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戶外:深山、石器、最原始的古法焙制,無盡的歡樂,有圖有真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精品咖啡學 > 2024-06-29 04:52:17

  文/劉繼軍(系列科普書《文盲正侃時間史》作者)

  那夜,深山(北京門頭溝西胡林),我們回到石器時代。

  文藝中年、阿什卡咖啡館主卻幽幽一句:要是有杯咖啡就好了!

  營地忽然陷入一片死寂,連求偶的山雀都屏住了呼吸。

  這是一場嚴肅的野營,面對這樣的條件,在場的人類早已放棄了種種腐朽享樂的幻想,突然有人提這種無厘頭的要求,引得大家陷入了森森的思考。

  良久,一個怯怯地聲音道:我這裏,有20克咖啡生豆。

  接下來發生的事……

  我們的製作全程還沒寫完,咖啡師把圖發出去幾張玩玩,結果......

  下面就是那個微博,發了三個小時左右,閱讀量過萬,據悉現在早超過2萬了。

  好吧,下面纔是正版的原始手工焙制全過程——

  生命不停止跋涉,食材便不會停止遷徙。這20克咖啡生豆,來自遙遠的巴西。

  20克,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重量。然而,它們中的每一粒,都屬於血統純正的阿拉比卡種。即使是在咖啡帶,阿拉比卡種也不是隨便什麼地方都肯生長,它優良的品質,源於不妥協的挑剔:須是肥沃的弱酸性土壤,土壤厚度最好1米以上,水氣豐沛,排水必須良好,林地坡度最好不要超過30度。並且,適量的陽光、雨水、海拔,適時的採摘、晾曬、選豆、儲存……也是保證純正風味的必要條件。

  然而,拿到想要的咖啡生豆,只是享受咖啡的第一步。以後的每一步,只要稍有閃失,便功虧一簣。

  所以,遠在千里之外的老劉,小心翼翼地揹着這20克咖啡生豆,來到了北京。

  這20克咖啡豆,從深隱雨林、汲取日月精華,到漸入紅塵、閱盡人世滄桑,已歷經萬里、輾轉千人。得此佳品,須從古法,手工焙制,方可萃取其悠遠醇厚的深層風味。

  是的,老劉要找到最原始的工具。

  北京人,科學命名爲“北京直立人”,是生活在舊石器時代的直立人,活躍在約7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

  忽然,一波68萬年前的原始石器出現在老劉眼前。卻沒有心中那塊。

  老劉皺了一下眉,倏爾轉身,向深山走去。

  西胡林,北京門頭溝區的部分古老山村散落於此,早在新石器時代,此處便有人類居住。門頭溝出露的地層比較齊全,海相、陸相各佔50%,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應有盡有,素有地質博物館之譽。

  老劉要找的,是石灰岩中手感細膩、顏色微青的那種。

  石灰岩,是沉積岩的一種,在淺海環境下沉積而成。其悠久的年代、豐富的成因,使其蘊含着無以名狀的歷史感,用以焙制千載傳承、萬里跋涉而來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當屬絕配。

  最合適的石灰石,自然只有西胡林纔有。

  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須揹負幾十斤的物資,沿着山泉溯流而上,到達泉眼方可。

  紮營,意味着路途的終點,也意味着心中神器的可遇不可求。

  然而,老劉終於還是找到了。一塊絕好的石灰石板。它知道,他會來。所以,滄海桑田,它依然癡癡地、淡淡地等待在草叢中。就在營地。

  是的,這一刻,如期而至。

  石板已在老劉手裏,這是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入鼻尖,又上心尖,再過兩個時辰,便會走上舌尖。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沒人分得清。

