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咖啡高價的重要因素分析 咖啡基礎常識

作者:中國咖啡網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2024-06-03 04:53:08

  拋開解放前上海曾經的輝煌不談,咖啡行業真正在上海包括全國的發展不過寥寥10年。10年前的千禧年,中國的第 一家Starbucks在北京國貿正式營業,同時也揭開了中國咖啡行業發展的黃金10年。隨着上島迪歐等連鎖店在全國遍地開花,Costa, The Coffee Bean & Tea Leaf等國際連鎖紛紛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中國政府終於在2006認可了咖啡師成爲中國第六批新職業。2008年,85度C在福州路上的第一家正式開業,雖然因爲該店的某些流程不符合中國特色,三天後就被和諧了,但85度C的風潮還是很快就席捲了全國的一線城市,預示着咖啡平民化的大趨勢到來。2010年,教育部正式將咖啡師這個職業課程列入了中專等職業學校的專業科目。

  中國咖啡店——世界最高價格的低質量咖啡店

  中國咖啡市場最初的定價權實際上是掌握在Starbucks手中的,2000年,Starbucks進入中國後,依據當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爲中國的Starbucks定了價,之後這個價格也成爲了中國幾乎所有城市咖啡店的統一定價,時至今日依然被絕大多數的咖啡店所接受,更有意思的是,雖然中國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的消費和收入水平差距很大,但咖啡的價格幾乎是全國統一的,甚至往往小城市的會更貴一些。

  事實上,隨着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的不斷攀升,中國咖啡的價格拋開國民的收入比不談,其絕對價格也在不斷攀升,已經率先實現了趕英超美的偉大目標。目前國內咖啡均價在28元左右,以2010 年6月的匯率計算,摺合美金約4.1美元,歐元約 3.4歐元。

  根據2009年的統計數據, Starbucks在美國銷售的咖啡拿鐵價格是2.7美金,而Starbucks的咖啡平均價格在2美金左右。在歐洲,法國塞納河兩岸最好的咖啡店內,咖啡一般是1~2歐元,超過3歐元的很少。在意大利,一杯Espresso的價格一般是0.5歐元,在那些人均收入是中國人近10倍的地方,咖啡價格卻都比中國便宜,更重要的是,中國以高價銷售的咖啡,往往還不是高品質的咖啡。這是值得深思探究的問題,中國的咖啡品質是否能與價格同步提升?!

  是什麼推高了中國的咖啡價格?

  如果說早期由於低匯率的原因,完全依賴進口的中國咖啡價格高昂還情有可原,那爲什麼時至今日,咖啡價格依然居高不下呢?是什麼讓市場的調控作用在咖啡店失去了作用?答案是,目前咖啡如此高價實乃迫於無奈, 中國真正賺錢的咖啡店少之又少。

  咖啡店的最大敵人---房地產!

  中國的咖啡行業可以說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最大受害人,非常不幸的是,中國咖啡的黃金十年也正是中國房產業的黃金十年。對於絕大多數的咖啡店而言,咖啡的物料成本都不是咖啡店最大的成本支出,事實上, 一般來說咖啡的物料成本僅佔到售價的10%~15%,對於連鎖店就會更低,例如麥當勞的飲料成本要求連帶着包裝不能超1.5元;快樂檸檬售價5~6元的產品,含包裝成本一般在1元;巴貝拉、必勝客、避風塘茶餐廳等等我們所熟知的連鎖店,其飲料成本均控制3元以內, 上島迪歐一杯銷售35元的咖啡,其物料成本更是低至 1.2元左右。所以在中國,我們花錢買的不是咖啡,而 是房租和環境等等附加的東西,咖啡本身反而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房租的高企不僅僅抬高了店面租金,也抬高了人員工 資,更令咖啡店業主無奈的是,中國很多人去咖啡店,一待就是一天,造成了咖啡店的翻檯率極低,這也間接的推廣了咖啡的成本。

2015-04-03 17:41:41 責任編輯:中國咖啡網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