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壺製作咖啡7要素,你知道幾個?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塞風壺 > 2024-06-03 04:50:20

  簡單地瞭解賽風的基本流程後,也許仍對於部分細節感到疑惑,不妨再檢視下每個步驟的重點提示。

  PIONT1:上壺濾器扣緊玻璃管

  泡煮賽風前,首先要將包裹濾布在濾器置入上壺鋪平,再從上壺的玻璃管口拉出濾器垂下的彈簧珠珠釦環,扣緊管口。很多初學者忘了此道手續,濾器會被上升的水流衝開,咖啡粉末滲入下壺,泡出一壺污濁咖啡。濾器鋪平扣緊後,將上壺暫插在立座上,接着打點下壺水量。

  POINT2:下壺加進適量熱水或冷水

  泡煮淺焙與中焙豆,可在下壺加入熱開水,以營造88℃~94℃的高溫萃取環境。泡煮重焙豆則該以生冷水,以營造86℃~92℃的低溫萃取環境。下壺加熱水或生冷水,再輔以火力調控,很容易營造截然不同的萃取環境,是賽風老師傅的私房絕技,可視豆性與烘焙度,決定熱水或生冷水。

  加入適當水量前,先要了解日系和臺灣地區產賽風的下壺水量刻度,一般有兩種規格:一爲單人份120毫升,兩人份240毫升,三人份360毫升。

  第二種規格爲單人份130毫升,雙人份260毫升,三人份390毫升,兩種規格有10~30毫升的落差,這會影響到咖啡濃淡與萃出率。泡煮前務必先了解是哪種規格,這點很重要。

  萃取水量該加多少?可先按照日式賽風設計初衷的泡煮比例1:12或1:13來試泡,也就是單人份10克粉,對上120毫升,或容量較大的130毫升水量,泡煮後,下壺約有100毫升黑咖啡。

  但賽風壺以三人份最普及,以三人份的容量來泡120~130毫升咖啡,水量太少,火力不易調控,臺灣地區很少人這麼泡賽風,下壺水量一人份,一般會加到150~200毫升,比較容易上手,粉量在12~18克左右。

  初學者不妨以30克粉對上360~390毫升熱水,會比較好泡,此一泡煮比例,亦爲1:12或1:13。

  POINT3:乾布擦拭上下壺,上壺入下壺

  下壺入水後,難免沾上水滴,務必擦乾,以免開火加熱後,下壺龜裂報銷。擦乾後,下壺安裝在瓦斯爐上,並將上壺直接垂直插入下壺,但也可以先斜插上壺,等下壺水溫升高,彈簧珠珠冒氣泡再扶正上壺,垂直插入下壺。

  這兩種插法會影響萃取水溫,各有信衆,是個敏感話題。基本上,採用前者的直接插入法,上壺最初的泡煮會稍低於後者,兩者各有利弊,一味擁護直插或者斜插並不可取,直插或斜插搞定後,爭議就沒了,咖啡粉該如何下,還有的爭。

  POINT4:開火加熱,先下粉vs後下粉

  賽風泡煮法,千門萬派,神話傳說每天有。有些賽風玩家爲了咖啡粉應該先放入上壺,再開火煮水,也就是咖啡粉是被熱水截上來;或者先開火煮水,等水升到上壺後,再倒下咖啡粉,孰是孰非,吵到面紅耳赤鬧絕交!

  雙方粉絲先別吵,且看數據會說話,以ExtractMojo檢測兩種泡法,發覺先下粉後下粉,咖啡的濃度與萃出率沒多大差異,均在誤差範圍內。況且以兩種泡法杯測,喝不出有任何驚天動地的差異。

  這不難理解,賽風的濃淡與味譜好壞取決於泡煮過程的火力控制、水溫、攪拌力以及時間長短,先下粉或後下粉並非關鍵變因,充其量只是習慣與偏好不同罷了。

  但謹慎起見,如果要採用先下粉的方法,上壺最好先斜臥下壺,可避免熱氣與熱水預浸到咖啡粉,增加泡煮的變數。反之,等熱水上升上來再加粉,不會有預浸變數,兩者並無對錯,各有優缺點,使用你習慣的那種即可。

