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奶泡的量需要多少?拿鐵和卡布奇諾的區別?各自需要的奶泡量?

作者:未知 來源:咖啡豆: 咖啡知識 > 咖啡技術 > 2024-12-22 15:22:37

  拿鐵是意式濃縮, 牛奶,加奶沫。 卡布基諾也是。 那麼到底有怎樣的區別呢。 很簡單,就是牛奶和奶沫的區別。 但牛奶和奶沫的區別所帶來的口感差異可能要比我們相像的大一些。

  拿鐵從名字的由來, 就知道和牛奶有關。 的確和卡布基諾相比較, 拿鐵的奶沫是比較少的。 實際上卡布基諾和拿鐵之間是有一個重合的區間。 因爲當卡布基諾按照國際標準只有1cm厚的時候, 我們實際上可以稱之爲拿鐵。 因此, 拿鐵和卡布基諾是相對而言的。 因此,我們會有少一層的奶沫, 換來的是多一些的牛奶。 這或多或少可以反映美國人的飲食習慣, 因爲拿鐵也是習慣早上喝的。

  說到這裏,不妨可以把卡布基諾, Wet 卡布基諾, 拿鐵並列進行比較, 從而簡述一下口感。

  在美國, 卡布基諾的杯子一般要比拿鐵小。 而在澳洲, 拿鐵杯子的尺寸和卡布基諾基本上差不多, 只是承裝的杯具不同。我們可以先假設容量都是一樣的,而且暫時採用澳洲的玻璃杯版本, 因爲 這樣更加直觀,也便於理解。

  如果都是200ml的杯子, 拿鐵的奶沫少了, 熱牛奶就會多了。 這裏在感官上會有幾個差別。

  1. 視覺上:如果是很厚的奶沫, 拉花是成一個問題。 因爲這時候傾倒出來的奶沫會成堆的出來, 無法做到細膩。 我們用傳統的卡布基諾方式的奶沫,拉花拉樹葉的話,我們往往得到的是魚骨頭。 這也就可以解釋, 爲什麼卡布基諾拉花往往是Wet cappuccino, 而且在WBC比賽時候,即使是卡布基諾, 現今很少有人拉樹葉, 往往都是鬱金香, 因爲鬱金香注重的是對稱, 而不是莖葉分明。

  2. 質感上:如果畫一條線, 最左邊是美式連鎖咖啡店的卡布基諾大泡泡,右邊是純牛奶。 那麼無論是融合度還是順滑度來劃分, 最左邊會感覺最粗糙,或者有顆粒感, 最右邊是最順滑的。 但要特別說明的是, 有許許顆粒感不一定是壞事, 就好比我們形容espresso, 或者紅酒的tangy, 這是風格的一種特性。 但無論什麼, 都會物極必反。

  3. 口感上:再畫一條線, 最左邊是咖啡味爲主, 最右邊是牛奶味。 由於奶沫是空氣進入牛奶中蛋白質膨脹後的產物。 牛奶的密度是要比奶沫高的。因此, 奶沫越多, 咖啡味的口感會更明顯, 反之則是奶味很重。 這其實是和咖啡的本身有關,還有牛奶泡沫的比重有關。 我曾經看到過有人說, 你想要咖啡味就別點拿鐵。 這句話是有點點欠妥的。 因爲,相對而言, 拿鐵的奶味肯定會更重些, 但絕不一定是隻有奶味了。實際上, 在WBC的競技場上, 設計一款讓卡布基諾好喝的意式濃縮, 往往考量的就是要此款意式濃縮的醇度如何,以及比賽的泡沫到底用多少。 David Makin08年比賽前, 最後一站是在James Hoffman那裏接受培訓的。 James一再強調他的卡布基諾一定要奶沫成份更高些,因爲他那款豆並不是醇度很高, 需要降低牛奶的含量而凸顯咖啡的口感。(這也是爲什麼David那年比賽用160ml的鬱金香杯, 杯子小, 意式濃縮都是25ml, 牛奶承載了就少了嘛)

  來源:豆瓣網張天師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

關注WECHAT公衆號,閱讀更多精品咖啡豆知識

2015-12-02 10:46:02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咖啡-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