  就地取材、就地操作,是古法焙制咖啡的精髓。

  濯石,不同於浣紗。須在泉眼,素手掬水,素手拂石,輕輕洗盡塵埃,而不可攪動泉水。因爲,泉水的清濁,直接關係到煮咖啡的成敗。上圖這塊,是備用研磨咖啡豆的石杵。

  心中那塊已入手的石板,早已洗淨,正穩穩地坐落在數種岩石搭建的竈臺上,靜靜地感受柴火的溫度。

  石板材質對風味的貢獻,不難理解。通常難以引人注意的是:石板形狀的選材,竟然也是極考究的。

  這是一塊規格約9×26×37(cm)的不規則石板,板面平滑、略凹,從短邊平視板面,可見一彎優雅的慢弧。

  平滑、略凹的表面,恰到好處的弧度,既可收納咖啡豆不至滾落,又不至使它們向中心低點積堆,從而保持火候均勻。

  約9cm的厚度,可使柴火的熱度用20分鐘從底面傳到頂面,又保證溫度不至於過高、過烈,水易沸而豆不易焦。

  更加絕妙之處,在於縱貫石板的這條縫,既保持石板不斷不散,又允許純天然原木的火焰沿縫遊走,攜帶石板內部的原始氣息,濾去了燃煙氣,消散了躁氣,緩緩瀰漫於咖啡豆羣落,火焰與咖啡豆之間,有交流、無傷害。

  要焙制一杯口味純正的咖啡,每一個細節,都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老劉緊盯着眼前得之不易的一切,他在觀察每一粒咖啡豆的色差變化。

  純手工撥豆、翻豆的好處顯而易見:每一粒豆子的烘焙度,盡在掌控,其色澤演化,只能沿着烘焙師的經驗發展。

  烘焙師的經驗,不僅寫在髮絲間,也遊走於手上的每一個細微動作。當然,助理烘焙師的密切觀測和不間斷提醒,自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現在,一焙已近尾聲。

  順利進入二焙並不容易。烘焙師須用幹汗巾裹住早已燒燙的石蓋,拿起、蓋住咖啡豆(步驟如圖),進行大火烘焙。由於石材的厚度甄選得當,所以不必擔心咖啡豆在短時間內被烤焦。

  在此之前,萬萬不能忘記的是,選取烤至9分熟的本地土豆、地瓜適量,置於距咖啡豆羣落約6cm處,與咖啡豆一同烘焙。這是爲了讓咖啡豆適當吸取微量的鄉村氣息。

  南大西洋季風的味道,在這一刻與神祕的東方氣息交織融匯,夢想和記憶模糊了邊界,醇厚的風味,在浪漫而又質樸、壯闊而又細膩、豪邁而又溫馨的氣質培育下,更加雄渾、悠長、驚豔。

  助理烘焙師聽了老劉的解釋,表示很想立即去海邊吹吹風,好讓自己的內心隨着月亮的升起,慢慢平靜下來。

  然而,對咖啡的熱愛,和對營地隊伍的責任,讓他瞬間擊敗了內心的衝動。因爲,什麼時候添柴,如何掌握火候,怎樣控制火焰動向,每一個細節,都關係到咖啡風味的走向。這一切,若非掌握豐富經驗的助理烘焙師,是萬萬無法完成的。沒有人知道,他去了海那邊,山這裏的烘焙助理,還有誰能做。

  二焙期間,須每隔1分55秒鐘,便使用木筷配合鋼勺掀起石蓋(警告:實踐表明,十分燙手,非經專業訓練謝絕模仿),觀察咖啡的顏色變化,並逐粒翻轉,與周圍同伴色差過大的豆子,應酌情換位。

  現在,二焙已至尾聲。

  待咖啡豆普遍達到準咖啡色,可取下石蓋。趁熱翻焙,注意色差,已達到既定烘焙深度的咖啡豆,須手工擇出,餘者繼續烘焙,這就是期待已久的三焙。方法仍是手工逐粒翻轉。當然,烘焙太過均勻,反而影響口感與風味的豐富程度。所以,保留恰到好處的深度差異,是對烘焙師掌控能力的考驗。

  這個過程,需要的不僅是眼力、功力,還需要耐力、毅力。這樣打造出的風味,和內涵的昇華,令人歎爲觀止,形成了一種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傳承。

