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常識 與咖啡有關的六個問題

作者:中國咖啡交易網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2024-06-29 09:06:35

  咖啡,是品味、時尚、愜意生活的象徵,都市裏少不了它的芳淳。爲你解答與咖啡有關的六個問題。

  咖啡能夠抑制性衝動嗎?   17世紀初,歐洲人開始嘗試飲用咖啡,當時在英國十分流行的一種觀念認爲,咖啡能夠抑制性衝動,多飲甚至會喪失性能力,是禁慾的僧侶喜歡的飲料。在這種觀念下,倫敦的第一家咖啡館居然還能在1688年左右開張,不得不說值得注意。相對於當代人對失去性能力的恐懼,當時的英國人可能更恐懼於被性慾操縱。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裏寫道:“清教徒(英國清教徒發源於加爾文宗)棄絕性慾的禁慾主義與修道院的禁慾生活只是在程度上而非原則上有所區別,而且由於它的婚姻觀念,其所造成的實際影響遠遠超過了後者。因爲,即使在婚姻生活裏,性交也不過是遵照孳生繁育的訓令而充當爲上帝增益榮耀的手段,上帝正是爲此目的才恩准它的。”當身體成爲爲上帝服務的勞動工具,如何分配體力就同時成爲一個神學和經濟學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咖啡的禁慾功能體現出來。這種觀念的來源可能是簡單的靈肉二元論,肉體須臣服於精神,而咖啡相對於此前流行了幾個世紀的啤酒,恰恰也有一種類似精神和肉體的優越關係。

  人們對於啤酒的營養價值很早就有認識,根據劍橋出版社的《英國農業中的食物、能量和娛樂》一書,在16世紀下半葉,一個男性磨坊工人平均每天要喝4夸脫(約4.5升)啤酒,女工的飲用量是男工人的一半。在當時,啤酒屬於主食的範圍,人們都相信啤酒是身體的朋友。咖啡無法作爲主食,熱量很低,它的流行必須建立在食物富足的基礎上,更像是一種偏重精神性的飲料。最顯著的標誌莫過於,它能夠幫助醉酒的人清醒過來。咖啡憑藉這種直觀效果獲得了飲料世界的一席之位,並且和諸如“清醒”、“冷靜”這樣的價值觀聯繫在一起。謝爾維斯特·迪福在17世紀七八十年代寫了很多有關飲料的書,他在《茶、咖啡和巧克力禮儀》中說,咖啡最初是作爲醒酒劑與葡萄酒、烈酒一起出現在餐桌上的。它的出現預示着酒精飲料統治時代的終結,也意味着人類將從飲料中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

  咖啡爲什麼能讓你清醒?   祕密就在於咖啡因。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它能夠刺激中樞神經,加速人感知周圍環境的速度,提高人的反應和理解能力,它確實能夠帶來精神上的快感,它有異於酒精性快感的最大特點是,它是持續的、上升的、平穩的,不會像酒精那樣有達到快感頂峯後的衰減作用。從17世紀開始,歐洲進入理性主義的時代,這種理性不只是在哲學層面,也體現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是市民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徵。中世紀時,普通人主要通過在室外出賣體力勞動來換取溫飽,進入市民社會後,勞動者的工作性質在17世紀開始發生變化,除了單純體力勞動,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技術和智力勞動。人們被期待的理想的工作狀態是像鍾和機械那樣準時精確,疲憊、懈怠這些在中世紀時代司空見慣的狀態被宣佈爲瀆神和非法的,像是身體這件工具不可避免會遇到的故障。咖啡就像機油一樣,能夠驅除身體機器裏那些妨礙勞動的情緒,保持大腦清醒,使得清教倫理能夠最大限度地在個體的身體上得到執行。

  市民階層,尤其是藝術家不同於農民和純粹的體力勞動者。他們常常在室內工作,並且勞動時主要是坐姿,這一特點直到今天仍未改變。這種姿勢改變的意義似乎被低估了,首先,這使得勞動跨越了以前體力勞動的生理界限,使得儘量延長工作時間成爲可能,這等於規定了人們的飲料必須是反酒精的;其次,室內環境使得勞動可以忽略天氣因素,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連續性,同時也提供了喝咖啡必需的熱水、器具乃至空間。在如此的工作條件和清教倫理下,不喝咖啡好像變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 咖啡爲什麼顯得很裝呢?   咖啡在歐洲起初只是王室和貴族成員在醇酒和美人之外一種富有異國情調的、具有玩笑性質的飲料,與中國瓷器、波斯毛毯沒有本質區別。他們的味覺並不適應這樣的苦味,對飲料的功能性也沒有什麼需求。作爲飲料的咖啡,對於王室來說是一個空洞的能指,真正令他們感興趣的是精緻的瓷碟、華服和矯飾的禮節,彷彿聚在一起喝咖啡能給“喝”這個日常動作附加上某種優雅的意義,使之脫離生理需要(喝水)和迷醉狂歡(喝酒),同時,咖啡的這些特點也把許多貴婦納入進來,她們此前和粗野的、陽剛的酒世界格格不入。在王室和貴族羣體裏,喝咖啡彷彿成了一個小儀式,它高昂的成本成了准入證,人們在這種儀式裏得以再次確認自己的高貴身份,得到了滿足感。後來,這種儀式感改變了內涵,出現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一家人在清晨啜飲咖啡,進行家庭內部每天的第一次聚會,家庭的秩序和角色在這個時間段日復一日地強化。

