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咖啡交易網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11-21 21:49:08
咖啡與茶、可可並稱爲當今世界的三大飲料,爲全世界約" L M 的人口所飲用,其消耗量已僅次於
飲用咖啡在歐美國家很普遍、流行。在中國和其他東方國家,咖啡的飲用今天也有逐漸流行的趨
勢。但在中國學術界,還未見過從農業史、風俗史角度研究咖啡的論文和專著;也未見過在哪本農史
書、歷史地理書、飲食史書中有關於咖啡的一章、一節或一目。
鑑於此,本文探討咖啡的起源、發展、食用、傳播、入華和飲料文化等問題,以便拋磚引玉,開展和
促進相關的研究,適應今天的形勢。
一、咖啡的起源
咖啡樹和咖啡食用的起源地公認在非洲,其具體地區說法不一,但多數人認爲在東非的文明古國埃塞俄比亞。關於咖啡起源的時間則莫衷一是。
在咖啡的發現、起源和利用史上,有一個神奇的故事非常流行,我以爲也較爲符合實情。很久很
久以前,埃塞俄比亞西南部咖法(Keffa)地區的牧羊少年卡爾迪(Kaldi)一次趕羊經過一片樹林時,他的山羊羣啃食路邊大型灌木叢上的紅果子。! 卡爾迪無意中發現,山羊喫了紅果子後異常興奮,即使是老山羊也像小山羊一樣奔跑跳躍。牧羊少年覺得奇怪,便也摘下一些果實品嚐。結果自己也變得非常興奮、精神,不由得手舞足蹈起來。咖啡(果可食用並能提神)就這樣被人發現了。"人們把這種果子就叫成當地的地名“咖法”((Keffa),以後經過長期地傳遞和演變就成了今天的“咖啡”(coffee)。
咖啡被發現後人們最初只是採摘野生的果子食用,#後來才慢慢開始人工栽培。在食用方式上,最初是連肉帶核(即咖啡種子—咖啡豆)一起嚼食,後來進步爲把咖啡果泡水或煮水喝。在用途上,最初主要用於宗教界的宗教活動和醫生治病及病人恢復。埃塞俄比亞—紅海一帶基督教、猶太教都有,後來還有伊斯蘭教。各種宗教的教士、修士、教徒嚼了咖啡果或喝了咖啡水後,在徹夜進行的宗教法事活動時便很有精神不打瞌睡。病人們嚼了它或喝了它也能恢復一些精神。
咖啡的食用、採摘漸漸跨過非常狹窄的紅海傳入阿拉伯半島。《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咖啡
條》和《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咖啡條》說公元前6世紀阿拉伯人已開始栽種咀嚼食用咖啡,但它們沒有例證和文獻出處,不大可信。而且,從社會發展史角度審視,公元前6世紀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假如當時已有“阿拉伯人”的話)還處於原始社會的野蠻時代。如果那時他們已有了農耕種植,那也只可能種植椰棗、麥子、瓜菜等糧食、蔬菜、多用途作物,而不可能栽培藥用類、嗜好類、消閒類作物咖啡。因爲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只允許他們種植那些作物,以保證自己少捱餓,生存下去。新版《美國百科全書·咖啡條》認爲,公元后+ 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栽種食用(咀嚼)咖啡。%有的學者還把栽培利用咖啡的時代地點精確到公元,-, 年在也門開始栽種。我認爲公元后6世紀開始栽培咖啡相對較爲可信。由此推斷,埃塞俄比亞人發現利用咖啡當在此前好長一段時期,或者在此前兩三個世紀,即約公元. 世紀。公元9—10 世紀的阿拉伯醫學家拉吉斯(Rhazes,865-932)在文獻中首次明確提到了咖啡,即記載下有人將幹咖啡果研碎後用水煎服當藥喝。’
