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咖啡和互聯網,立刻想起的可能是3W、車庫等創業咖啡。
其實不止於此。同樣借互聯網做咖啡的還有一個不佔地兒的類別——咖啡自動販賣機。
這兩年來,零點吧、咖啡碼頭等互聯網品牌,屢屢拿到融資,在咖啡行業一枝獨秀。爲什麼資本看不上700億的咖啡市場,卻青睞看上去“小衆”的它們?
爲此,《咖門》在上海,跟咖啡碼頭的創始人王維聊了聊。
作者:啡姐(微信:olcattang),發自上海
咖啡碼頭創始人 王維
自動販賣機 + 咖啡 = 市場興奮點?
自動販賣機這概念,不新鮮了。
塞錢、點擊、出品、取物、找零,早就是很多人便利消費的一套習慣動作。
第一眼看到咖啡碼頭的自動販賣機,啡姐的內心是平靜的。大概2米的個頭、佔地不足1㎡,藍白相間,有種沉靜的踏實感,論外觀也稱不上酷炫——除了那塊實在夠大的觸摸屏幕。
咖啡碼頭第二代自動販賣機
掃對應飲品的二維碼進行支付,等待過程中還可以在屏幕上玩遊戲互動;取走飲品,在相應位置拿到杯蓋和杯套。
根據指示取杯
產品價位區間在12—15元,啡姐嘗試了拿鐵和新品野櫻莓果茶,製作時間大致在50s—1min,整個過程操作較爲流暢。
咖啡碼頭創始人王維,曾從事進出口貿易,此番進入咖啡領域他有着自己的思考——市場有較好的爆發點,通過三五年運作能達到一個規模;並且能跟新媒體互聯網相關。
“我不是做互聯網出身的,燒錢買客戶這種模式我不太喜歡。”說起互聯網,高昂的獲客成本、實際並不如意的用戶體驗讓他覺得O2O模式在咖啡領域不可行。
在德國考察咖啡原料的過程中,他發現投幣式的自動販賣機數量很多,蹲點兒觀察,數臺機器半個小時內常常會有十幾個人在排隊。
“唯一缺陷是不知道哪臺機器賣完了料,也不知道誰來買的什麼。”
這反而讓王維感到興奮,在國內,移動支付的接受度相對較高,沿着這個思路將自動販賣機與互聯網打通,這事兒有戲。
很快,資本方的態度印證了他的想法,咖啡碼頭在今年6月份宣佈融資1500萬,成爲又一個拿到融資的互聯網咖啡品牌。
打“互聯網”牌的小衆玩家,優勢何在?
1、機器:自主研發,建技術壁壘
按照王維的理想圖景,機器作爲整件事兒的心臟,必須是個集大成者——
不僅是大體量、智能版的全自動咖啡機,還得兼顧支付、物料輸出以及向管理者反饋等一系列功能。
“弄出這麼一個玩意兒可不容易。”王維表示,早栽過跟頭。
由於國外供應商訂單數要求高、週期長,咖啡碼頭第一批55臺機器,選擇了國內一家條件比較貼合的供應商。
產品投放市場後,麻煩來了,10個維修人員天天跑都忙不過來。
“咖啡好喝,機器老壞”。在快節奏消費下,用戶帶有新鮮勁兒時得不到良好反饋,對品牌建立來講,損失慘重。
痛定思痛,今年3月,王維開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批出來一部分資金,自己做。
智能沖泡器和磨豆機在德國定製,自己研發無鑰匙管理、製冰等核心技術,“我們申請了11項專利。”王維告訴啡姐。
目前,市面上能見到的最新款是咖啡碼頭的2.4版本,已實現採購供應商部件組裝測試,用自己設計製造的控制芯片軟件聯動,即可使用。
打造別人難以越過的壁壘,提高技術上的競爭力
正值一代產品和二代產品的交替期,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是,目前運轉的40臺第二代產品,1個維修人員還沒有滿負荷。
王維自信地表示,機器研發大方向上的更迭,咖啡碼頭2年內難以被趕超。
2、成本:1㎡、0店員、易移動
在咖啡館普遍不盈利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開始注重坪效——向奶茶店學習縮小經營面積、甚至探索即拼即用的微型咖啡館。
