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咖啡之路
如同臺灣茶,臺灣咖啡的特色是「回甘」,各產區雖然口味不同,一致的特色卻都是口感甜美、回甘性強。面對銷售困境,堅毅的臺灣農民開始找尋出路。一百餘噸的產量對國內咖啡市場來說只佔0.44%,如果無法降低價格,那就要以品質取勝。大衆市場充斥各種國際豆,臺灣豆想走出一條生路,那就必須放棄大衆市場,走精品路線。
近年來國際咖啡市場已逐漸產生「第三波精品咖啡」的發展趨勢。所謂「第三波精品咖啡」,是指有別於喝「拿鐵」或「濃縮咖啡」式的義式咖啡,轉而品飲精品性質的單品咖啡。第三波精品咖啡對咖啡生豆要求極嚴,針對每支咖啡豆產地特色,追求其「產地滋味」,講究新鮮採收、針對化烘焙、小批量甚至微批量生產、重視產地認證、強調公平貿易與環境責任等。
反應靈敏的臺灣農戶,在困境中走上了精品咖啡之路。各產地紛紛向外取經,延聘國際認證咖啡大師進入產地指導,從改善技術做起。近兩三年這種趨勢非常明顯,農民開始推出各種發酵處理法技術生產的豆子,引進機器設備進行生豆分級、選別、水份控制與生豆密度分級等精密後處理。大大強化了生產品質,普遍水準已然超越了一般市場上多數的商業國際豆。
尤有什者,農民更以產銷班或農會名義舉辦各種競賽、評比活動,仿效頂級臺灣茶的競賽模式,將品質最優異的臺灣咖啡端上臺面與同業切磋比較以提升技術。像是臺灣咖啡協會舉辦的「2006臺南東山鄉咖啡生豆評鑑」、嘉義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舉辦的「2014年N235臺灣高優質精品咖啡豆評鑑」、彰化市農會舉辦多年的「臺灣咖啡生豆評鑑」、嘉義縣梅山鄉「2008嘉義梅山精品咖啡生豆評鑑」、 屏東縣政府舉辦的「屏東咖啡評鑑」、臺東縣政府舉辦的「臺東精品咖啡評鑑」等,加上雲林古坑鄉從2004年開始連續多年舉辦的「臺灣咖啡節咖啡豆評鑑」,皆是臺灣咖啡界的精采盛事,足證各地農戶已體認市場困境,往精品咖啡轉型。
不單如此,許多農戶、生產班更在既有基礎上繼續追求卓越。例如彰化八卦山申請ISO認證、南投國姓鄉推動產地認證等;另有農民投資於有機耕作,越來越多的有機品牌逐漸在市場上出現。
以上都是臺灣農民自主進行的品質提升。然而農民距離市場依然遙遠,許多優異的農產品無法被都會區消費者認識。於是,也出現以推廣臺灣咖啡爲職志,引進世界頂級烘焙技術的森高砂咖啡,進入產區與農民合作,用靈活的行銷能力與高品質的烘焙包裝把農產品推入都會,用相對低廉、甚至比農民自售更親民的價格協助推廣,更銷售至海外,大大增進臺灣咖啡的能見度。
環保與健康的未來
其實,臺灣咖啡除了好喝,另外還有兩個國人都不知道的優勢。就是健康與環保。
健康方面,咖啡生豆的保存非常困難,稍有不慎即易發黴產生黃麴毒素影響健康。國際咖啡豆是大宗物資交易,從交貨開始經層層競標、轉售,送達臺灣市場時已經超過一年。也就是說,在臺灣市場上喝到的國際咖啡豆,多半都是「不新鮮」的咖啡豆。
臺灣咖啡正好相反,由於臺灣是產區,年產量又不大,故喝到的臺灣咖啡都是該年度生產的新鮮咖啡。加上咖啡豆保存於原生環境,不像國際咖啡豆容易變質,在臺灣喝臺灣咖啡,從食品安全角度來看是最健康的選擇。
環境方面,咖啡樹的種植有水土保持作用。咖啡合適的種植環境與檳榔樹類似,由於檳榔產業逐漸走下坡,部分農戶開始轉種咖啡。咖啡的根部伸展極長,能緊緊抓住檳榔樹根與土壤,加上檳榔亦可提供咖啡樹遮蔭,兩者形成完美的共生關係。十年來咖啡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咖啡農發現只要混種咖啡的山坡就不會產生土石流。森高砂咖啡更與農民進行「水土保持契作」,把「咖啡樹種植於檳榔樹下」視爲契作條件,在增產的同時推廣水土保持,形成臺灣獨特的「公益契作」典範。
凡此種種,都是臺灣咖啡逐漸進步的過程。雖然目前臺灣咖啡產量尚未達到國際水準,臺灣亦非國際咖啡組織(ICO: 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會員,卻已通過農民的努力走出一條少量多樣、精緻而健康的路。短期在農民與商家的合力推廣下應可改善銷售,長期來看,則有機會以精品角度,用亞洲最有特色的精品咖啡產地行銷於世界。
時近年底,又是咖啡轉紅的季節。九分二山上灑着溫暖的陽光,震災紀念公園在微涼的空氣中透散着安詳的氣氛。回想十五年前那場重大災害,望着山邊農民努力採收的身影,那一籃籃、一顆顆的鮮紅果子,用豔麗的顏色與濃醇的香味,寫下了一段段臺灣在地農民不屈不撓的堅毅故事。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