  “皇室專用”的神祕感也感染了新興的市民階層,成爲許多人接觸咖啡的起因。但咖啡取代啤酒和烈酒,成爲新的日常飲料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是生活習慣的深刻變革,處於變革中心的咖啡在健康層面和倫理層面上都要被人們拿到放大鏡下仔細研究和懷疑。建立現代生物分類學的瑞典科學家卡爾·馮·林耐(1707~1778)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爲咖啡對精神的振奮作用犧牲了身體內部的平衡,是爲了發展犧牲健康。在當時,這種看法和盧梭(1712~1778)“迴歸自然”的思想遙想呼應,即便在如今,這種把一種新事物和自然對立起來的態度人們也不陌生。這表面上是人們在已有知識結構內對陌生事物的拒斥,背後卻隱藏着另一個問題:人有權力爲了某種目的操縱自己的身體嗎?

  咖啡對身體有益嗎?   有人嘗試證明咖啡在醫學上的正當性,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把咖啡引爲自己學說的註腳。17世紀初期,古希臘沿襲而來的四體液說依然在醫學界具有主導地位,這種學說認爲自然物質是由空氣、水、火、土,配以熱、幹、溼、冷四種性質組成。推論到醫學,認爲人體與此相應也有相關的四種體液(黃膽汁、黑膽汁、血和粘液),各種體液之間的均衡關係到人的健康和性格。醫學界嘗試把咖啡也納入到這種液體體系裏,但在對咖啡的作用原理不甚瞭解的情況下,這樣做不僅缺乏科學性,實行起來也困難重重。有人說咖啡是涼性的,有人說咖啡性溫,有人根據咖啡的加工過程(烘焙)認爲它能夠使血液粘稠,還有人說它能稀釋膽汁,使人冷靜。每種觀點都有明顯漏洞,彼此抓住別人的弱點指責,最後誰也不能說服誰,在醫學上當然沒有結論。漸漸地醫學界就達成一種不成文的妥協:咖啡對身體有益,並且這種益處是全方位的,它能夠治療所有因體液失衡帶來的疾病。這種妥協爲咖啡的傳播提供了正當性。一種精神性的飲料現在被醫學界證明有益健康,並且它的口味確實不差,那麼它的流行也就是必然的了。到了18世紀,這種誤解依然沒有結束,狄德羅相信咖啡對粘液質的人尤其有好處,尤其是肥胖者。他在《百科全書》裏強調,瘦的人由於大多不是粘液體質,就沒必要喝咖啡啦。

  18世紀以後,咖啡的價格下降了不少,能夠喝得起咖啡的人日漸增多。醫學界認爲咖啡能夠治療胃氣脹、強肝益膽,普通人認識到了咖啡提神的益處,味覺上也漸漸適應了它的苦味,在早餐和閒暇時放棄啤酒,效仿貴族喝上了咖啡。但這個時候,人們對於咖啡的認識還遠遠談不上完善,和這個時代湧入歐洲的大量來自殖民地和東方的新奇事物一樣,人們對於這些非本地出產的、無法在日常經驗中直接感知的東西,不是過分美化,就是懷有恐懼。許多醫生認爲咖啡幾乎能夠包治百病,而在咖啡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上,懷疑也沒有停止過。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1746~1792)曾經一直想證明咖啡有毒,他找來兩個死刑犯人,強迫他們每天分別喝咖啡和茶,並令宮廷醫生觀測記錄。這兩個犯人在喝了一段時間昂貴的飲料後,都獲得了自由,令他們的獄友十分眼紅。許多藝術家都是咖啡愛好者,這種恐懼後來成爲他們的嘲弄對象。巴赫的《咖啡康塔塔》唱詞俏皮,樂風歡快,講一個市民家庭的女兒嗜好咖啡,父親想盡辦法禁止,終告徒勞。終曲的三重唱裏唱道:“就像貓要抓老鼠,人人都要喝咖啡。”另一位不太著名的作曲家卡爾·戈特利伯·赫林寫了一首《咖啡卡農》,分別以“C-a-f-f-e-e”的6個字母作爲每段的調性,即C大調、a小調、f小調和e小調。他在樂譜開頭還特別註明:“別喝那麼多咖啡!”

