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咖啡每日價格掛勾的是美交所的國際咖啡期貨價格,也就是商品咖啡豆的價格,因爲巴西是全球最大商品豆生產國,因此雲南當日的收購價都是以此爲基準價。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各個產區的咖啡價格較高,是因爲近二三十年以來,終端咖啡消費市場出現了轉變,消費者更注重咖啡的產區來源,更加講究咖啡產地的味道與品質,這裏特指的是阿拉比卡咖啡品質,包括鐵皮卡和波旁等,大部分傳統的咖啡產區對上述品種已經有了足夠長的時間積累,形成了生產規模。而在早前,雲南咖啡產區是作爲商品豆而存在,受價格影響嚴重,多次出現種植時期的中斷(包括中蘇關係惡化後的中斷,國際咖啡市場價格暴跌後的中斷),重視的是高產,主流種植品種卡蒂姆的畝產量是鐵皮卡和波旁的2倍,即便排除品質原因,其他產區的咖啡價格高於雲南咖啡的價格有着其合理性,產量高,自然就會便宜,但云南也完美的錯過了精品咖啡世界發展的這一浪潮。目前雲南咖啡面臨的問題並不是把商品豆提升品質轉變成精品咖啡,精品咖啡的發展本質需要品種的支撐,這意味着改變種植品種纔是一個重要的品質與價格提升選項。但是一般情況下,咖農並不會有耐心把現有的咖啡樹砍掉,等一個數年後纔會出現的開花結果答案,這是當前雲南咖啡品種轉變的最大障礙。這也是前街成立種植園培育鐵皮卡和波旁的最大原因。
雲南咖啡文化溯源
儘管雲南是中國最大的
咖啡產區,但與根深蒂固的“老茶”或海南的“喝咖啡”傳統相比,我們幾乎聽不到有關它的咖啡文化。
追溯到雲南的一些咖啡店先驅,我們必須追溯到1887年,那時中法之間的戰爭纔剛剛結束。清朝政府簽署了一項協議,迫使中國開放蒙自的商業港口。這打開了對外貿易的大門,外國人很快蜂擁而至。越南人開始定居,不久便誕生了一些最古老的咖啡店,例如Nanmei Coffee Shop和Xin Yue Restaurant(現稱Nanlaisheng)。除了咖啡店,信越貝克也是越南移民帶入中國的另一種西方文化。
雲南的大部分地區仍然致力於百年的茶文化,即使在咖啡開始的地區也是如此。主導了其餘市場,主要阿拉比卡植物。雲南省與越南,老撾和緬甸接壤,這增加了其多樣性。catimor(一種caturra-Timor雜種)平均海拔2,000米,由於其高產,飽滿和抗葉鏽病,是大多數農民的首選品種。
這裏生產的絕大部分咖啡都是商業級的。過去十年的價格受到市場波動以及霜凍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儘管生產率不斷提高,咖啡消費越來越流行,但仍有大量咖啡進口到中國。速溶咖啡仍佔中國最大的咖啡市場,其中羅布斯塔咖啡被大量使用。越南是亞洲最大的羅布斯塔
咖啡生產國之一,佔中國進口咖啡總量的50%以上。
如果我們更深入地探索雲南省級城市昆明,我們將看到更加現代的咖啡文化。星巴克於2011年首次在昆明開業,並於2012年在昆明市中心迅速開設了3家商店,並在長水機場和熱帶花園廣場又開設了2家商店。在昆明發生一切時,普'開始推出自己的產品特色咖啡,雲南咖啡行業的未來似乎一片光明。
統計數據顯示,咖啡消費量增長了20%,新鮮咖啡消費量增長了30%,某些省份的咖啡消費量增長了150%。2015年,預計中國國內咖啡消費量將分別達到20萬噸和2020年的50萬噸。中國正在成爲最大的咖啡消費國之一,這種快速增長將鼓勵中國咖啡文化和咖啡館的多元化發展。
雲南咖啡快速發展
2011年3月,雲南省發改委,雲南省農業廳等機構制定了《雲南咖啡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年)》。該計劃旨在將雲南提升爲優質咖啡的首都和中國咖啡產業的中心,包括咖啡生產,製造和貿易。到2015年,雲南將擁有66,667公頃咖啡農場,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100,000公頃。
可以說中國是唯一一個擁有巨大咖啡種植面積和巨大市場的國家。這反映了中國咖啡的發展速度以及雲南咖啡產業的重要性。但是,雲南咖啡農只是爲了生存而這樣做。這就帶來了諸如生產鏈不完整,粗心的加工以及缺乏咖啡品種之類的問題。這種非熟練的製造業以及缺乏競爭力正在傷害雲南咖啡產業。我們在耕種面積方面看到了長足發展,但是這種迅速發展也引發了新的問題。
直到1995年,雲南政府纔將咖啡列爲18個生物工程項目之一,直到現在,雲南咖啡的發展才非常有限。這是咖啡行業的重大變化,1998年雲南省快速發展咖啡行業計劃進一步刺激了這一變化。
一直將雲南咖啡推向世界的公司愛妮(Aini)與星巴克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以改善雲南咖啡的質量,並開發了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憑藉其成功,雲南咖啡開始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
2012年12月,在艾尼公司的資源和技術支持合作下,亞洲首家星巴克咖啡種植中心在雲南普洱成立。該中心促進環境友好的咖啡種植和加工,以提高產量並提高雲南咖啡的質量。同時,星巴克–艾尼咖啡加工廠正式開業,具有2萬噸的加工能力。在過去的三年中,星巴克-艾尼公司已經在8個不同農場的650公頃艾尼公司土地上試驗了4種咖啡,如果該項目成功,他們計劃將這些咖啡引入雲南。雲南正在整合其資源和優勢,以更加先進和先進的技術來建立自己的獨特身份。但是這種發展必須爲質量同時發展留出空間。否則,這種“快速發展”將只是一種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