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利之後,第二個開通“真人直播”的博主是美國藝術家安娜·沃格。從1997年8月22日開始,沃格開始在網上直播自己的家庭生活,包括懷孕到生孩子。作爲先鋒藝術家,沃格很擅長利用網絡展示自己、和粉絲互動。相比之下,林利的“真人直播”是原汁原味、天然去雕琢的。
大家懷着好奇心觀看這個年輕女孩的日常生活,當她受到《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之類主流媒體關注時,投向她的目光裏多是善意的呵護。
直到後來直播畫面裏出現了林利和男友的親密鏡頭後,輿論開始變味,開始有人罵她“自戀”“愛秀”“炒作”……正如後來一些真人秀節目、網絡直播博客的遭遇。
在一些裸體鏡頭惹出爭議並遭遇黑客攻擊後,林利於2003年12月關閉了攝像頭,終結了Jennicam7年零8個月的壽命,並從此基本消失於網絡世界。在2007年的一次採訪中,她坦承自己“正在享受隱私生活”。
知名播客節目《回覆所有人》的主持人阿歷克斯·戈德曼也是Jennicam的粉絲,曾於2014年採訪林利。對戈德曼而言,林利作爲直播博主的魅力在於“普通”。人們會在某個週末晚上打開她的個人網頁,一邊疊被單一邊看這個姑娘洗衣服,感覺到有個同伴。因爲鏡頭裏的林利是個活生生的人,過着與許多人無異的平淡而真實的生活。那時候真人秀還沒有普及,我們還沒學會發掘並厭惡裏面的“表演”成分。
林利個人網站上的聊天室漸漸變成了一個社區,林利本人常在裏面逗留,和粉絲們像朋友一樣聊天。在網購、網聊和網戀還沒流行開來的時光裏,林利是第一個現象級的“網紅”,她給冷冰冰的計算機網絡世界注入了“人性”。
作爲第一代“網紅”,她也第一個引發了關於網絡世界窺探個人隱私、“數字分享”界限的討論。林利現年40歲,婚後改用夫姓,成爲珍妮弗·約翰遜,現在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託市當一名計算機程序員。“網絡直播第一人”的過去,對她而言也許只是一個青春實驗罷了。
珍妮弗·林利的Jennicam開了網絡真人主播的先例,之所以能火那麼多年,除了“第一個”,也是因爲當時競爭者寥寥。在當年的網絡攝像領域,Jennicam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是一個“咖啡壺直播”和一個“魚缸直播”。
從誕生時間上來說,“咖啡壺直播”比Jennicam還要早3年。但它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個最普通的咖啡滲濾壺,其座標是英國劍橋大學早前最主要的計算機實驗室,有名“特洛伊室”。畫面以大約每分鐘三幀的速度更新,觀衆可以看到咖啡壺裏的咖啡一會滿了、一會少了、一會被倒光……而這就是拍攝者——一羣劍橋大學計算機技術研究者的初衷。
這批最早的IT界學者分佈在不同樓層的不同實驗室和辦公室,有時爲了倒杯咖啡專門跑一趟,卻發現咖啡已經喝完了。
於是兩位研究計算機的博士想出一個很有“技術男”風格的辦法:設了個攝像頭監測咖啡壺狀態,專門寫了個程序,讓本部門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內部計算機系統收看畫面,就可以知道咖啡壺裏有沒有咖啡,不必白跑一趟。
後來,劍橋大學另一位博士馬丁·約翰遜想測驗一下彼時剛興起的萬維網能幹些什麼,決定拿這個監測咖啡壺的程序練練手。於是在1993年11月22日,“咖啡壺直播”登陸互聯網,從此名聲走出劍橋大學計算機樓,成了國際明星。
咖啡壺“紅”了,尤其是在全世界計算機研究者的圈子裏。監測咖啡壺主意的始作俑者之一昆廷·斯塔福德-弗雷澤博士記得,當時還有日本的同行發來電子郵件,請求他們晚上在實驗室留盞燈,好讓身處不同時區的研究者能隨時觀測咖啡壺的畫面。
劍橋大學的遊客諮詢處多了一項工作:引導從美國慕名而來的訪客前往實驗室、親自一探咖啡壺真容。用斯塔福德-弗雷澤的話說,他這輩子幹的事,恐怕哪件也沒這個咖啡壺得到的關注多,“而那隻不過某個下午突然產生的怪念頭罷了”。
“咖啡壺直播”存活了十年,作爲網絡直播界的鼻祖,在全世界有衆多粉絲,然而它的設計者覺得相關程序和設備均已老舊、該是“向前看”的時候了。隨着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室搬入新樓,設計者決定於2001年8月22日終結“咖啡壺直播”的使命。當最後一個傳輸到網上的畫面顯示科學家們的手指按下攝像頭的“關閉”鍵時,全世界的“粉絲”一片哀號。
出現在網絡直播鏡頭裏的咖啡壺其實一共有四五把,最後一把咖啡壺後來在億貝網上被拍賣出3350英鎊的價格,買主是德國的《明鏡週刊》,易主後咖啡壺很快就“做回自己”:繼續煮咖啡。去年夏,它才真正“退休”,被租借給德國技術博物館珍藏展出。(沈敏)(新華社專特稿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