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十一世紀)→埃及、敘利亞...(十三世紀)→大馬士革(十六世紀)→歐洲(十七世紀)
最早有計劃栽培以及食用咖啡的民族是阿拉伯人。
在十一世紀初時,阿拉伯地區的人,將咖啡熬成湯或曬乾後再煎煮當胃藥喝。由於回教戒律嚴苛,嚴禁教徒喝酒,於是回教徒們便用烘焙後的汁液代替酒類作爲興奮性飲料飲用。而當地人懂得烘焙生豆來使用,則是13世紀以後的事。這種飲料以回教聖地爲中心,由回教徒傳開,先由阿拉伯傳至埃及。在傳到敘利亞、伊朗、土耳其,咖啡在12、13世紀時被阿拉伯人大量且有計劃地種植。16世紀時,中東的大馬士革誕生了全球第一家咖啡館(1530年)。往後的幾年間,整個帝國,兩百多個城市有着不同數量的咖啡店,荒野的道路上也有可移動的咖啡帳棚,爲商旅與軍隊服務。另一方面咖啡也以阿拉伯酒的和土耳其人西征奧地利的名義,從威尼斯及馬賽港慢慢傳入歐洲。當時的法國國王克雷門八世曾說:「雖然是惡魔的飲料,卻是美味可口。此種飲料只讓異教徒獨佔,殊是可惜。」而歐洲人喝咖啡的風氣則是17世紀由義大利商人在各地經商時傳開來的。在威尼斯出現的第一家咖啡店是波的葛(Bottegadel Coffee)。
咖啡大事記
六世紀―――爲基督教時代,埃塞俄比亞牧羊人發現紅色咖啡果實
十一世紀――阿拉伯人將咖啡熬成湯或曬乾後再煎煮當胃藥喝,之後將咖啡傳至歐洲。
十三世紀――蒙古西征,以阿拉伯爲中心的伊斯蘭教利用烘焙和研磨生豆的方法 飲用咖啡,再先由阿拉伯傳至埃及、敘利亞、伊朗、土耳其等地。
公元1529年 維也納人Franz GeoraKolschitzky 成立歐洲第一家咖啡店,他也開啓了咖啡牛奶喝法的風氣。
公元1544年 在伊斯坦堡咖啡已成爲黑色金子,十分流行。
公元1645年 意大利咖啡館成立於威尼斯。
公元1652年 第一家的英國咖啡館開幕,開起咖啡飲用習慣。
公元1668年 咖啡取代啤酒成爲New York 的早餐飲料。
公元1672年 第一家法國咖啡館開幕。
公元1690年 藉着走私阿拉伯地區咖啡種子,荷蘭成爲第一個咖啡栽種和轉口的國家,主要的栽種地方爲錫蘭和爪哇。
公元1706年 第一次從爪哇運送咖啡至荷蘭。
公元1718年 法國海軍上將校,德克魯用自己的飲用水,灌溉咖啡幼苗,而種植法國領地馬爾其尼克島,不久後咖啡就廣爲傳到中南美州,事實上 90%的世界咖啡栽培,便從此地散播出來的。
公元1721年 柏林的第一家咖啡館開設。
公元1773年 由於波士頓的紅茶事件,咖啡成爲美國普遍的飲料。
公元1861~1865年 美國南北戰爭 發明蒸氣加壓的Espresso 。
公元1884 年 英人引入在臺北三峽試種,日據時代,日人看臺灣氣候土壤適合咖啡,遂自國外引進「阿拉比卡」,在北部試種成功,便在知本、瑞 穗大量投資種植,產量佳。
公元1900 年 Hill兄弟以真空罐包裝烘焙好的咖啡,在當地到處充滿烘焙店和研磨機。
公元1901 年 在芝加哥的化學家日裔美人 Satori Kato ,發明即溶咖啡。
公元1903 年 德國的進口商Ludnig Roseliu,發明了將咖啡因去除而不破壞咖啡原味的製造流程,稱爲(Sanka) 。
公元1906 年 住在瓜地馬拉的英籍化學家 George constant Washiogton,開始將即溶咖啡大量製造。
公元1923年 Sanka登陸美國。
公元1931年左右 日本木村cafe公司在嘉義種植咖啡,隨後又在花蓮瑞穗種植。
公元1938 年 雀巢公司協助解決巴西咖啡生產過剩的問題。
公元1941年 臺灣咖啡產量豐富、品質風味佳,造就咖啡在臺灣的全勝時期,不 久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使咖啡銷售成問題,又乏人照顧,農人改種水稻。
公元1949年 光復初期中山堂附近出現第一家『朝風喫茶店』,是臺北初期的咖啡店,當時的咖啡大部份從美軍福利社流行出來。
公元1950年 隨美軍協防颱灣,即溶咖啡引進臺灣,初期臺灣只有雀巢咖啡。
公元1960年 爲蜂蜜咖啡館時代,當時武昌街的明星館曾經一度是國內文壇作家的著名聚會所。
公元1962年 第一次國際咖啡協會成立。
公元1963年 安通農場開始種植咖啡。
公元1980年 書坊結合的書香咖啡屋,中南部則流行庭園咖啡屋。
公元1990年 個人品味的歐洲風格咖啡店、日式咖啡店及目前最興盛的咖啡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