據16世紀的一份阿拉伯文獻《咖啡的來歷》記載,13 世紀中葉有一位穆斯林阿訇奧瑪爾(Sheikh Omar)被判罪,從也門摩卡(Mocha)流放到歐撒巴。途中,他看到一隻鳥在快活地啄食着路旁樹上的紅果子,便也試着摘了一些煮水喝。小果子有一種奇妙的味道,喝了後睏倦、疲勞頓時消除。奧瑪爾於是把咖啡果飲用法傳授給一些大病初癒的人。奧瑪爾後來放逐期滿返回摩卡後便把咖啡果和飲用法傳播開來。!奧瑪爾發現咖啡的傳說在阿拉伯地區非常流行,我認爲這個傳說喻示着幾點:一、奧瑪爾可能是獨立重新發現食用野生咖啡的人士。他可能發現了不同的野生種—栽培種。現已查明,咖啡有不同的野生種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栽培種,如小果—阿拉伯咖啡(Coffee arabica),中果—頂籃女童咖啡(C. canephra),大果—利比里亞咖啡(C. liberica);二、奧瑪爾可能是阿拉伯地區最早嘗試種植咖啡的人士之一;三、奧瑪爾是推廣咖啡食用和栽培的人士之一。
我們知道,阿拉伯地區中世紀時農業也比較發達,大量種植多用途作物椰棗和其他作物。阿拉伯人在知曉咖啡可食用飲用並有奇妙的效果後不進行人工栽培便難以理喻。所以我推測,大概6世紀以來便在也門地區零星、偶爾觀賞、研究性栽培的咖啡,從奧瑪爾時代起即從13 世紀起發展爲大田栽培了。1454年,也門的穆斯林王朝正式頒令允許飲用和種植咖啡。"這說明咖啡的種植食用此前已有相當長一段時期,並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從此,咖啡在廣袤的阿拉伯地區廣泛地種植和飲用了。
二、咖啡的發展與阿拉伯、中國、土耳其的促進
咖啡在阿拉伯地區的飲食用、栽培、發展還與中國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有關。11405—1433 年鄭和船隊及其分多次造訪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沿岸的阿拉伯各國,包括也門。下洋官兵、水手、士人攜帶茶、飲茶、銷售茶,把中國的“國飲”—茶文化帶到阿拉伯世界。明成祖爲下西洋頒發的一通敕書就說:“下西洋之內官合用鹽、醬、茶、酒、油、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開支。———永樂十九年十月十六日”。三下西洋的馬歡記下所訪問的一些國家地區“無茶”。如榜葛拉(今孟加拉)“多有燒酒,市賣無茶,人家以檳榔待人”。又如爪哇國(今印尼爪哇)“遇客往來無茶,止(只)以檳榔待之”。% 專門記下夷人“無茶”,說明他們想向當地人介紹、銷售茶。另外,瓷器是下西洋船隊用於交換、銷售的主要大宗產品之一。阿拉伯地區炎熱乾燥,穆斯林們不可一日不用水、不用盛水器皿。中國瓷器中的餐具、水壺、茶具、盛水器皿等成爲他們急需的日常用品,需求量很大。四下西洋的費信記述:天方國(沙特麥加)“貨用金銀、緞匹、色絹、青花白磁(瓷)器、鐵鼎、鐵銚之屬”;費信對佐法兒國(阿曼佐法爾)、阿丹國(也門亞丁)也有類似的記載,中國瓷器在此兩國都在“貨用之屬”。下洋人士常用瓷器與阿拉伯人交換,互市。如“……見本國差人往彼(按指天方國即沙特麥加),就選差通事等七人,齎帶麝香,磁(瓷)器等物,附本國船隻到彼,往回一年,買到各色奇貨異寶……”。’ 中國瓷器深受阿拉伯人民喜愛、珍視。所以阿拉伯人至今仍稱瓷器爲“錫尼”(simi),意爲“中國”;同英語稱瓷器爲’china(中國)一樣,譽稱中國爲“瓷國”。咖啡老家的埃塞俄比亞人則稱瓷器爲sino也是中國之意。
可以設想,中國船隊人員曾經多次請各國人民品茗飲茶,並把茶葉和茶具贈送或出售給他們。中國人的茶葉、茶具和飲茶嗜好給穆斯林們以啓示:原來提神的飲料也可以成爲日常生活消費品。這一認識加速了咖啡的普及,促使咖啡從宗教性的神飲、醫生病人用的藥飲發展爲大衆性的休閒飲料。最後一次(即第七次)下西洋是在1433 年,阿拉伯也門王朝明令允許飲用和種植咖啡;如前所述是在1454年,兩者僅相距21年;今天全世界的包括阿拉伯地區的咖啡杯形狀上更多地像中國的茶杯(即傳統的帶茶船或茶托的蓋碗茶杯),而不像西方的又深又大的啤酒杯、較深的水杯和高腳的葡萄酒杯———這兩點似乎也是旁證。
15世紀中葉咖啡種植和飲用在阿拉伯也門合法後,其傳播開始加速。15世紀70年代傳到伊斯蘭教各大聖地15世紀末傳到開羅。