  基於教學方便,我以上壺插入下壺,開火加熱,等下壺的水升到上壺再下粉,也就是後下粉,作爲賽風的流程,有時爲了方便也會這麼做。總之,先下粉後下粉,沒那麼嚴重,輕鬆以對,世界和平。

  POINT5:調降火力,攪拌咖啡,開始計時

  下壺的水升到上壺後,可稍調降火力,並觀察上壺的濾器是否有大氣泡冒出,有的話,表示濾布縫邊不平,氣泡從細縫冒出,此時可用竹棒壓壓冒泡處,會有幫助。調整氣泡要迅速,不可拖太久,以免水溫升高過劇。上壺濾器如果持續冒大泡會有攪拌作用,增加萃出率與濃度,如果是小氣泡無妨,沒氣泡更佳,表示萃取環境穩定。

  調整後,上壺沒有大氣泡,即可下咖啡粉,粉水接觸後,開始計時40~60秒,並以竹棒迅速迅速攪拌2~5秒,也有人攪拌二十秒以上,基本上,攪拌時間愈長,愈易拉昇萃出率,提高濃度與雜味,因此攪拌時間的長短視個人口味而定。

  另外,在下粉前亦可先用竹棒在上壺劃圈,製造旋窩,再到粉下去,可加速咖啡粉與熱水融合,縮短攪拌時間,並非硬性規定,而依習慣而定。

  有趣的是,下粉以後攪拌方式與姿勢也有門派之見,包括下壓法、井字法、八字法、一柱擎天法、畫圈法與十字法·········不勝枚舉。攪拌力道會影響水流強弱,牽動咖啡粉萃出率,進而影響濃度,非同小可,但也不必矯枉過正,誓死捍衛某一種劃法,貶損其它攪拌法。

  重點不在於手勢美不美,攪拌力道與持續時間纔是影響萃出率的主因。大可不必理會諸多華而不實的攪拌神話與美技,本書就是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畫圈法爲主,世界賽風錦標賽的選手幾乎全採用畫圈攪拌法。

  賽風的攪拌可分爲二拌法與三拌法,前者指下粉後開始攪拌,是爲一拌,萃取時間到,關火再攪拌,是爲二拌,也是頭尾各攪拌一次。至於三拌法是指頭尾兩拌的中間,也就是泡煮約30秒左右,再追加一次攪拌,可提高濃度,視個人需要而定。

  POINT6:關火攪拌,溼布貼下壺

  時間一到,關火攪拌,再以溼布貼下壺,可加速下壺冷卻,讓上壺的咖啡液快速回流下壺,以免萃取過度,增加苦味。如果你是提早關火,或磨粉較粗,就不必急着以溼布貼壺,自然降溫稍慢點流入下壺也成。

  取出上壺要小心,切忌用蠻力抽出上壺,玻璃管很容易碰撞下壺而破碎。左手緊握下壺把手,右手前後左右輕搖上壺,即可優雅分離上下壺。最後搖搖下壺,讓咖啡液均勻混合,即可入杯。

  POINT7:清洗上下壺與濾布

  賽風使用後,記得清洗上下壺與濾器。咖啡渣附着在上壺濾器,不易取出,不妨以左手握住上壺,右手朝壺口輕拍幾下,即可震離咖啡渣,方便倒出,再鬆脫扣在上壺玻璃管壁的彈簧珠珠,即可取出濾器。

  上下壺都要用水沖洗,濾器更要以牙刷去除濾布上的渣渣,濾器清洗乾淨後,最好放進有淨水的杯內,蓋上杯蓋,放入冰箱,這樣濾布就不會發臭。濾布是消耗品,即使每次使用後都清洗得很乾淨,也會堆積過多油垢而發生阻塞,致上壺咖啡液迴流到下壺速度變慢,此時就要換濾布了。

  濾布有兩面,一爲絨毛面,另一爲粗布面,更換濾器時,濾器安置在絨毛一面,即可拉起縫邊預留的細線,完全包住濾器,打個結,大功告成。但請記得換上新濾布的濾器,使用前務必先用熱水煮過,去除雜質與異味,再以短期試泡一杯咖啡,讓黑咖啡再清除一次濾布的異味,這杯咖啡不要喝,倒掉即可

2015-09-06 18:00:44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