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特寧咖啡溼刨法的由來特點風味描述口感處理法產地區
Sunda Hejo處理廠共計29支豆子,其中只有兩支咖啡採用的是傳統溼刨法,這29支豆子的處理,很大一部分就是哥斯達黎加的處理技術。對於合作社栽植的品種,採用了各類先進處理方式:更精細控制全水洗的每個環節、採用幹發酵與溼發酵對比實驗、嚴格控制發酵時間、晾曬棚裏的晾曬時長,蜜處理對比實驗。
Typica Gulali雖然引進種植只有3-5年時間,還未正式量產,但是杯測這支咖啡的三種處理方式(full wash,semi wash,honey process)後,得到驚人一致的風味:姜花,茉莉花,蜂蜜甜,太妃糖。這些風味是幾年前瑰夏咖啡的風味屬性,這個當地原始Typica在基因上跟瑰夏確實有聯繫,本身就是從埃塞俄比亞引進種。
在杯測另一支咖啡是Yellow Caturra,這隻咖啡越涼越有驚喜。開始品嚐的第一印象即是牛奶香,極強的甜感,帶着檸檬、柑橘酸香,溫度下降,強烈的茶梅與花香湧上。完全就是肯尼亞咖啡與埃塞俄比亞咖啡的結合體
溼刨法對全球的咖啡行業意義並不比蜜處理小。咖啡人入門必喝的“曼特寧”就是採用這種處理法處理的,甚至可以說印尼蘇門答臘和蘇拉威西絕大部分的阿拉比卡咖啡採用的都是溼刨法。根據2014年國際咖啡組織ICO的統計數據,印尼是全世界第四大咖啡產國。對全球咖啡產量貢獻如此之高的一種處理法,必定是值得我們來研究分析一番的我們生活中喫桃子,是喫它的果肉部分;我們享用咖啡,卻是將它的種子烘烤後磨碎泡水飲用,至於其他的果皮、果肉則全部捨棄。再加上咖啡種子長得很像豆子,大家自然而然稱其爲咖啡豆。在以後的描述中,爲了簡約、便於理解,我們依然採用咖啡豆的稱謂,但是大家心裏需要有數,咖啡豆不是豆。
有趣的是,污染亦非壞事,端視菌種而定。巴西食品科技研究院的瑪莎唐尼瓦博士(Martha Taniwaki)曾嘗試以不同菌種感人咖啡豆竟然產出不同味道,包括腐敗、油耗、黴臭、木質、碘味、焦糖、巧克力和花香味。學界認爲,蘇門答臘咖啡的木質味、仙草味、泥土味、香草味和香料味,應該是黴菌打造出來的。
烘焙廠的主管亦常向學界反映,有些感人黴菌的咖啡豆,清除乾淨後風味更佳,但有些則難以入口,陷入與菌種有關。或許可以抑制壞黴菌,並植入好黴菌,就如同葡萄酒學所謂的“控制野蠻酵母菌”和“培養優雅酵母菌”一樣。但哪些黴菌有助咖啡提味?哪些是壞菌?尚待進一步研究
關注公衆號,發送 89164 免費閱讀全文
2016-12-08 16:59:31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