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11-21 23:36:00
法國導演阿倫雷乃1922年出生於法國小鎮瓦訥。阿倫雷乃作爲左岸派電影代表人物,其最廣爲人知的是早期以記憶與創傷爲題材的作品,代表作包括《夜與霧》(1955年)、《廣島之戀》(1959年)和《去年在馬里昂巴》(1961年)等。2014年3月1日,這位電影大師去世,享年91歲。
我從沒見過雷乃。所以至今他對我一直是跳動的光影。大致算來我看過《廣島之戀》、《天命》、《穆裏埃爾》、《我的美國舅舅》、《人人都唱那首歌》等。大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看的。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在法國上學時,攝影老師和剪接老師都是雷乃的人,攝影老師叫CharlieVan Damme,因爲正與一位師姐戀愛而非常激情。他重點講的是他在那時候與雷乃合作的幾個作品,比如1986年的《情節劇》。我記得講授的重點比如有:背景光線作爲主要光源對人物的影響、人物局部補光的簡化、反打只調整一盞燈是否成立、暗色衣服是否需要光線強調、 演員面部的差別是否需要不同照明等等。
那位剪接老師的名字,我忘了(老年癡呆?),他看見我們總在剪自己的短片,不大滿意,向學校提了要求,徵求了雷乃的意見,複製了雷乃的一場戲讓我們每個人剪出一個自己的版本。當時此片尚未上映,所以我們無法參考“標準答案”,當時一般剪16毫米,這次是35毫米的。我記得剪的是一場四個人對白的夜景,景物是在攝影棚內搭建的,男主角是Pierre Arditi,女主角是Sabine Azema。 拍攝有三個方向,大體尊重一條軸線,沒有美國電影式的逐漸聚焦或嘗試動作構建,引領的是對白,但留白也很多,喊“開始”之前和喊“停”之後演員的狀態與正常有很大不同。同學們大體還是按照某種“調情”的可能性在構建,或者試圖以情感推進爲剪接方向,只有一位嘗試把整場對話剪成“哲學”的,效果驚人,也最搞笑。我找到一個Sabine在導演喊停之後非常鬆弛的一個笑容,那笑容似乎與整場戲無關。我大體按照多數同學的“調情”路線剪接,最後給了女主角貌似無關的延長的笑容,帶同期聲的,作爲場面的終結。老師批評了我,說不應該建立剪接者與一個表演者的特殊情感關係。
說到情感關係,我最喜歡的雷乃作品是《穆裏埃爾》,尤其是家庭前廳的幾場戲,但年代久遠,實在記憶不確,留待來日再補課。這兩年因教學和各種影展選片工作的影響,我對短片的興趣越來越大,重新看了很多,包括雷乃的《夜與霧》、《全世界所有的記憶》等。這部分感想,別的文章再寫吧。
最後是小資旅遊廣告植入:所謂左岸,高級知識分子區在大學區域的下游,大約是聖日耳曼大街中段對面那幾條垂直於塞納河的街,主要是六區的範圍,到了七區就是更資本主義的地界了,大學主要在五區。六區向南延伸到十四區的某幾家咖啡館是左岸知識分子寫作的地方。
現在旅遊手冊中標註出來的六區核心地段咖啡館,其實都是他們寫作之餘出來見人的地方。我個人幾次被約到那裏見面,對方都是上世紀30年代甚至之前出生的老同志,如與波伏娃同居過的《現代文學》的編輯、六七十年代在北京住過15年的老共產主義戰士(此法國老人現在唯一的樂趣是閱讀《炎黃春秋》)、上世紀20年代開始拍實驗電影的人、情境主義的核心人員。那裏確實是他們的地界。這些咖啡館,如果小資真去旅遊,對當地老年人要禮貌一點。
如果想要知道60年前他們寫作的咖啡館,自己熬熬年頭吧,像我這樣疑似老年癡呆的,才知道這麼多。而且沒必要浪漫化,他們多數在家裏寫作。
2014-08-01 10:29:01 責任編輯:未知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亞洲產區
美洲產區
中美洲產區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