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的咖啡文化介紹 法國咖啡文化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11-22 02:54:49

  法國咖啡文化

  曾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象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臺也驚動了,當鏡頭對着滿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爲當時的大笑話。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閉門 "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裏煮上一壺。他們也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的品,細細的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喝就是大半天。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的表達着一種優雅的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寫意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傳統獨特的咖啡文化。正因爲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佈大街小巷,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遊船上、甚至艾非爾鐵塔上。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館、廳、室。而最大衆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的生活的寫照。難怪注重品味的法國人有一個傳統說法,在塞納河邊叫人換一個咖啡館也許比換一種宗教還難!一個地道咖啡館,常客不僅決不輕易改變自己的咖啡館,連來咖啡館的時間和坐在哪張咖啡桌上的習慣都是固定不變的。這種忠誠的關係當然也體現在好客不倦的主人,不用招呼,熟知自己常客脾氣和嗜好的老侍應生就會端來他最喜歡的那種咖啡,配上一盤特色點心,甚至還會隨手帶來他最愛看的報刊,不必說謝謝,這些在一個正宗的咖啡館裏都是理所當然的。

  日本咖啡文化 最初咖啡傳到日本是元祿年間的長崎出島。而人們正式接受是從明治時代開始。以下我們來看看日本的咖啡史吧!

  最初,其味道香醇日本人還不太習慣西歐諸國的咖啡屋接二連三地開幕之際,可謂咖啡文化的文學與藝術正值開花時期,而日本正處於江戶時代嚴歷的鎖國政策中。當時最先端的飲料咖啡是在長崎出島的荷蘭商館設立(1641年)推測是當時被攜帶進來的。然而能與外國人接觸的是役人(官員)商人通譯與遊女。1776年記載的"尊貝魯日本紀行"上"二、三個通譯終於知道咖啡的美味。特地傳到出島來象徵洋文化的"咖啡"在當時也無法普及。

  日本人喝咖啡的是1804年狂歌師戲作者,大田蜀山人在《瓊浦又綴》一書中,在紅毛船上被請喝叫"咖啡的東西,豆炒得黑黑呈粉狀,與白糖攪和後飲用,味道焦苦的臭與苦味無法適應。"從咖啡自出島輸入而無法廣爲接受的背景來看,鎖國政策的確影響了日本人對新飲料味道的不習慣。

  1823年到日本駐地出島的荷蘭公館的西飽爾特,好像蠻喜愛咖啡。在"江戶參府記行"一書中記載着"日本人與我們相處時,喜歡喝咖啡"。

  真正的普及是從明治中期開始。創刊的文藝雜誌"昂"的會員北原白秋、石川啄木、高村光太郎、佐藤春夫、永井荷風等以日本橋小網町的"鴻之巢"場所作爲每月會合的地點。在那店裏可以飲用道地的法國料理與洋酒、咖啡也是道地法國式深烘焙咖啡。鴻之巢就好像文人的社交場。

  從明治時代到大正時代,像這樣的文化沙龍的確幫助產生了幾家咖啡屋,日本也終於進入咖啡文化的風氣。然而對一般人來說依然是一種難得的店鋪罷了。

  當時所形成的咖啡沙龍是文人或文學青年們的社交場所,但同時平價化的咖啡屋在不知不覺中盛行。大正時代的最盛時期,全國約有二十多家分店。爲何咖啡沙龍如此受人歡迎呢?因爲在高級西洋料理店的咖啡,當時一杯15錢,而模仿巴黎或紐約的咖啡店,則徹底實施一杯5錢的低價位咖啡。因此以三分之一的價格就可以以道地且味香的巴西原味咖啡。在全國知名的咖啡沙龍,品嚐到美味咖啡的日本人難以數計。咖啡沙龍爲大衆化咖啡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在大正時代咖啡的愛好者確實增加很多,進入昭和時代更受大衆的喜愛,第二次世界大戰卻因咖啡乃"敵國飲料"而停止輸入。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咖啡一時銷聲匿跡。咖啡以"和平的使者"身份受到人們的感激和喜愛。

  目前日本咖啡市場的情況競爭相當激烈。包括沏茶店與家庭普通咖啡與即溶咖啡,家庭咖啡與辦公室咖啡,各種罐裝咖啡,加上好客咖啡,美味咖啡等。特別是進入平成時代更加道地的咖啡需求也隨之增加了。

  維也納咖啡文化

  咖啡是維也納人津津樂道、頗爲自豪的一種東西。維也納人甚至把它和音樂、華爾茲相提並論,稱爲"維也納三寶",可見維也納人與咖啡的情緣。有人說,維也納是"五步一咖啡",也許是詩人的誇大之辭,但維也納咖啡館數量不菲卻是事實。從街角供人們站着喝的咖啡亭、大學附近學子聚集的咖啡店,到劇院旁、皇城邊富麗豪華的咖啡廳,少說也有幾十家,有的咖啡屋早晨6點半即開張,直到凌晨2點纔打烊。因此,說"音樂之都"的空氣裏不僅流動着音樂的韻律,而且瀰漫着咖啡的清香,一點也不爲過。