從15 世紀末起,世界歷史發生了大變動,即開始了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持續到16世紀末結束,從此(16世紀初)海道大通,世界真正地連成一體。也從此開始形成西、葡、英、法、荷、俄這些具有近代意義的殖民大國。" 還從此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大交流包括農業農作物的大交流。說起農作物的大交流人們容易想到美洲印第安人發現培育的各種農作物包括三大飲料之一的可可傳入了舊大陸傳遍了世界,也不難想到舊大陸的農作物包括中國人發現培育的頭號飲料茶傳到了各大陸、各大洲、各國各地,但很難想到非洲埃塞俄比亞人發現的阿拉伯人栽培的三大飲料之一咖啡,也在此期間乘此機會從紅海周圍一隅傳遍了全世界。
咖啡在更大範圍內的進一步傳播與奧斯曼土耳其密不可分。幾乎在西班牙葡萄牙成爲殖民大帝國的同時,奧斯曼土耳其也膨脹爲封建宗教大帝國。1453年土耳其滅希臘化的古老帝國拜佔廷,佔領君士坦丁堡,並進一步向東南歐、地中海、黑海大舉擴張。1517 年土耳其人征服埃及,1536 年佔領也門……西亞、北非、小亞、中亞、東南歐都處於土耳其人的統治下。咖啡於是在地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土耳其境內快速傳播。16 世紀30 年代在大馬土革出現世界上第一家商業性經營的咖啡館(廳、室),1554 年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原爲君士坦丁堡)也出現了咖啡館,同年土耳其蘇丹蘇萊(大帝)對咖啡的生產、經營徵稅。對咖啡徵稅既是一種限制盤剝,我認爲也是對這種新產業的某種承認和保護。從此歐洲旅行者和商人在土耳其境內的咖啡館接觸到由“黑色種子煮成的黑色糖蜜”熱飲。
在土耳其的統治下,咖啡不僅在其廣袤的領地上得到廣泛的傳播,出現了休閒聊天的場所咖啡館,而且咖啡的加工製作飲用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以前阿拉伯人制作的咖啡飲料奧伊希爾(Oishr)只利用了咖啡的果肉部分,而把味道更好的種子(果核)咖啡豆丟棄了;或者將咖啡果肉乾燥後再壓碎,然後與油脂混合製成球狀食用;或者將其果皮與青豆混合,使之發酵釀酒飲用。16 世紀初至上半葉土耳其人入主阿拉伯地區後,開始收集利用那些被廢棄的咖啡豆,將其曬乾、焙炒、磨碎,再用水煮成汁來喝,並加糖。從此形成近代飲食咖啡的基本方式。在土耳其境內出現的首批咖啡館便是用這種新型飲料招徠款待顧客的。與此同時,土耳其人還大量出口咖啡果實賺錢贏利。爲了壟斷咖啡生產,土耳其人嚴禁生豆和咖啡苗、咖啡枝條出口,規定出口的咖啡果、咖啡豆必須經過沸水煮,或者焙炒,或者把咖啡豆的皮剝掉(類似剝掉蠶豆或胡豆的皮;咖啡豆比蠶豆或胡豆稍小),使之不能發芽。!土耳其靠嚴厲的檢查壟斷了咖啡生產、銷售達100多年。
三、咖啡在全世界的傳播和咖啡館文化
歐洲人和其他國家的人接觸到咖啡飲料後,有的人便很快喜歡上了。商人和資產者更垂涎於咖啡帶來的效益和利潤。但是在地理大發現時代(15世紀末17世紀末),歐洲或其他任何帝國對奧斯曼土耳其還不具有軍事優勢(須知土耳其甚至在1529年和1683年兩次大舉圍攻維也納)。還無法採軍事暴力手段來獲取咖啡苗(諸如擊敗土軍,佔領某地,搶走當地的咖啡樹和咖啡果)。面對土耳其的嚴厲控制政策,既不能合法進口,又無力武裝搶奪;於是人們只好設法去“偷”,從而演繹出咖啡外傳的諸多有趣故事。1616年,荷蘭人從也門摩卡港躲過土耳其嚴格檢查,偷運出一株咖啡樹苗。他們駕船走葡萄牙人開闢的新航路經阿拉伯海、印度洋、大西洋、英吉利海峽繞道回國。但歐洲的氣候水土不適合熱帶亞熱帶植物咖啡樹的生長,荷蘭人只好把它作爲實驗樹栽培在暖房裏。1656年荷蘭人侵入錫蘭(斯里蘭卡)。1603年荷蘭人就在錫蘭島上進行咖啡樹苗的大田種植並獲成功。1603年荷蘭人在印尼爪哇島上建立起第一個商站—殖民據點,1619年荷蘭人侵佔雅加達,並把它改名爲巴達維亞。1696年荷蘭人從印度西南部沿海的馬拉巴爾(Malabar)地區運進咖啡樹苗和種子把它們栽種在印尼爪哇巴達維亞的種植園。經過一點波折後終獲成功,並很快獲益贏利。
