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曾有報道稱,有業者將中國元素融入到咖啡館的經營之中。我在網上瀏覽了其中的幾張照片,發覺咖啡館被搬進了類似四合院的屋子裏,裏頭還使用了不少中國古代的傢俱。整體給人的感覺,自然是古色古香,富麗典雅;然而,僅僅如此,是否就能呈現中國風格咖啡館的意境或是內涵?不知怎的,我始終覺得彷彿少了幾分神韻似的。
在談中國式咖啡館之前,我們不得不先簡略地探討一下咖啡館文化。關於什麼是咖啡館文化?卻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爲煙霧繚繞是咖啡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有人認爲精彩紛呈的沙龍活動才能彰顯咖啡館人文薈萃的風貌;甚至,咖啡館文化是舶來品,我們只能簡單地複製或模仿的觀點,也是早已深入人心,以至於只要在互聯網鍵入“咖啡館”這個關鍵詞,就能搜索出對咖啡館愛好者的各種冷嘲熱諷;諸如:裝X,裝小資,…等等。
說到咖啡館文化,首先浮現在我們腦海裏的,若不是巴黎的浪漫,羅馬的激情,維也納的悠閒,那麼就是英倫的嚴謹。然而,如果我們並不健忘的話,就應該會想起咖啡館文化其實並不是起源於歐洲。歐洲的第一家咖啡館始於1683年奧斯曼帝國和中歐聯軍的戰爭,戰爭結束后土耳其人在匆忙的撤退中遺落下許多袋的咖啡豆,這纔有了維也納第一家咖啡館的誕生。因此,對於歐洲而言,咖啡或咖啡館文化同樣是舶來品,但爲何現今我們提到咖啡館文化時,總是聯想到歐洲而不是中東呢?由此可見,決定誰能代表咖啡館文化,並不在於它究竟起源於何處,而在於誰能將之演繹得更加豐富多彩。
咖啡館文化在中國,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甚或是發揮?關於這點,我並沒有確切的把握;然而,我相信咖啡館文化在中國,應該也必須,擁有自己的風格。其實,在實際的生活中,咖啡館在中國,已然帶有獨特的色彩,只不過是不太好的那部分而已;比如說,國人習慣在餐館或咖啡館中高聲呼喝服務人員,如此不尊重人的表現,若是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恐怕也是令人歎爲觀止的吧!
如果說簡單地添加屋舍,傢俱等概念並不足以很好地呈現中國風格的咖啡館文化;那麼,什麼樣的內涵才更能表達中國式的意境呢?我個人覺得,要初步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回溯中國文化的根源。中國的文化裏包含了三大主幹:亦即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我沒有系統地研習過中華文化,因此只能從小時候受到的傳統教育裏,做出一個簡略的臆測。在我粗淺的認識裏,儒家的核心是倫理,然而也因此使得它的部分內容充斥着封建的色彩(比如:君臣有義,女子無才便是德…等),這讓它在現今社會的應用上,起到一定的侷限作用。相較之下,道家的逍遙以及禪宗的豁達,顯得更具有超越時代的精神和意義;或許有人認爲禪宗同樣是外來的產物,但我覺得禪宗自六祖慧能起,可以說徹底走向本土化,因此說它是中華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似乎並無太大的不妥。
歐洲的咖啡館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沙龍活動,之所以如此,我覺得是由於當時特殊的時代需要。當時的歐洲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各種人本及民權思想勃然而發,咖啡館恰好成爲各種思潮的宣泄口以及重要的社交場所。然而時代發展至今,互聯網纔是各種思想及小道消息的傳播地,若僅僅是參加咖啡館的沙龍,反而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因此在信息時代,沙龍活動的功能及迫切性,便顯得不是那麼強烈了。
文化總是隨着時代在不斷地傳播及演化,咖啡館做爲一種次文化,也是同樣如此。那麼在今日,良好的中國咖啡館文化,可能會是怎樣的一種面貌呢?粗略地說,文化可以區分爲三個領域,亦即:科學上的真,道德上的善,以及藝術上的美。我們剛纔提到,在信息時代,可謂科學昌明,因此對於各種知識的渴求並不迫切;然而在現今的中國,道德上的善和藝術上的美卻是付之闕如,因此按照發展的軌跡來說,中國的咖啡館文化很可能會圍繞這兩個領域展開,因爲這符合當前時代的需要。
道德上的善,我認爲主要會受到道家以及禪宗的影響,而且焦點可能會首先側重於完善自身,而非兼達天下,因爲在今天的社會環境,行善於人往往要承擔巨大的成本風險。
昔日孔子的門人曾經感慨,儒家經過數十年的諄諄教誨,方纔擁有七十二位賢達;而老子無爲而治,僅僅憑着個人的人格魅力,卻也能教化一方,而且成效斐然。至於禪宗,中國古代沒有咖啡館,但是有茶館,趙州禪師每當遇到有人來問佛法時,經常啥也不說,只是叫人喝茶去。既然喝茶能夠悟道,那麼喝咖啡又未嘗不可?因爲禪的精義,本來就在於教人遠離諸相。
至於藝術上的美,中國的咖啡館,尤其是杭州一帶,我似乎已經看到了可喜的勢頭。許多的咖啡館在設計時均能突破既有之窠臼,頗有讓人耳目爲之一新,並且身心爲之舒暢之感;此外,許多業者對於咖啡本身專業的追求,亦是不遺餘力,而當技藝精深時,也就近乎於道了。或許有一天,我們在這些咖啡館的身上,可以見到道德上的善以及藝術上的美,是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