  咖啡和巧克力是什麼關係?   18世紀初開始,宮廷裏和貴族之間開始流行另外一種黑色飲料——巧克力。狄更斯在《雙城記》裏這樣描繪貴族喝巧克力的情景:“第一個侍從要把巧克力罐捧到神聖的大人面前;第二個侍從要用他帶來的專用小工具把巧克力磨成粉打成泡沫;第三個侍從奉上大人喜好的餐巾;第四個再斟上巧克力汁。削減一個侍從便難免傷害大人那受到諸天讚譽的尊嚴。若只用三個人就服侍他喫下巧克力將是他家族盾徽上的奇恥大辱。”

  從很多方面看,巧克力都像是舊的飲料意識形態的迴光返照。巧克力沒有醒神的作用,不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相反,直到18世紀末都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爲,巧克力具有催情作用。就像狄更斯在《雙城記》裏所寫的,貴族在飲用巧克力時必須有人在旁服侍,自己通常躺着或者極放鬆地坐在椅子上,這和咖啡所暗示的“坐着的工作狀態”也形成了對比,雖然同爲早餐飲料,咖啡意味着忙碌的一天又開始了,巧克力則代表着,不過又是一個享樂的日子。兩位作家的飲料習慣也許能夠證明飲料暗示的階級差異:魏瑪公國樞密顧問歌德厭咖啡而喜巧克力,平民作家巴爾扎克則喝成了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咖啡成癮者。不過貴族的這種生活方式也隨着市民社會的進程而不得不衰微,固體巧克力和巧克力粉的發明大大降低了巧克力的成本,讓它也成爲和咖啡一樣簡易的飲料——但是卻沒有讓人興奮的功能。最後,因爲富含營養,巧克力在飲料的領域劃分中被歸入了兒童食品/飲品,而咖啡則日復一日地強化着自己在飲料世界裏的地位,從歐洲到美洲、亞洲甚至殺回非洲,在如今的世界裏,不管是工作還是享樂,人人都需要提神,人人都需要好口味。

  來自非洲的咖啡豆是如何爲歐洲文明所接納呢?   巴爾扎克隨身攜帶咖啡壺,藉助這種飲料的作用,他每天能夠寫作12個小時;貝多芬每杯咖啡所用的咖啡豆一定不能少於60克,否則他就會大發雷霆;據說伏爾泰每天要喝50杯咖啡——除了咖啡,沒有一種飲料能夠在人類的文明史上起如此重要的作用,這種飲料本處一隅,在歐洲人向外探尋的過程中被發現,如今已經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傳說咖啡起源於埃塞俄比亞的一個叫“Caffa”的地區,一個牧羊人注意到,他的羊羣喫了一種不知名植物的葉子和果實之後會產生躁動情緒。附近修道院的僧侶聽說後據此進行多方嘗試發現,把這種植物的種子烘焙,磨成粉,然後沖水製成飲料喝,能讓他們在漫長的祈禱中保持清醒。

  1582年,德國南部有一個叫萊恩哈德·勞伍爾夫的醫生來到近東地區旅行,他發現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很喜歡一種陌生的飲料,在遊記裏他如此寫道:“……看起來黑如墨水,當地人相信它能治療胃病。”阿拉伯人在大白天的公共場合喝咖啡,這讓萊恩哈德很不適應,在當時的歐洲,白天在大街上喝酒是很不體面的行爲。萊恩哈德的遊記是歐洲第一份有據可查的對於咖啡的記載,他很可能沒有品嚐咖啡,因爲書裏沒有出現描述味道的文字。

  阿拉伯世界對於咖啡的認識至少要早於歐洲幾百年。10世紀的阿拉伯醫學書籍裏就出現了用咖啡入藥的記載,伊斯蘭教文獻裏還記載先知穆罕默德曾用咖啡治癒嗜睡症。大約在15世紀以後,咖啡在阿拉伯世界成爲一種日常飲料。咖啡使人清醒,讓大腦興奮,因此在嚴令禁酒和數學發達的阿拉伯世界裏,它的流行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可以這麼說,咖啡就是伊斯蘭世界的酒。而本來就盛行酒精的歐洲對咖啡的興趣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大,17世紀上半葉,“咖啡”這個詞還帶有異國情調和神祕色彩,相對葡萄酒的紅色和啤酒的金黃色,咖啡的黑色容易讓人想起瀝青——這是很不愉快的記憶經驗,在中世紀時,向人體澆瀝青是宗教法庭常用的折磨手段。

2014-09-28 17:09:19 責任編輯:中國咖啡交易網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