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衆國。新政府打着“秩序和進步”的口號,並以總統制爲基礎來加強巴西的近代化,除了生產全世界四分之三產量的咖啡之外,在經濟上也締造了佳績。後來在19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恐慌下,“咖啡經濟”受到了沉痛的打擊,隨之而來的政變、獨裁統治和君主立憲等體制使得政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1964年巴軍人政變上臺,1967年改國名爲巴西聯邦共和國。1985年3月軍政府還政於民。1989年11月15日,巴舉行了近30年來第一次全民直接選舉,費爾南多·科洛爾當選總統。1992年12月29日,科洛爾總統因涉嫌受賄被迫宣佈辭職,副總統伊塔馬爾·佛朗哥即日接任總統。1994年10月3日,費爾南多·恩裏克·卡多佐在全國大選中獲勝,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總統。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當選。1999年1月1日,卡多佐就任巴第39任總統,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2002年10月,以勞工黨爲首的左翼政黨聯盟候選人盧拉贏得大選,成爲巴歷史上首位直選左翼總統。2006年10月,盧拉戰勝社會民主黨候選人阿爾克敏,獲得連任。2010年10月迪爾瑪·羅塞夫作爲勞工黨候選人贏得大選。2016年5月12日,巴西國會參議院全會通過針對總統羅塞夫的彈劾案,羅塞夫將被強制離職最多180天,其間總統職務由巴西副總統米歇爾·特梅爾代理。[6]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地跨西經35到西經74度,北緯5度到南緯35度。東臨南大西洋,北面、西面和南面均與南美洲任意一個國家接壤(智利除外)。北鄰法屬圭亞那、蘇里南、圭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界祕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海岸線長約7400公里。領海寬度爲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巴西咖啡,泛指產於巴西的咖啡。巴西咖啡種類繁多,正如其他阿拉伯咖啡一樣,巴西咖啡被成爲
“Brazils”以區別於“Milds”咖啡。絕大多數巴西咖啡未經清洗而且是曬乾的,它們根據產地州名和運輸港進行分類。巴西有21個州,17個州出產咖啡,但其中有4個州的產量最大,加起來佔巴西全國總產量的98%,它們是:巴拉那(Parana)州、聖保羅(SaoPaulo)州、米拉斯吉拉斯(MinasGerais)州和聖埃斯皮裏圖(EspiritoSanto)州,南部巴拉那州的產量最爲驚人,佔總產量的50%。
來自世界咖啡中心的低酸度、中度烘烤的咖啡豆。
巴西被形象地比喻爲咖啡世界的“巨人”和“君主”。那兒大約有39億7千萬棵咖啡樹,小農場主們現在種植的咖啡佔巴西全國總產量的75%。巴西從事咖啡生產的人數是哥倫比亞的2倍甚至3倍,而哥倫比亞是世界上第二大咖啡生產國。
與以往不同的是,巴西現在的經濟較少依賴咖啡,咖啡僅佔國民生產總值的8%~10%。在二戰前,巴西咖啡總產量佔全世界的50%甚至更多,現在接近30%,但是該國對全世界咖啡的影響,尤其是對咖啡價格的影響,卻是舉足輕重的,例如1994年的兩次霜害就曾引起全球咖啡價格的暴漲。
自1720年從法屬圭亞那(Guyana)引進咖啡樹以來,咖啡生產逐漸變成一門科學。1990年前,巴西政府對咖啡業進行嚴格的監控,既有嚴厲的干涉又有價格保護措施,而且國家一直對農民實行最低價格保護措施,以至造成咖啡生產過剩。二戰前一段時間,剩餘存貨多達7800萬袋,後來不得不將其用火燒掉或投入水中毀掉。
自1990年以來自由市場開放,原來的“巴西咖啡管理局”(IBC)被國家的非投資行政機構――國家經濟協會取代,該協會奉行不干涉政策,允許生產者與出口商直接洽談。出口商的經營活動由政府立法監督,有關部門對合法的出口商予以登記。
特點編輯
這個最大的咖啡生產地,各種等級,種類的咖啡佔全球三分之一消費量,在全球的咖啡交易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雖然巴西所面臨的天然災害比其它地區高上數倍,但其可種植的面積已經足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