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邦咖啡是小粒咖啡中僅次於鐵畢卡的變種。主枝最初和主幹呈45度向上生長,隨果實負荷下 下垂,側枝節部較密,結果多,產量較高。但漿果較小,成熟較慢。 波邦頂芽嫩葉爲綠色,稱綠頂咖啡;
卡第摩Catimor 是鐵畢卡種的改良品種,有25% Robusta 的基因咖啡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飲料作物,與可可、茶葉並稱爲世界三大飲料,其產量和消費量居三飲料之首。由於咖啡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蔗糖以及澱粉、葡萄糖,咖啡鹼等物質,香氣濃郁、滋味可口。咖啡是茜草科咖啡屬的多年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種類很多,被廣泛種植的有小粒種、中粒種、大粒種和埃塞爾薩種,其中被稱“香咖啡”的小粒咖啡種產量最多,約佔咖啡總產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咖啡原產於非洲熱帶地區,從十五世紀以來,咖啡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咖啡。
中國咖啡種植集中在雲南省和海南省,雲南產量較大,近年年產2.6萬噸左右,佔全國產量的90%。雲南咖啡據說是七八十年前由法國人傳過來的。主產品種是阿拉比卡Arabica,即所謂的小粒種咖啡,國內俗稱雲南小粒咖啡。雲南優質的地理氣候條件爲咖啡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種植區以臨滄、保山、思茅、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州。雲南自然條件與哥倫比亞十分相似,即低緯度、高海拔、晝夜溫差大,出產的小粒咖啡經杯品質量分析,屬醇香型,其質量口感類似於哥倫比亞咖啡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爲“雲南王”。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爲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
晉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東晉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李雄派李壽率兵攻佔南中,李壽被封爲“建寧王”,爨琛爲交州刺史。鹹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鹹康五年(公元339年),爨琛降晉,晉王朝封爨琛爲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從此彝族豪族爨氏統治雲南400年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爲其一。取縣名爲“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縣城在雲山之南稱雲南;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雲南可以說是現在唯一還在大面積種植阿拉比卡的省份,主要種植地又集中在滇西保山德宏臨滄和滇南普洱版納,19世紀傳教士傳進來的咖啡以羅布斯塔爲主,後沒有再進行大規模種植,上世紀50年代,蘇聯援助的專家把世界主流的2個阿拉比卡品種:鐵皮卡typica以及波本bourbon帶到了雲南保山進行培育和推廣,得到了好評,後由於特殊時期,科研種植趨於停滯,改革開放以後在當地農業專家的努力下,保山國營潞江農場和新城青年農場培育的鐵皮卡變種還在國際咖啡大賽上獲得過第一名,好評如潮,但國人對咖啡的認知,使得我們並沒有提高太多的種植興趣。90年代初開始,爲了提高咖農的種植積極性,保山熱作所引進了葡萄牙咖啡鏽病研究中心用Timor(中粒,蒂姆)和Caturra(小粒,卡杜拉)雜交培育的卡蒂姆品種,並掛上了無數頭銜進行推廣種植至今,這個品種很好的解決了病蟲災害以及抗旱等諸多因素,重要的是畝產提高了接近一倍,雖然提高了咖農的種植積極性,但這也成爲了雲南咖啡從此品質低下的原因;同時期,雀巢、麥士威爾進入中國,開始在普洱等地推廣了適合速溶咖啡的咖啡品種:S288,大粒種小粒種天然雜交以及印度阿拉比卡肯特kent雜交後代S26自育,一流的抗鏽病能力,但種植難度及適應能力較低,20世紀初開始基本停止種植。
說到這裏,我想應該對雲南咖啡品種有評判了吧,那以前優秀的鐵皮卡以及波本呢?新的推廣種植中,還是留下了很多山頭,繼續種植老品種的咖啡,但,通俗的說,落後的地方沒有原產地以及單一物種的保護,一座山,10戶人,各種各,一陣風吹來,花粉滿天飛.....呵呵。品種的問題,讓雲南咖啡確實輸在了起跑線上
鐵畢卡(Typica)和波邦(Bourbon)這兩個經典的優質咖啡品種爲雲南咖啡主要栽培品種,1991年又從肯尼亞引入了卡蒂莫Catimor系列品種(抗病毒能力更強,產量更高)。屬阿拉伯種(又稱小粒種)的變種。由於這兩個品種形態和習性相似,因而兩者多混合栽培。
鐵畢卡咖啡原產於埃塞俄比亞及蘇丹的東南部,是西半球栽培最廣的咖啡變種。植株較健壯,但不耐光照,在夏威夷產量較高。鐵畢卡頂葉爲紅銅色,稱紅頂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