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縫裏的空氣跟外面的豆有不同的導熱指數。如果 就會造成它兩溫度不一同。多半問題出在裏面空氣比豆子溫度高太多。比如,下爐時候太熱了,或者豆子沒幹燥透徹。就會看到中間比兩邊要焦。一般焦了後1爆會快一點,或許不密集。這時候拿出來很有可能部分豆還沒有烘熟,就會口感發澀。另外過於焦的部分會口感平淡。像苦蘇打餅乾。
2. 同一個豆可能有不同水分含量。這就在於加工。這個在水洗豆裏比較普遍。乾燥不均勻就會出現黑斑點。結果也是又焦又澀的味道。委屈了這個豆。大家都很喜歡非洲豆。它烘焙出來的效果總是不錯。這也給非洲乾燥有關。至少豆子很均勻,雖然海拔高,豆子厚實,1爆總是密集。有沒有注意到南美來的高海拔豆就不那麼容易烘了?是因爲南美氣候更潮溼。而且不像非洲水源那麼貴,所以經常有水洗豆。
3. 海拔高也會使小小不均勻更明顯。海拔高豆子就厚實,一般口味更復雜,因爲豆子成熟的更慢。微妙的口味更多(更明顯了)。但小小的缺陷,比如水分不均勻,營養不足造成的體質不均勻也會更明顯了。所以這也會造成以上的烘焙不均勻,烘不出豆子本質口味的問題。
4. 表面的焦點一般出於豆子被燙到了。比如桶狀烘焙機會接觸那個金屬桶。造成焦點。有些直火烘焙豆也會離熱源太近,造成表面燒焦的現象。
考慮到這許多,可以想象一個豆的烘焙曲線了嗎?
是這麼一個過程:
1.豆子下爐時會使爐子裏的溫度降低。這是一開始那個溝。
2. 從這時開始升溫。但一開始不宜溫度過高,也不宜過低。也不能降溫。要先把豆子烘乾。烘乾後纔會加熱均勻,使豆子香脆。雖然有些高科技烘焙機允許你嘗試2個峯有高有低的烘焙曲線,實際降溫往往就破壞了糖的結構,使豆子本身的甜果味,花味變質或者消失。焦糖是烘焙豆裏的好味道。所以這乾燥過程很重要也很難把控。如果太慢,會把豆子烤乾烤成蘇打餅乾的味道。這裏,要看豆子的顏色: 橘黃色意味豆子太溼了。豆子變黃然後穩穩出現棕色,銀皮脫離,纔會進入一個均勻的1爆。
3. 1爆: 乾燥後就應該升溫達到1爆。溫度升多快,升什麼程度就取決於你想要的烘焙度。什麼烘焙度最適合這個豆?
- 你想要黑巧克力味,焦糖味(深)?還是要單純水果味(淺)? 還是希望各種複雜口味交錯(要嘗試)?
- 這個豆能承受多深的烘焙?生一點會不會出現澀,土味,熟一點會不會過早碳化而失去所有口味特徵?豆子本身有這些缺陷,就會迫使烘焙師必須避免某些烘焙度。這就是爲什麼烘焙技術重要。價格高的好豆也意味它們承受的不同烘焙度更多。有些豆不同烘焙度都會出現不同的好味道比如香木味會變成花香甜蛋糕味變成巧克力冰淇淋味。這些都各有妙處。好豆也可以不管什麼烘焙度,味道都很穩定。茉莉花味就一直是茉莉花味。這2種靈活性價值都不錯也難得。
4. 2爆: 1爆過後 30秒鐘左右就從淺中烘焙變成 中深烘焙。這是新派和傳統派的分歧點。看你的吧?怎麼烘焙更好喝。新派會說舊派是商業烘焙。舊派會說新派是在做酸角汁,不是咖啡。我們說的3流就是淺烘焙派,注重體現豆子本身的水果特徵。而開始出現的4流派,又有點偏向傳統的醇厚咖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