  一個半時辰後,三焙終於完成,進入手工研磨階段。前面洗淨的石杵已靜候多時,這時派上了用場。石杵選材定型符合人體工學,質感親和,握感舒適,是資深咖啡師的摯愛。

  咖啡師知道,咖啡豆研磨越細,萃取度越深,但用時也越長,尤其是手工逐粒研磨。剛剛焙好的咖啡豆,香味散發很快。時間雖是醇度的摯友,此刻卻是香味的死敵。所以,一名卓越的咖啡師,必須在研磨的細度與速度之間,拿捏好最佳的平衡點。

  烘焙好的咖啡豆又脆又硬,研磨時,碎粒極易崩飛。要減少加工損耗,全仗咖啡師在手法、力度上的熟稔掌控,當然,少不了另一隻手的精心呵護。

  泉邊,用過濾器收集泉水的工作正在精密運轉。保證原始風味,自然要取用天然泉水。一泓藍天襯映着這一神聖的儀式。

  鋁器過辛,銅器過陳,直徑16cm的鐵壺,纔是野外萃取咖啡的聖器。飄香的咖啡粉,此時已在壺中,與泉水悱惻纏綿,深度交融。1分鐘,是生泉冷泡的時限。

  火舌,已經開始輕吻壺底。咖啡師、助理咖啡師、調火師、護火師密切關注,每一處的細微變化,都不允許逃過他們的眼睛。當然,壺嘴是關鍵。當泉水按捺不住挾裹咖啡翻滾時,那裏便有云團噴湧而出,帶着濃濃的咖啡香味。這個味道,沒有人能夠抵擋,沒有人。

  濾網,是斷然少不了的,在倒出煮好的咖啡時,至關重要。市面上賣的濾網,普遍尺寸太差,前重後輕左寬右窄,網眼非大即小,用起來很不舒服,會連累口感!我們雖是古法萃取,可絕不能馬虎!說起這個咖啡濾網,我們在西胡林西北山腳的高鋪村認識了一位陳鐵匠,他手工精美、價錢又公道、童叟無欺,所以定製了一個,用起來,果然非同凡響。

  只有一杯半,營地已然瀰漫咖啡香味,笑聲已在心中盪漾。稍後,笑聲便在山中盪漾。此時,正是桑葚成熟、山杏搖曳的季節。

  咖啡的滋味,只有用心品嚐過,你才知道。所以,咖啡的終極祕密是,只要你傾心去愛,它對你,便沒有祕密。

  咖啡,不僅僅是一種飲料,它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保持清醒、燃燒激情、擁抱浪漫……記憶有多遠,那難以抵抗的醇香,就可以飄多遠。

  THE END

  PS:

  感謝各位盆友惠顧本文。資深咖友都看得出,本文咖啡製作全過程皆爲寫實,但所述的箇中細節,乃是玩笑,不可當真,如有雷同,純屬盜版。

  但是,此法焙制的咖啡,風味確實純正獨特,真的很好喝!遺憾的是隻有20克,每人一小口,意猶未盡。

  這次用原始方法焙制咖啡純屬偶然。如前所述,我們進山紮營,館主隨口說了句:要是有杯咖啡就好了。我突然想起,那20克隨書贈送的咖啡生豆還在揹包裏,本來是想那天去公司咖啡館,讓咖啡師焙制嚐嚐的。

  阿什卡公司是搞石油勘探開發技術服務的,效益很好,咖啡館是給員工休息、辦公,以及接待客戶的,但外面的顧客來喝咖啡,也照樣接待。老闆酷愛咖啡,請了很專業也很敬業的專職咖啡師。只不過,咖啡館不允許盈利(是爲了把握服務方向),所得收入盡數捐給阿什卡微公益E基金,用來資助石油院校的貧困生(公司網站有公示,不信可以去看看)。所以,這篇文章不是咖啡廣告,我們不會推廣自己的咖啡館,但如果朋友們去,我們都歡迎!

  感謝《咖啡•咖啡》的作者隨書贈送的20克咖啡生豆!阿什卡咖啡館仍有館藏,更多好書、好咖啡、好朋友靜候光臨!

2015-10-21 17:16:08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