不過印度西南部的咖啡林卻不是荷蘭人或其他西歐人傳去的,而是由當地的一位叫巴巴·布丹(Baha Budan)的人於17世紀30年代傳入的。作爲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巴巴·布丹去過伊教的聖城麥加朝聖。返回時他把七粒能發芽的咖啡豆(種子)緊貼在肚皮上,躲過了土耳其人的檢查,成功地“偷”回了他在印度西南部的家鄉。從此,咖啡開始在南亞生根栽培了。
綜上可知,東非埃塞俄比亞人民發現了咖啡,阿拉伯人民栽培了咖啡,中國人民促進了咖啡從神飲藥飲轉變爲大衆飲料,土耳其人民發明了咖啡最正宗最科學的飲用法,南亞人民也參與了傳播咖啡。可見,咖啡能成爲世界三大飲料之一,非、亞、歐洲人民都爲之做出了貢獻。不過,對咖啡最鍾愛,把咖啡館(文化)發展得最繁榮,把咖啡傳播得最遠的是歐洲人民。
1615 年威尼斯商人把進口的咖啡豆運回威尼斯開設咖啡館經營。這大概是歐洲的第一家咖啡館。不過,咖啡館老闆使用的是進口的土耳其咖啡而非在意大利種出來的咖啡。1650年,英國牛津出現英國的首家咖啡館,1652年,倫敦出現咖啡館。1643 年,巴黎開設了首家咖啡館,1650年,馬賽也開設了咖啡館……。1684 年,維也納出現首家咖啡館。到17 世紀末18世紀初,咖啡館,咖啡館在歐洲特別是西歐各大中小城市已雨後春筍般出現,迅速普及。
從此歐洲(包括後來的北美)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中多了喝咖啡這項內容,街頭多了咖啡館這道風景線。人們在咖啡館裏休閒,聊天,看簡易的文藝表演,談生意,議論國是,喫零食,談情說愛,咖啡館成了與中國茶館媲美的一種西式休閒場所。一些文人、作家、藝術家在泡咖啡館時構思了自己的作品;一些政客在咖啡館裏活動,一些罪犯在咖啡館裏策劃犯罪,一些青樓女子也在咖啡館裏拉客….咖啡館成了歐美人民的重要社交場所。
歐洲人喝咖啡嗜好的形成和咖啡館的普及又反過來刺激着咖啡(種植)的傳播,以便節省外匯和不受制於人。1714年,一株咖啡樹被荷蘭作爲厚禮送給了法王路易十四,被栽種到巴黎加丁植物園並加蓋暖房而存活下來。自然,咖啡在歐洲只能進行研究性栽培。次年,這棵樹結的果子就被法國人引種到東非馬達加斯加島以東的小島留尼汪島(Reunion)。"不久以後,咖啡就在那裏成林收穫了。
1723年,一名法國軍官德·克留(De Clieu)加丁植物園的一株咖啡苗,把它養在玻璃箱裏(類似盆景),乘船帶往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法屬殖民地馬提尼克島(Matinique)。一路上他精心呵護,在淡水供應緊張實行配給時,他甚至把自己的一份淡水勻點出來澆灌那株咖啡苗。到達後他把樹苗種在自家的院子裏,四周種着保護用的荊棘灌木,幼苗時期還叫奴隸們日夜守護。這株小樹茁壯成長,1726年首次收穫(咖啡的生長期爲播種三年後可結果)。到1777 年馬提尼克島上已有1800萬棵咖啡樹。並由此傳遍加勒比地區。1727年,荷蘭與法國在圭亞那發生領土糾紛,雙方請求中立的葡屬巴西的一位官員帕赫塔(Palhheta)調停。帕赫塔同意調停,但要求得到一袋生咖啡豆作爲酬謝;荷、法表示同意。最後調停成功,但兩國卻拒付生咖啡豆。最後,帕赫塔只好去懇請誘惑法屬圭亞那總督夫人。總督夫人既同情又戀上了帕赫塔。於是她在送給他的鮮花裏暗藏了咖啡種子。從此,咖啡(種植)傳入瞭如今是世界咖啡生產第一大國的巴西。土耳其人的封鎖、壟斷終於被徹底打破了,咖啡的大田栽培逐步遍及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咖啡的飲用嗜好則隨歐風美雨的吹灑也漸漸浸染世界各地,傳入遠東。日本人約在18 世紀末19 世紀初接觸到咖啡(飲料)。1793年,日本本州仙台地區的一條船12 人遇風暴往東北漂到了俄國的堪察加半島。他們被俄國人走陸路經伊爾庫茨克送到了俄都彼得堡。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近代以來就接壤。飲用咖啡嗜好估計當在17世紀下半葉便傳入俄國。到18世紀末俄國人的咖啡館和飲用咖啡已比較常見了。日本人初次在俄國見識到咖啡飲料。這批日本人返國後其中一位叫大艸玄澤的寫了一冊遊記《環海異聞》,書中提到了咖啡,把它記爲“迦兮”。後來日本又改寫成“珈琲”。[明治維新後日本比中國主動和早些接受歐風美雨。但日本的氣候不適合咖啡樹生長,所以直到1878年纔有咖啡苗從印度傳入日本小笠原羣島試種。19 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的茶館始增設咖啡座位提供咖啡飲料服務,20 世紀初日本大城市開始出現獨立的咖啡館。