已經出現的小體量即拆即建咖啡館
自動販賣機更是在經營面積上做到了極致,既降低了租金,也通過工業化、智能化減少了人力成本。
同時,易於移動、前期投入不是一錘子買賣,給了選址更高的容錯率。
王維表示,咖啡碼頭開始運營時選址上沒有所謂策略,隨意布點,最終歸結到一點——走年輕人比較聚集的地方,以創業園區、互聯網企業內部爲擺放重點。
相對而言,作爲一種消費場景的補充,咖啡自動販賣機進入這些場所難度較小。
3、複製:快速擴張品牌勢能
經營模式上,咖啡碼頭採用合夥人制——加盟夥伴可採購機器和原物料進行經營。
對於咖啡碼頭本身,這是一個低成本、快速擴張的方法,同時也是一招險棋:加盟模式頻發事端,鎩羽而歸者比比皆是,對品牌的形象可能是致命的。
關鍵在讓利與管控。
一方面,咖啡碼頭不收加盟費,把通過設備和原物料可賺得的利潤壓到極低,儘可能讓利出去;
同時,王維對合夥人的篩選很謹慎:在當地能夠找到適合擺放的位置資源;全職去經營;通過機器能遠程掌控機器的運作情況。
合夥人是實現模式快速、穩定複製的關鍵
他想的很清楚,“我們屬於初期,想要把品牌的體量做起來,需要管理上更到位。”
據王維介紹,半年,咖啡碼頭已經累計簽了200多臺自動販賣機的合同。將陸續在無錫、杭州、鄭州、武漢、蘇州等城市與合作伙伴進行推動。
4、數據:創造未來想象空間
根據咖啡碼頭測算,自動販賣機的市場份額很大。以上海爲例,即使按照經營狀況優秀的高標準點位,也需要5000—10000臺才趨於飽和。
王維更關注的是後續——通過微信或APP入口,每一個顧客在每一臺機器的每一次下單行爲,都有數據資料的累積,咖啡碼頭將掌控大數據二次開發帶來的附加價值。
用數據給消費者畫像,從精準營銷、實現平臺化角度來講,提供了未來更大的想象空間。
挑戰:咖啡or空間,消費者究竟需要什麼?
咖啡碼頭在設備、運營上構建了自己的一套系統,但它面臨的挑戰仍有不少。
1、重資產下如何提升品牌勢能?
首先,在咖啡消費領域,又是與互聯網掛鉤的企業,自研發自制造是否過重?
不久前,咖啡碼頭宣佈獲得了1500萬天使輪融資。王維並不否認溝通中一些風投機構對項目“過重”的擔心。
咖啡機本身成本較高,單是那一塊42寸的智能觸摸屏,成本就要7000元左右。重資產之下,如何才能既保證用戶體驗,又可以迅速布點,提升品牌勢能?
對於前期研發投入大、涉及方面更多的咖啡碼頭來說,這是個不小的考驗。
2、小衆的消費市場能容得下幾臺?
其次是消費環境,自動販賣機固然提供了 “路過順便喝一杯”的消費場景,但同時意味着放棄了空間體驗,這更適合單純需要咖啡的消費者。
對尚不屬於剛需的國內咖啡消費市場,去咖啡館呆一下午享受環境、聽聽音樂聊聊天,“消費空間”可能是更主流的需求。
場景+社交是多數人選擇到咖啡館的直接理由
僅爲一杯咖啡,這個市場會有多大?
這就不免讓人擔憂,一旦進入二三線城市,消費量可能沒有那麼樂觀。
3、這個市場早已不是藍海!
同樣做咖啡自動販賣機的品牌“咖啡零點吧”,早在去年就獲得了來自西部資本的3000萬元A輪融資,其布放策略主要選在沒有咖啡店、中低檔爲主的寫字樓中。
而那些擁有5、6臺機器就能在一片區域成活的品牌,也試圖在這個細分市場分一杯羹。
王維坦言,自己目前擔心的是,市場混戰會損害消費者對自動販賣機的體驗,以及渠道擴展速度的滯後——一旦有同類型項目搶先布點,想再進入的難度就會很大。
以新鮮的體驗,推動咖啡大衆化消費,咖啡碼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咖啡自動販賣機,會是打開大衆市場的一劑良方麼?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