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印度是亞洲最早種植咖啡的國家,其咖啡豆也受到很多咖啡愛好者的喜好,因爲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咖啡豆加工的方式通常被稱作“季風”(monsooning)過程。前街咖啡杯測時有對比過幾款亞洲產區的咖啡豆,發現亞洲產區的咖啡豆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醇厚,例如前街今天介紹的季風咖啡豆,入口也是草本,醇厚感極佳。
那什麼纔是“季風”(monsooning)過程?季風咖啡豆是什麼呢?
季風咖啡是印度南部應用典型風乾工藝加工的一種咖啡豆,爲了提高黏度而特意存儲在開放的倉庫裏暴露在季風中,以降低咖啡酸度。
季風咖啡是無意間創造出來的新風味。十七到十八世紀,印度以帆船運送咖啡豆到歐洲,一趟要花上六個月,生豆置於船倉底層,吸收了海面的溼氣與鹹味,生豆運抵歐洲已變質,色澤從深綠蛻變爲稻穀的黃褐色,咖啡的果酸味幾乎不見了,卻意外發展出濃濃堅果與穀物味,喝起來口感十足,有點玄米茶風味。北歐人很喜歡這種金黃色的另類咖啡。一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加上汽船問世,縮短了印度一歐洲的航行時間,客戶卻開始抱怨印度咖啡“走味”了,失去昔日迷人的主黃色與堅果味,訂單銳減,印度出口商纔開始研究解決之道。
原來運往歐洲的咖啡,時間縮短一半以上,來不及熟成“變身”,失去原有風味,於是出口商想到印度西南部馬拉巴沿岸每年五月下旬至九月有印度海洋吹來的鹹溼環境,幾經實驗果然製造出類似昔日的金黃色無酸味咖啡,因此取名爲“季風咖啡”,即俗稱的風漬咖啡。數百年來,廣爲歐洲咖啡業者使用於調配綜合咖啡豆,能增加黏稠度及茶感。
前街提到印度咖啡國人最常接觸的風漬馬拉巴(Malabar),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遠古時代咖啡要花上數個月的航程才能運抵歐洲,在航行中由於曝露在充滿鹽分的海風與溼氣中,變化出一種特殊的口感而且原本新鮮深綠色的咖啡豆也變得與曼特寧一般成黃褐色,那時的歐洲人喜歡這個濃郁的厚度與奇特的風味。
季風咖啡豆處理方式
1.將儲存的豆子放在廠房面向西邊,日曬咖啡豆平鋪在場內,窗戶全打開,以便迎取西南吹來的鹹溼季風。
2.咖啡豆不能裝太滿,因爲咖啡袋堆擠太密會到導致不透風而發黴,還要不時倒出咖啡豆更換麻布袋以免滋生黴菌,相當費時耗工。
3.這個時間段約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後還要再經過煙燻處理,以驅趕象鼻蟲。
4.人工篩豆,挑掉未變成金黃色的失敗豆子。
5.經過最少6個月到一年的季風吹拂,豆子們的質與量都有了重大變化,咖啡豆的體積會澎脹一至兩倍大,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約13%。
季風咖啡豆的特點
在處理法過程中,咖啡豆膨脹爲原體積的雙重和帶有暗淡的金黃色,用時長達12到16個月,然後經過用過量處理挑出堆積膨大不完全的咖啡豆,剩下的咖啡都有待出口。
烘焙建議
前街咖啡在烘焙這款季風咖啡豆的時候,考慮到這支咖啡屬於豆質密度一般,雖然豆體肥碩,卻是外強中乾的軟豆,最終決定採用中深烘焙的手法。烘焙中等火力穩步爬升,轉黃點在4分50秒左右,然後降低火力開風門進入梅納反應,一爆時開大風門,保持火力,溫度約184.4℃,一爆後2分30秒下豆。
前街咖啡具體烘焙細節:
爐溫預熱至設施200度入鍋,風門開設3,30S後開火,火力調整160,回溫點1’25”,保持火力,4’50”轉黃,青草味消失,進入脫水階段,火力下調至140,風門開到4,到168度時火力再次下調至110。
8分鐘脫水完畢脫水完畢,豆表出現皺着和黑斑紋,烤麪包味轉爲咖啡香,爲一爆前奏,這時火力保持不變,風門開到5,並留意聽一爆的聲音。到8’55”’開始一爆,風門全開5。一爆後發展時間2分30秒,至197.8℃下鍋。
衝煮建議
衝煮參數:Kono濾杯,15g粉,1:15粉水比,88℃水溫,研磨度(中國標準20號篩網通過率70-75%)
衝煮手法:分段式萃取,30g水悶蒸30秒,第二次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5g,待液麪將至即將露出粉層時開始第三段注水,注至225g停止,總萃取時間2分鐘(包括悶蒸時間)。
衝煮風味:入口有着淡淡的梅子酸調,可可、堅果、奶油的風味,濃郁焦糖、葡萄乾、草本氣息,尾段明顯的麥茶、玄米茶茶感。
更多精品咖啡豆請加私人微信前街咖啡,微信號:kaixinguoguo0925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