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新聞 > 中國咖啡 > 2024-11-05 16:27:45
現在的咖啡館,走到收銀機前臺頭一看,「Espresso、Caffè Latte、 Cappuccino」等名稱,有少部分客人問:「你們這咖啡館寫的是什麼?我只要咖啡,那一個是咖啡? 」我以前還是咖啡師時會慢慢引導客人的說:「請問你想要黑咖啡(black coffee)還是白咖啡(white coffee),想要濃一點還是淡一點?多奶一點還是少奶一點? 」這幾個問題基本上已經可以幫客人選出他心目中那杯「咖啡」,但我好像還沒有回答他的問題。記得小時候跟着父母到茶餐廳,茶餐廳應該是香港咖啡的起源,聽到的咖啡應該只有凍啡、熱啡、齋啡(黑咖啡),特別一點的有啡走(黑咖啡加煉奶),還有「凍檸啡」!兩代人、兩種理解,這代溝究竟從何時起?記載自1554年曆史上第一間咖啡館在當時的土耳其帝國出現,至20世紀中,人們喝咖啡只是爲了宗教、咖啡因,又或是爲了咖啡館獨特的社交和文化氣息,之後流傳到意大利,英國等幾百年來一樣如是。但自二次大戰至今的數十年間,人們對咖啡味道的追求產生了急劇的轉變。從前的歐洲家庭到市場辦雜貨,大多包括生咖啡豆。每週小量烘焙,自給自足。但工業革命的興起,令大企業將即溶咖啡包裝成爲時尚。新鮮烘焙、即磨即衝的文化漸被遺忘。所謂第一浪潮的咖啡,就是從前在冰室、茶餐廳中喝到的大量生產和便宜貨色,極高濃度加上極限的箤取過度(over extraction)毫無質素可言,故必須拌以牛奶、砂糖去調和當中的苦澀。
咖啡=意式?代表第二波浪潮的意式咖啡,源於二次大戰後。歐洲移民在美國復興了烘焙工藝,用當時意大利人Luigi Bezzera在1901年發明當時的先進科技——意式咖啡機,以高溫、高壓去製作濃縮咖啡。後來星巴克連鎖店席捲全美,甚至連全世界都把「咖啡和意式」畫上了等號。跟時下年輕人說咖啡,他們大多會想起咖啡上呈現不同圖形的奶泡(俗稱拉花)。這個,就是上一浪潮的產物。第三波浪潮其實衝煮優質咖啡,不需任何電子機械,只要一壺熱水,一個過濾器即可。第三浪潮所強調的,正是以手工藝去對抗機械化,返璞歸真,製作過程精雕細琢﹕一杯咖啡,從前是用炭火燒焦,以石磨成粉,再以沸水煮成。現在所做的,則蘊含了科學數據,和當代味覺美學的沉澱。跟加入牛奶泡沫的意式咖啡不同,精品咖啡追求地域之風,不需添加,變化無窮。
第四波浪潮?常常又有人問我「將來會否出現第四浪潮」,我的回應是你想用什標準去定義浪潮?若是以衝煮與萃取技術來定義,其實自2010年起,已有廠家推出變壓意式濃縮咖啡機-La Marzocco Strada的pressure profile突破來詮釋第四浪潮的來臨,但近兩年我又看到的,是來一個「再返璞歸真」,現在的咖啡器具廠家的市場方向,都是推出一些可以代替人手的機械,例如現在世界咖啡師大賽(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指定機器-黑鷹(VA388 Black Eagle )穩定性極高的T3技術加上GRAVIMETRIC(稱重)技術,可以代替手衝咖啡的Marco Über Boiler,爲什麼廠家會這樣做?因爲我們現在都知道,無論咖啡師個人也好,咖啡館也好,衝煮咖啡最重要的其實是穩定性,沒有錯這個問題人手永遠都比不上機器的,所以咖啡師的地位不保了?非也,因爲這些穩定性是需要豐富的咖啡知識去設定的,現在的機器是幫助咖啡師去出品一杯更好更穩定的咖啡而已,這也可能是包含了第二和第三波浪潮的結合。
但從遠一點來看,科技的突破,其實離不開味覺的界限。咖啡的第三浪潮已經發揮了這小果子本身的化學潛能,由咖啡因的提神,到現在透過如工藝般的種植、處理、烘焙及萃取。這個浪潮,正好見證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一份欣賞與細味。
來源:@麥隆咖啡官方微博
2015-07-29 15:20:28 責任編輯:未知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亞洲產區
美洲產區
中美洲產區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