讓咖啡豆在運送過程正常排氣,如果有碰撞,可以防止豆袋爆裂。
      
      自家烘焙的排氣養豆祕訣
      
      有些烘豆師未必有氮氣裝填的設備,但也不會有大量烘焙或是長途運輸的問題。
      
      Joe解釋:「如果咖啡在烘焙後的七天內開始失去風味的前提下進行烘焙,那麼在第八天你就會失去咖啡中的某些東西。我一旦打開生豆儲存罐就會盡快烘焙,並將其放置四天。我只是使用自然循環的方式,讓咖啡不會一次烘焙太多,這樣可以喝到狀態最好的咖啡。」
      
      他同時使用大的優格罐來存放烘焙後的咖啡豆,他表示因爲他們不是密封的,所以豆子可以排氣。放在裏面也不會被日照影響,因爲外面白色的塑膠材質不透光。對Joe來說這是理想的存放容器(譯者補充,因各國溼度與氣候條件不同,臺灣環境較溼,建議依店家的保存方式存放咖啡豆)。
      
      坊間也有許多人鼓勵用密封罐來存放烘焙的咖啡豆,以維持咖啡新鮮度。但要提醒你,如果是自己在家烘焙的話,存放的容器必須要能讓咖啡豆排放二氧化碳,同時必須考量咖啡豆烘焙的量,是不是能夠在新鮮的狀態就把它用完?排氣成功於否,會讓你體驗到美妙的滋味或失望的一杯咖啡,但這其實並不複雜,只要注意烘焙日期,並讓咖啡豆的二氧化碳適量排放。
      
      所以要記得咖啡豆是什麼時候烘焙的,同時考量到儲存空間、衝煮方法也會影響排氣。每種咖啡豆所需的排氣時間也不太一樣,有些會需要較長時間排氣。如果咖啡喝起來的風味不如你預期,可以試着再放幾天排氣,只是要注意不要放到變成過期豆。

2019-02-11 11:42:59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