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迪原名烏隆地(Urundi),16世紀形成封建王國。19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德國、比利時三國勢力侵入。1890年被德國征服當地統治已久的王權,將此地列爲德屬東非的領土,並在1916年落入比利時軍隊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聯將當時已合併在一起的盧旺達-烏隆地(Ruanda-Urundi)分配給比利時,比利時則透過間接的方式扶植當地王族統治該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盧旺達-烏隆地變成聯合國託管領地的一部份,委由比利時代管,1959年時烏隆地與盧旺達分開,1962年7月1日正式獨立,成爲布隆迪王國。剛獨立時的布隆迪曾恢復過短暫的王權,但卻在1966年時由軍人出身的首相罷黜了原本的王子(他纔剛篡位沒有多久),成立布隆迪共和國,開始進入軍人獨裁執政的時期。[3]
布隆迪境內有兩大主要民族,爲數約只有一成半的圖西人(Tutsi)自16世紀以來就一直擁有該國的統治權,控制着主要是由胡圖人(Hutu)組成的平民百姓,再加上非常稀少的原住民特瓦人(Twa)。這種少數民族佔高位的不正常社會結構埋下國家不穩定的惡種,並且在1993年10月時到達最高峯。那時剛上任才四個月、布隆迪有史以來第一位胡圖人身份的元首,也是首任民選總統的梅爾希奧·恩達達耶(Melchior Ndadaye),遭到主要是圖西人控制的軍方暗殺。恩達達雅的死,導致全面性的種族衝突,在這場種族衝突中至少有二十萬的雙方人口遭到屠殺,而當中原來有人口6.5萬的圖西人被屠殺至剩下5000人不到。這場屠殺一直持續到2002年時主政的圖西政府終於在國際的斡旋下與四支不同的胡圖叛軍簽下停戰協議,而與最後一支反政府武裝組織民族解放力量(法語:Conseil National Pour la Défense de la Démocratie–Forces pour la Défense de la Démocratie,NCDD–FDD)的停火協議,則是在2006年9月7日時於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簽署布隆迪是一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國家。人們對咖啡的認知甚少,咖啡生產者和處理廠無法對他們的咖啡定價,就像人們無法識別未雕琢的玉器一樣,因此這裏的人們沒有收入去做像其他國家正在使用的種植和處理方法,比如像巴拿馬那樣。” Augies Coffee的Tim Maestas(美國)這樣說到。
A8B6.tm.png
布隆迪顏色濃厚的土壤。
圖片來自: LMCP
處理
布隆迪的咖啡最初是由德國人在1900年代帶進的;他們發現“波旁”是最適合在當地氣候環境種植的咖啡品種,當地的氣候通常是“熱帶”高原氣候,有着非常大的晝夜溫差。然而由於對咖啡研究投資的中止,“波旁”成了留在這個國家的唯一一個咖啡品種,並且一直使用着“全水洗”的處理方式。
精品咖啡的發展需要不斷突破創新。 在2014年,Long Miles Coffee Project (LMCP)開始對他們生產的咖啡使用了日曬處理法以及蜜處理法,這使得專業的咖啡杯測師都對咖啡的味道喜出望外。據Latorre & Dutch咖啡亞洲的負責人顧沁茹小姐說: “通常我們能夠在水洗的布隆迪咖啡中喝到柑橘和梅果的風味。而這是我們第一次杯測日曬以及蜜處理的布隆迪咖啡。它的風味變成了更爲複雜的草莓,葡萄和熱帶水果。看來處理方式對於咖啡的味道至關重要。”
3D10.tm.png
↑咖啡果實的挑選和處理對生豆質量有很大影響。圖中爲Long Miles的Bukeye 處理廠。
圖片來自: LMCP
可追溯性
可追溯性是在咖啡種植者,生豆買家和咖啡烘焙師所面對的常見的問題。目前總共有大約3500個家庭在爲LMCP工作。生產採摘區域分佈在八個不同的山頭和兩個處理場——Bukeye(2013年開始運作)和Heza(2014年開始運作)。 許許多多的變量都會影響最終生豆的品質,比如說,每個山頭都有着不同的微氣候,而這些微氣候又會影響到咖啡果實的成長,採摘以及處理,並且每天都不同。澳大利亞的Cartel Coffee Roasters的老闆Nathan James Johnston說: “與Long Miles合作後,我們能夠明確的知道咖啡是在哪裏,什麼時候,又是由誰來採摘的,這對我們意義非凡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