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雲之南洱海東部的熱區賓川,有一座位於山腰陡壁上的古老彝族山寨,這裏山勢恢宏,地勢險峻,人煙罕至,卻擁有我國最古老的咖啡林,山寨裏有傳承百年的咖啡古法加工工藝及制飲習俗,被世人稱爲“中國咖啡之源”。
朱苦拉村位於賓川縣的平川鎮,是楚雄、大理、麗江三州市的交界地。朱苦拉由彝語“若客來”發音轉化而來,原意是“彎彎曲曲的小路”。據史料記載,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法國傳教士田德能遠渡重洋來到雲南朱苦拉村佈道,修建了朱苦拉天主教堂,並把他的同事從越南中部邦美蜀(Buon Ma Thuot)通過滇越鐵路帶來的咖啡樹苗親手種在了教堂的後牆。也就是從那時起,朱苦拉村民便開始了上百年的咖啡種植歷史。村民們至今還延續着古老精純的土法制飲咖啡工藝:杵臼脫殼,太陽日曬,鐵鍋焙炒,石磨碾粉,土罐煮沸,最後用粗瓷大碗濃濃盛來。朱苦拉咖啡古法加工工藝及制飲習俗,被雲南省評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朱苦拉,作爲中國咖啡最初誕生的地方,源於19世紀一位法國的傳教士,他爲了緩解思鄉之情,帶了咖啡種子,在他居住的地方,種下了24株咖啡樹。
這也就是朱苦拉咖啡的發源,也是中國種植咖啡的開始,可能當時的傳教士只是爲了解決自己的思鄉之情,並沒有意識到這會改變這個村落未來的命運。
咖啡作爲一種新來物種,給這個交通閉塞的村子帶來一種與衆不同的生活方式。因爲地理上極其偏僻,使得當地的勞作方式以及生產工作都相對原始,這也使得直至今日,咖啡的品種依舊是100多年前的品種,並沒有進行任何改良,當地的咖啡樹基本都是純天然生長,根本不會使用任何肥料。
“鐵鍋炒咖啡”“石磨磨咖啡”“銅壺煮咖啡”是朱苦拉咖啡村特有的現象,當地村民也許不懂得什麼叫烘培,什麼叫萃取,也不會知道什麼是手衝,但是這裏的每一位上了年紀的村民,在全程用柴火鐵鍋炒咖啡的過程中,都能熟練的控制炒制咖啡的溫度。讓這裏的咖啡保留100多年前的味道。
現如今,大規模的咖啡基地隨處可見,比如雲南的保山、楚雄就有“雀巢”等知名企業的咖啡園,那裏的咖啡對於朱苦拉咖啡來說,不知道是第幾代品種。市場經濟的催化下,咖啡品種越來越多,咖啡的口感也越來越豐富,咖啡的類型也越來越齊全,但是朱苦拉咖啡,一直保持着100多年的味道,這本身就已經難能可貴。
正是因爲這裏的咖啡品種古老,生產加工方式傳統,產量稀少,加上交通閉塞,才使得這裏的咖啡沒有被市場化,你我才能喝到一口純正的100多年前的味道。
朱苦拉咖啡種植生態屬乾熱河谷地帶羣山環抱小環境,北緯26°,海拔1450米,這裏日照充足,水源潔淨,常年無霜,得天獨厚的賓川熱區環境優勢,爲有機生態農業提供了先決條件,穿行於一個多世紀的漫長咖啡種植歷史,在時光的延進中歸於文化。朱苦拉是中國百年咖啡文化的傳承地,是中國乃至世界唯一在乾熱河谷最貧瘠的地區引種咖啡,並原地傳承一百多年的農業形態,被認爲是世界咖啡史上最爲鮮活而完整的範例。
這片廣袤的高緯度、中海拔地區,孕育了13畝古咖啡樹,其中24棵咖啡樹的樹齡已逾百年。朱苦拉咖啡豆屬於古老而珍稀的波邦(Bourbon)和鐵皮卡(Typica)高山種植豆,具有豐富的醇度和多層次的口感和乾淨的香氣,適度溫潤的酸度與回甘苦味的平衡感極佳,在世界咖啡行家眼中被視爲上品,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產業發展價值。
凝聚百年文化 塑造民族品牌
萬雪君是賓川高原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朱苦拉咖啡產業的帶頭人。2011年6月,她第一次進入朱苦拉,13畝古咖啡林和獨特而濃郁的原生態咖啡文化讓她很是震驚。8年來,萬雪君專注於朱苦拉咖啡品牌的塑造,致力於帶動咖啡產業的結構性改革,以“企業+村民+科技家”的模式開山破土種植咖啡,流轉林地荒山3.2萬畝建設精品有機咖啡示範基地,打造“三個朱苦拉咖啡夢工廠”和“兩座朱苦拉咖啡夢莊園”,將高效農業、現代農業引入咖啡產業鏈中,以此實現針對金沙江流域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
“鄉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創業者學會放下自我,用柔和耐心的語言表達內心純粹,聯動當地一切有利因素,把環保、秩序、公平、透明的原則和力量,融匯在一起,沉下心,撲下身子到田間地頭,用心的能量把當地的美好商業種出來,讓新的商業模式在鄉村落地生根。”
目前,咖啡種植已成爲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據權威部門統計,我國咖啡消費量每年市場增長速度在10%-15%,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元,有望成爲世界上最具潛力的咖啡消費大國。雲南是我國咖啡主產區,佔全國咖啡產量的99%,預計到2020年雲南省咖啡種植面積預計將達到150萬畝。
國家政策引路,資本躍躍欲試,加上巨大的市場規模所釋放的消費空間,推動着整個咖啡產業向前發展。朱苦拉咖啡正進一步擴大市場,精準投放,梳理產業文化輸出體系、產品研發體系和市場投放體系。歷經一個多世紀的朱苦拉咖啡品牌,正試圖在海外咖啡品牌主導中國市場的大背景下突出重圍,塑造民族咖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