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面流行的數據統計:2015年中國咖啡消費市場規模達到700億,而且正在以每年15%的增速在爆發,到2025年達到萬億規模。
弔詭的是,700億的市場規模,15%的市場增速,這樣一個“蒸蒸日上”的行業,爲什麼資本對它不屑一顧?
爲此,內參君專門向幾位資深“資本家”求教。
一 資本爲什麼看不起咖啡行業?
▼
01 行業扭曲,偏離商業軌道
“咖啡這個品類,目前並未出現特別性感的標的。”天圖資本副總裁曾凡華告訴內參君。天圖資本專注於消費品類投資,曾投了甘其食、湯城小廚、周黑鴨等多個餐飲品牌。
什麼是性感的標的?
在曾凡華看來,就是有差異化的品牌。“品牌調性、目標客羣以及其他環節的差異化和創新型的都可以。”
△
無差異不生存、無創新不生存
雕刻時光咖啡曾一度以“差異化”進入資本視野。2011年和2012年,摯信資本先後2筆資金注入雕刻時光咖啡。
當年決定投資雕刻時光的摯信資本董事鄭慶生,如今已加入紅杉資本。他當時主要考慮的就是雕刻時光與星巴克所表現出來的差異化。“它的特立獨行存在着商業機會。”
顯然,在資本方眼中,咖啡行業受冷落的原因,跟咖啡人自身在商業上表現出來的整體素質有很大關係。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
沉迷咖啡技術、對風味近乎變態的膜拜。一味迷信SCAA等技術指標,卻忽視了在市場上做本土消費者樂於接受的咖啡口味。看看隔壁,傳統茶的衰落,所謂的“茶文化”難辭其咎。
過於推崇小衆市場。精品咖啡的崛起,本來應該從咖啡大衆市場中進化而來。結果,全行業都在追求小衆精品,甚至咒罵速溶產品。把咖啡當奢侈品,把咖啡文化當聖經來讀,路只能越走越窄。
對手工藝的膜拜,對新技術的排斥。在投資人眼中,這些扭曲的行爲被引導成爲整個行業的風氣,把自我情懷當寶,早就遠遠偏離了商業資本的軌道。
02 “資本期待的獨角獸,還沒出現”
除了行業商業氛圍的弔詭,咖啡業開拓型人才的缺乏,也讓資本望而卻步。
天圖資本在決定投資某個領域時,更看重“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擁有遠大的抱負和卓絕的領導力。
△
咖啡獨角獸企業纔會引起資本的目光
“咖啡行業如果出現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我肯定會關注。”曾凡華說。
中咖產業基金髮起人汪才華則表示,目前資本期待的咖啡獨角獸企業,在資本方視野中尚未出現。
“其實資本這兩年一直期待一個咖啡獨角獸的出現。我們一直關注咖啡行業的創新模式、咖啡館品牌的突破,咖啡商業模式的更新。但咖啡行業的風氣,人人自娛自樂、自我安逸,一直沒出現一個黑馬型的企業或創新性科技型的標杆企業,沒有一枝獨秀。”
“只是現在咖啡領域缺乏開拓性人才的參與罷了。”曾凡華感嘆。
03 咖啡數據存在泡沫,產業規模尚未達到
目前,中國大陸咖啡市場大約在700億的規模——與鄰近的韓國和日本相去甚遠,僅與臺灣地區規模持平——距離成熟市場的萬億規模,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
咖啡行業的數據大多存在泡沫,缺乏專業的行業數據。
儘管消費數據在不斷上漲,但這個體量還不足以引起產業資本的重視。
汪才華表示,資本是高度關注市場體量問題的。通常來說,1000億—1500億的階段,是資本介入的最佳時期。要知道,逐利的資本最容易算計出手時機以獲得更好的回報,他們往往只領先市場半步。
“國內的咖啡市場,還是比較弱、比較小的小衆市場,幾百億,實在是不值一提的市場。”
另外,不少業內人士認爲,目前大家看到的這些數據存在大量的泡沫。
這些年看到的數字,實際上是一個進出口的指標。真正的數據應該包含3個方面:進出口數據;淘寶等電商的電子交易數據;咖啡館開店的工商、稅務數據和雀巢、麥斯威爾等速溶渠道的消費數據。
“總的來說,咖啡行業數據,還是缺乏標準、專業性、權威性。對現在咖啡市場的分析報表,不敢恭維。”
所以,咖啡館老闆們也不要太過興奮了,行業數據上漲,並不意味着去咖啡館喝咖啡的人在同比上漲。
總的來說,數據不明晰,讓咖啡行業看上去像雨像霧又像風。產業資本看不明白,就很難貿然進入。
04 管理不規範
在資本方看來,速溶咖啡領域已經沒有機會;而咖啡館這種業態,門檻低、工業化程度低、資產過重、盈利能力又太差,而且管理不規範。
△
咖啡行業潛能大但很多管理卻不到位
這讓咖啡行業成爲一個矛盾體:潛能巨大但行業蕪雜,讓資本方又愛又怕。
“我們很清晰的知道,對咖啡產業介入的時間節點真正難形成的原因在於:
能夠爭奪的咖啡館市場,存在經營不穩定、不透明、人員成本過高等問題。”汪才華說。
比如,財務不透明,喝咖啡不開發票,收入就沒有審計依據;不給員工交社保,人員流動性大;標準化程度低,尤其精品咖啡,投入產出比就低。
二 資本擁抱過的咖啡品牌
▼
其實,資本並不是拋棄了咖啡行業。就咖啡品牌來說,至少還有一些拿到了投資。內參君簡單梳理了一下,大致分爲2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