  維也納人喝咖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在許多伊斯蘭國家的大小城市中,咖啡館林立,咖啡已成爲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歐洲,人們還不知其爲何物。1683年,土耳其第二次進攻維也納,當時奧地利皇帝奧波德一世同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簽訂有軍事同盟,奧波聯軍粉碎了土耳其人的進攻。倉皇潰逃的土耳其軍隊在維也納城牆周圍的戰場上丟棄了大量的武器、彈藥,還有好幾百個裝着神祕的棕色小豆的大口袋,勝利的維也納人不知這些小豆該怎麼處理。恰好,有一個潛伏進土軍的波蘭密探科爾席茲基曾在君士坦丁堡嘗過用這種烘烤過的小豆煮出來的濃濃的黑飲料,土耳其人把它稱爲"Kahve",也就是現在的咖啡。作爲酬金,這個波蘭人獲得了在戰場上繳獲的全部咖啡,開設了維也納歷史上第一家咖啡館。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咖啡館宣稱自己是波蘭人開的第一家咖啡館,以招徠顧客。但在開始的時間裏,咖啡館生意並不好,維也納人還是更喜歡喝茶。後來,這位商人改變了配方,並在咖啡里加入牛奶,效果出奇的好,在17世紀80年代風行一時。人們稱之爲"Melange"。一直到今天,咖啡雖然種類五花八門,但仍然是維也納最受歡迎的飲料。

  喝咖啡在維也納已成爲生活的一部分,在一種悠閒的氣氛中,人們只要付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在咖啡館會友、下棋、看書、寫書、讀報(通常會提供許多國家的報紙),或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裏看電視。某些咖啡店有自已的一類顧客--國家、作家或政治家,大多數咖啡館裏則是各類顧客雲集。維也納最出名的咖啡館是位於市中心區的中央咖啡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裏一直是著名詩人、劇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外交官們聚會的地方。有人說這裏是奧地利許多詩歌、劇本、小說的搖籃,這也許有些誇張,但是當年音樂大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圓舞曲王朝"施特勞斯父子等都是這裏的常客。今天的中央咖啡館生意十分興隆,但不管裏面多麼擁擠,客人還是想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這是維也納咖啡館百年不變的傳統。在維也納還有許多知名度很高的咖啡館,他們總是與一些過去或現在的知名人士有着密切關係。維也納人喜歡如數家珍地告訴遊人,哪些藝術家和作家在哪一家咖啡館經常聚會,哪些政治家愛在哪一家咖啡館與記者們見面。維也納咖啡種類繁多,從清咖啡到各種成色的加奶咖啡,各有特色,適合不同人的口味,而且都有各自的名稱。所以,步入維也納咖啡館,如果簡單地說要一杯咖啡,會使服務員不知所措,因爲咖啡至少有40多個品種。如果對咖啡知之不多,而又想體驗維也納咖啡館這種獨特的氛圍,那就點我們前面提到的"Melange",這種濃奶咖啡是完全維也納式的,而且回味無窮。無論你要哪一種咖啡,你都會同時得到一杯水--沒什麼原因,只因爲維也納的水特別清涼可口。但如果服務員給客人送去第二杯水,則示意"您在這裏停留的時間太長了"。

  維也納人喜甜食,他們多喜歡在點上一杯咖啡的同時,再添一塊精緻的甜點。維也納甜點很多,但喝咖啡時人們最喜歡Gugelhupf,這是一種維也納特有的空心圓蛋卷。咖啡館備有報紙、畫報、雜誌供讀者閱覽是維也納咖啡館的一大文化特色,這種特色還有歷史淵源。據說在咖啡還沒有被人廣爲接受的時候,維也納不少咖啡館不得不以免費提供報紙來吸引顧客,因爲當時報紙很貴,一份報紙的價錢比一杯咖啡貴兩倍。當然,報紙的這種招待作用在今天已不復存在,但這種做法卻保持下來,構成維也納咖啡屋的文化品味。

  意大利咖啡文化 到意大利觀光要小心兩件事: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咖啡。在意大利,咖啡和男人其實是異曲同工的兩樣東西,因此意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強勁又充滿熱情!英文名稱爲Espresso的意大利咖啡,近年來在國內已經普遍爲愛好咖啡的人所熟知,這種又濃又香,面上浮着一層金黃泡沫的純黑咖啡,濃稠滾燙好似地獄逃上來的魔鬼,每每叫人一飲便陷入無可言喻的魅力中,難以忘懷。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現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個快字;作得快不超過十秒鐘,喝得也快,因爲只有兩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牀第一件事馬上煮一杯咖啡,不分男女幾乎從早喝到晚,街上到處可見叫做BAR的咖啡小店,賣一杯四百里拉左右,約合臺幣十多元的咖啡,供人站着一飲而盡。

