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沖泡法:可使用意大利濃縮咖啡機,較爲快速的咖啡沖泡法。意式濃縮咖啡機可以連續抽取數杯咖啡,煮過程中的高壓能將咖啡豆中的油質和膠質乳化溶解,豆中的精華經由壓力被完全萃取出來,使得煮出的咖啡濃度更濃,口味和香味更好。
混合配製:
第一:選擇良質的咖啡豆,因爲使用品質差的咖啡豆,當然會大大折損咖啡的風味,即使製作出十分均衡的單品咖啡,但也做不出美味的咖啡,選擇良質的咖啡豆,是最大的要點。
第二:剔除缺陷豆,混有缺陷豆的時候,味道就會變差。所以要毫不吝嗇的把暇疵豆去掉,可謂寧缺勿爛。比如長蟲有洞的,發育不正常的,有殼無仁的,一律挑掉。
第三:瞭解咖啡豆的特質,如果對所要進行拼配的咖啡豆單獨的個體其特質都不是很瞭解的話,很難拼配出好的或自己期望的咖啡來,像摩卡咖啡酸味較重,就不能用來沖淡咖啡中的酸味。
第四:瞭解焙煎度的不同,不同咖啡豆受烘焙的度不同,其風味也不同,所以也要很好的把握,如乞力馬紮羅、藍山一般是中淺烘焙,碳燒是深烘焙等等。
坦桑尼亞也常被人拿出來與他的近鄰肯尼亞做比較。據說,坦桑尼亞最早的阿拉比卡咖啡是由基督徒從肯尼亞引進的,在風味特徵上與肯尼亞比較接近。具備西柚的香氣和輕柔明亮的酸度。但由於坦桑尼亞的經濟條件與肯尼亞相比更差,所以生產條件較差。坦國對於品質的把控也不夠嚴格,在許多的處理環節上破壞了咖啡的品質,與以高品質的着稱的肯尼亞是無法競相匹敵的。雖然與肯尼亞風味調性接近,但坦桑尼亞的整體更加平順柔和,屬於均衡型。具有中度偏低的酸和甜,黑巧克力餘韻,中度的醇厚度。相比個性突出的肯尼亞,坦桑尼亞就顯得層次感沒有那麼豐富,喝過之後不會反饋出非常突出的特點,讓人對它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但相反其柔和圓潤的特點也比較討喜,容易讓剛接觸咖啡的人接受。
上圖爲坦桑尼亞乞力馬紮羅的水洗豆,種植海拔在1800米以上,波旁種。熟豆爲中度烘焙。生豆呈現出黃綠色,豆子顆粒小且渾圓,顆粒大小較均勻。當手衝時坦桑尼亞對比肯尼亞的表現相比會稍顯不足,容易出現黃瓜青豆味。酸感會集中在前段出現,中度的酸和甜感之後,會呈現出巧克力和木質的香氣。而對於這款豆的衝煮方式我更推薦虹吸,虹吸壺會將甜感提升,使風味更集中,醇厚度的增加會彌補風味上的單薄,整體來說虹吸壺的表現優於手衝
風味純正,濃郁爽口,各方面的品質均爲上等。通常它的酸性要比較溫和,並且均勻地刺激舌頭後部中間和兩側的味蕾,感覺有點像蕃茄或汽水的酸味。經中度或中度以上的烘焙後有着濃厚的香氣,再研成細粉,加開水泡上一壺,呼朋喚友圍坐品嚐,頓覺芳香四溢,口舌生津,其品質比我們常喝的速溶咖啡要好得多。坦桑尼亞的咖啡很早就深得歐洲人的喜愛,躋身於名品的行列中。歐洲人賦予坦桑尼亞咖啡“咖啡紳士”的別名,中國的咖啡鑑賞家更是將它與“咖啡之王”藍山、“咖啡貴夫人”的摩卡並稱爲“咖啡三劍客”。
咖啡就如同坦桑尼亞單純、率直與熱情的民族性一樣。其清爽的酸度和中等的醇度與甜柑橘和花香味相得益彰。你可以體會到:不同民族生產相異的咖啡風味,而相同的土地同時孕育着咖啡樹與人
坦桑尼亞主要咖啡產區位在乞力馬扎羅山腳下,此地擁有豐富火山土壤,種植在此的咖啡樹有些已超過100年以上樹齡,最早咖啡首先是由基督徒從肯亞引進開始栽植咖啡,咖啡樹必須小心的照顧,除雜草及施肥。而且還必須剪去老樹枝以便能再長出新枝來維護咖啡豆的質量,咖啡豆處理廠的設備都相當完善;咖啡豆算是坦國一個重要的經濟農作物,當地政府相當重視這個產業
衝煮:要衝煮一杯好咖啡,除了要有新鮮的咖啡粉和硬度略高的水外,還要有一套用起來得心應手的衝煮工具。常用的咖啡機主要有三種衝煮類型。
滴濾式:用水澆溼咖啡粉,讓咖啡液體以自然落體的速度經過濾布或濾紙,流向容器裏。基本來說,這種方式沒有浸泡咖啡粉,只是讓熱水緩慢地經過咖啡粉。滴濾杯與電動咖啡機都屬於這一類,是最簡單的沖泡工具,能泡出乾淨且色澤明亮的咖啡。
濾泡式:將咖啡粉放入壺內,由熱水浸泡若干分鐘,再由濾布或濾網過濾掉咖啡渣,形成一杯咖啡液體。
虹吸壺、滴壓壺、比利時咖啡壺與越南咖啡壺等,都屬於濾泡式的衝煮工具,它們都有浸泡過程,從而形成較複雜的口感。
高壓式:利用加壓的熱水穿透填壓密實的咖啡粉,產生一杯濃稠的咖啡,這種形態的工具有摩卡壺與濃縮咖啡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