隨着現代科技的進步,今天從咖啡果中提取的咖啡因(Caffeine)-咖啡鹼既可用作醫學上的興奮劑甦醒藥,也可能被濫用製成低端毒品供不富裕的癮客吸食,所以應該加強對精神類藥品的管制。
四、咖啡傳入中國和中國的咖啡文化
說咖啡傳入中國有幾層意思:第一,咖啡飲用傳入中國,最初在來華的歐美人士中飲用;第二,出現商業性的咖啡館,老百姓、中外人士皆可去飲用消遣;第三,咖啡在中國大田栽培,自產自銷自用。目前這三個層面的研究皆幾呈空白,需要我們努力工作。本文在此通報一下我的研究進展情況。從語言文字上看,《康熙字典》既無“咖”字,又無“啡”字,更無“咖啡”一詞,可知清初中國人尚未接觸到咖啡。清中葉中國有沒有咖啡(飲料),目前尚在搜尋當中。筆者仔細查閱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中所收的幾種清中葉至清末的字書、辭書及其他書,均無收穫。
如清乾隆年翟灝所編之《通俗篇》例如“嗑肥”等。 而且還不排除被音譯成其他詞彙的可能性。不過,今日漢語之正式名稱“咖啡”則應化出於日語的“珈”。因爲如前所論,日本人先接觸記下咖啡,先開辦咖啡店,且把它寫成“珈”。從!1894 年起日本又大舉侵華……是故漢語就定其名爲“咖啡”。據我所查所知,最早的“咖啡”一詞大概出現於民國初年的《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15年),意思也對:“咖啡,西洋飲料,如我國之茶 ,英文COffee”。此後,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辭源》也收入了“咖啡”一詞,且解釋得又詳細又正確。可見“咖啡”一詞在民國時代進入了漢語詞彙庫並固定下來,廣泛使用。
來華的外國人何時何地在中國煮、喝他們自己帶來的咖啡,似乎已很難確定了。不過據現在所查知在鴉片戰爭以前的嘉慶年間,來到中國當時最大的通商口岸廣州的洋人已煮、飲自己帶入的咖啡。這種飲食習慣中國人亦有所感覺。“外洋有葡萄酒…… 又有黑酒,番鬼飯後飲之,雲此酒可消食也”。" 據《廣東通志》所說的番鬼、黑酒、飯後飲、能幫助消化等判斷,所謂黑酒,應該是指咖啡。與之有些類似的可可多製成巧克力食用,且可可飲無咖啡飲那樣流行。
個別中國人開始品嚐飲用咖啡可能始於同治年間。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國傳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飯書》,該書是爲來華的外國人喫西餐和培訓中國炊事員、廚師而編寫的。書中除了把coffee 音譯成“磕肥”之外,還講授了製作、燒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鏟動,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熱加奶油一點,裝於有蓋之瓶內蓋好,要用時,現軋”。# 這裏先講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飲料時,才軋碎馬上煮。後面則講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沒講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國人培訓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僱傭的中國人,他們因工作需要難免不嘗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國喫西餐喝咖啡時,有時也會請中國官員和他們的中國熟人喫一喫喝一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間已有中國人嘗過咖啡。