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島人爲從印度尼西亞其他島嶼遷徙而來的史前人類的後裔,至今還保留他們自己的民族個性和人種特徵,以及最適合他們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的社會價值觀。
巴厘島居民每年舉行的宗教節日近200個,每逢節日,歌舞雜陳。由於巴厘島萬種風情,景物甚爲綺麗。因此,它還享有多種別稱,如“神明之島”、“惡魔之島”、“羅曼斯島”、“綺麗之島”、“天堂之島”、“魔幻之島”、“花之島”等。
在自然科學上,1869年生物學家華萊斯還發現巴厘島是亞洲大陸的“末稍”,典型的亞洲動物分佈至此爲止,而在它東方僅隔寬度不到40公里的海峽的龍目島,動物即屬大洋洲種。
巴厘島的經濟以農業爲主,盛產稻米、玉米、椰子和咖啡。農業生產多以集體合作形式進行。2002年巴厘島爆炸案及2006印尼海嘯後,巴厘島的白沙灘已不如從前,當地旅遊業受到重創。如今已快速恢復。
歷史沿革
根據文獻記載,最早接觸外部世界改變他們生活的是來自印度的商船和旅行者。他們帶來了印度佛教和知識。因受其影響,巴厘島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但這裏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義和巴厘島風俗習慣的結合,稱爲巴釐印度教。巴厘島的佛教不斷地向周圍的爪哇地區輸送,同時爪哇的滿者伯夷(Madjapahit)王國的伊斯蘭教也在影響着巴厘島居民。兩個宗教派別在一段時期內相互共存,後來因躲避穆斯林勝利者,數千名印度牧師、貴族、士兵和藝術家和工匠從周圍的爪哇羣島來到巴厘島。使得巴厘島的印度宗教勢力不斷發展和壯大併成爲島上的主要宗教派別。
以後西方人發現了這個島嶼,1585年,一艘葡萄牙輪船在武吉(Bukit)海岸擱淺,大多數的船員被海水淹死,僅有幾名倖存者。倖存者們得到了很好的款待。後來又有3個荷蘭航海者登陸巴厘島探險。回去的時候只有1個人,其餘2人被島上的美麗風情吸引,留了下來。然而此時巴釐對西方世界而言依然是一個陌生的地方。19世紀荷蘭人決定征服巴釐。信奉印度教的巴釐信徒基本上是和平主義者。抗爭失敗後,他們做了悲劇性的選擇:1906年面對槍炮,巴釐人大規模自殺以抗拒荷蘭人的統治。十九世紀,荷蘭人取得整個巴厘島的統治權。但他們保持了巴厘島文化特色不變。
此後法國和英國也對巴厘島發生了興趣,但他們沒有像荷蘭那樣在那裏站穩腳跟。此後反對皇室的內戰發生,這一段時期是巴厘島歷史上最混亂的的一頁。
1949年印尼獨立。蘇哈托政權穩固之後,巴厘島重新恢復活力,成爲印尼政府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印尼的旅遊外匯收入有將近一半來自巴釐,每年達20億美元之多。尤其在東南亞金融風暴以後,外國投資基本停止進入印尼,巴厘島的經濟地位愈加重要。巴釐雖然與爪哇島聯繫緊密,但大多時候,卻是與爪哇並行獨立發展。即使是在西方殖民時期,也基本保持一個比較超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