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咖啡風味描述
中國的第一株咖啡苗,是1892年,由法國傳教士田神父培育栽種的。當時,他在雲南大理州賓川縣平川鎮朱苦拉村,傳播福音,惠及百姓。朱苦拉村,被稱爲中國咖啡第一村。雖然這裏的居民並不依賴咖啡作爲生存的主要手段,但是家家戶戶都有喝咖啡的習慣。用咖啡和核桃招待客人,已成爲白族村民的一種習俗。
從種子到一杯咖啡,要經歷咖啡的育苗。一棵咖啡樹,需要3 - 5年纔可以結果。咖啡果在沒熟透的時候,是青色的,成熟後會變成紅色。偶爾有些品種,比如巴西黃波旁,成熟後的果實是黃色的。
咖啡果採摘以後,需要經過挑選和初加工:脫皮、脫膠、乾燥。然後將帶殼豆去殼,烘焙。得到我們可以日常飲用的咖啡豆。
陸續有外國商人到中國雲南參觀種植園和處理廠。其中一位知名企業的CEO,對採訪的人說:中國的咖啡,在樹上的時候,是這個(他將大拇指朝上)。但是,採摘下來以後,是這個(他將大拇指朝下)。其實,咖啡採摘後處理的幾個關鍵環節,絕不比燒火做飯麻煩多少,只要嚴格地執行那些步驟,不玩小聰明,就可以做得很好。
和蘇丹紅、廋肉精一樣,在咖啡領域,也有催熟劑。咖啡果還是青的,噴一噴變紅色了。收下來賣給商人。日曬的時候,要經常翻一翻,我們偷懶,不翻。別人收回去,做成咖啡,一經測試,味道極差。評分低,會拖累整批豆子,甚至拖累整個產區,都只能降低價格。價格就這樣越做越低。口碑也就這樣,越做越差。
這張圖是“世界咖啡帶”。咖啡這種農作物,只能在圖中三條線當中的地理位置,纔可以有效種植。其中,中國有三個地方,可以種植咖啡:雲南、海南、臺灣。
臺灣的咖啡,我們將專題探討。僅以中國大陸而言,雲南的產量佔了將近90%以上。是中國最重要的咖啡基地。
雲南的地理環境非常優越。大部分的咖啡樹,種植在海拔2000米左右。高海拔、日照豐富、雨量大、土地肥沃、晝夜溫差大,這些都是得天獨厚,非常適合精品咖啡生長的條件。
牙買加的藍山咖啡,已經家喻戶曉。雲南咖啡的地理硬件條件,完全可以種植出同等水準的咖啡。
這種頂葉呈現出紅銅色的咖啡品種,我們稱之爲:鐵畢卡(Typica)。是源於最古老的埃塞俄比亞(阿拉比卡豆)的主要品種。我們熟知的精品咖啡豆,如藍山等,都是出於這個品種。
這棵咖啡樹,掛果率很高。看上去也很不錯的樣子,其實它的品種是:卡第摩(Catimor)。它是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雜交後,產生的品種。特點是:高產量低蟲害。它最大的弊端是:風味差。迄今爲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支精品咖啡豆,出自卡第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