中國出現經營性的咖啡館則大概在清末。據清末民初之人徐珂敘述:“飲咖啡:歐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國之茶館。天津上海亦有之,華人所仿設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飲”。徐珂的書採取了許多清人筆記,可推斷所談之事出現在清末。但此書出版稍晚於《中華大字典》,故難判明“咖啡”一詞哪本書最先使用。不過最先印成鉛字的則是《中華大字典》。可見到了民國,咖啡館或大飯店酒店賓館所附的咖啡廳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現。
關於中國何時何地開始引種栽培咖啡,其種植又如何傳播,這些情況更加不明。《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咖啡條,《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卷》咖啡條等皆說,咖啡於1884年引種到中國臺灣省,1908年引種到海南省,以後相繼引入雲南、廣西、福建等地種植。但條中既無書證,又無資料出處,也無任何論證、參考文獻。故此說尚待考證。筆者據此提供的線索,查閱了清乾隆年晚期余文儀撰寫的《續修臺灣府志》,清光緒年集體編修的《臺灣通志》,清乾隆年晚期陳壽祺等編《福建通志》,清嘉慶年陳昌齋等撰《廣東通志》,清嘉慶年謝啓坤監修《廣西通志》,清光緒年王文韶之《續雲南通志稿》,仔細研讀了其中各府州縣的“物產”、“土宜”部分,但仍未覓得栽種、生產咖啡的蛛絲馬跡。另外,筆者還查閱了清咸豐年英人合信的《博物新編》,清道光年吳其艻的《植物名實圖考》及其《長編》,書中均亦毫無提及。所以,這個工作還得繼續下去,並盼知曉者惠示。中國大陸最早引種咖啡大概始於20 世紀零十年代的雲南。當時,一個法國傳教士把一批咖啡苗帶到雲南省大理州的賓川縣栽培種植。! 雲南屬亞熱帶熱帶氣候,近代屬法國的勢力範圍,所接壤的越南、老撾等又已是法國的殖民地。故說20世紀初法國人把咖啡種植傳入雲南,我認爲較爲可信。到民國時代,中國已確定有咖啡的大田栽培生產了。 1926-1936年的臺灣省,日本殖民當局鼓勵種植旨在排擠蔗、米的作物之中便有咖啡。1926年至1942 年,臺灣播種面積中增長較大的作物中亦有咖啡。[)](*()%)祖國大陸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也有引種栽培生產。所以現在只能肯定,在民國前夕和民國時代中國已有了咖啡栽培生產。解放後咖啡種植有所發展。
咖啡飲用習慣、咖啡種植和咖啡館等在中國傳開後,也逐漸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咖啡飲食文化。在語言方面,形成了咖啡這個新詞,並以此爲基礎形成了咖啡鹼—咖啡因、咖啡色等常用詞彙。改革開放以來,咖啡館和飲咖啡在中國開始普及,並流行起了“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這樣的通俗歌曲,有的家庭也備上了咖啡杯盤和速溶咖啡飲料。可以相信,隨着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咖啡館、咖啡飲,咖啡文化會在中國進一步發展普及。
2014-10-13 17:29:01 責任編輯:中國咖啡交易網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亞洲產區
美洲產區
中美洲產區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