  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調至意大利咖啡的咖啡豆是世界上炒得最深的一種豆子,這是爲了配合意大利式咖啡壺瞬間萃取咖啡的特殊功能。由於一杯意大利咖啡的份量只有五十cc,咖啡豆用量只要六至八公克便夠了,因此這種看起來很濃的咖啡,其實一點不傷腸胃,甚至還有幫助消化呢!意大利咖啡還有一種加了牛奶的喝法,叫做Cappuccino,利用意大利咖啡壺攝氏一百三十度以上的蒸汽,先將牛奶打成泡沫,再漂浮在濃黑的咖啡上。甜美的新鮮牛奶,純白可愛;迷人的Espresso魔鬼在它的點綴之下,頓時就換化成美妙的天使了! 土耳其咖啡文化 咖啡在中東古國,宛如一千零一夜裏的傳奇神話,是蒙了面紗的千面女郎,既可以幫助親近神,又是沖洗憂傷的清泉。要說咖啡,不能不提中東(土耳其)咖啡,是因爲無論從回教或是基督教立場說咖啡起源,它的故鄉都是在遙遠神祕的中東山上。經過十三到十五世紀,長達三百年的回教宗教界禁止角色,咖啡在十六世紀正式傳入土耳其,開始商業化,並且迅速傳至歐洲大陸。這種盛行於希臘、東歐、中東、北非等地的咖啡飲用法,一般人慣稱土耳其咖啡或阿拉伯咖啡,至今仍保持着早期宗教儀式話的神祕感。傳統土耳其咖啡的做法,是使用烘培熱炒濃黑的咖啡豆磨成細粉,連糖和冷水一起放入紅銅質料像深勺一樣的咖啡煮具裏(IBRIK),以小火慢煮,經反覆攪拌和加水過程,大約二十分鐘後,一小杯五十cc又香又濃的咖啡纔算大功告成。由於當地人喝咖啡是不過濾的,這一杯濃稠似高湯的咖啡倒在杯子裏,不但表面上有黏黏的泡沫,杯底還有渣渣。在中東,受邀到別人家裏喝咖啡,代表了主人最誠摯的敬意,因此客人除了要稱讚咖啡的香醇外,還要切記即使喝得滿嘴渣,也不能喝水,因爲那暗示了咖啡不好喝。阿拉伯人喝咖啡,喝得慢條斯理,它們甚至還有一套講究的咖啡道,就如同中國茶道一樣,喝咖啡時不但要焚香,還要撒香料、聞香,琳琅滿目的咖啡壺具,更充滿着天方夜譚式的風情。一杯加了丁香、豆蔻、肉桂的中東咖啡,熱飲時滿室飄香,難怪阿拉伯人稱讚它:麝香一般攝人心魂了。

  美國咖啡文化 美國人喝咖啡,像進行一場不需要規則的遊戲,隨性放任,百無禁忌。歐洲人衝調咖啡時的種種講究,美國人是不屑一顧的。美國人喝咖啡喝得自由,咖啡也同時深入他們的生活中難以分離,影響之深甚至到達沒有咖啡不算生活的地步。據說第一次載人類上月球的阿波羅十三號宇宙飛船,在歸航途中曾經發生生死關頭的故障,當時地面人員安慰三位航天員的一句話就是:加油!香噴噴的熱咖啡正等着你們歸來。不論在家裏、辦公室、公共場合還是路邊自動販賣機,美國人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離不開咖啡。如此喝掉了世界咖啡生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全球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一般而言,美國生活比較忙碌緊張,不像歐洲、中東一帶的人民那樣能以悠閒心情享受生活,表現在喝咖啡上頭,經常就是一大壺電熱過濾式咖啡(Drip Coffee Marker),從早到晚,由於水加得多,咖啡少(一杯十公克的咖啡量對兩百CC的水),滋味特別淡薄,因此也多有人批評美式咖啡實在難喝。其實,在美國各地,咖啡嗜好者只要多費點心力,還是可以品嚐到自己喜愛的咖啡口味。如果單純美式咖啡分爲濃淡兩大類,美國東岸比西岸喝得濃,南方又比北方濃。以民族而言,南歐及拉丁裔比英、德、北歐移民較嗜好濃烈咖啡。另外,美國雖然是最大的即溶咖啡外銷國家,但美國本身喝即溶咖啡的人卻不多。近年來他們日益重視飲食健康的結果,市場尚無咖啡因(Coffeeineless Coffee)的銷路漸增,而喝咖啡不加糖的風氣也越來越普遍。(本文系轉載)

2015-10-12 17:22:19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