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卡又稱爲老品種小粒咖啡,其產量少,栽培難度大,所以價格相比普通小粒咖啡要高出很多。鐵畢卡咖啡原產於埃塞俄比亞及蘇丹的東南部,是西半球栽培最廣的咖啡變種。植株較健壯,但不耐光照,在夏威夷產量較高。鐵畢卡頂葉爲紅銅色,稱紅頂咖啡。
帝比卡(Typica 鐵皮卡 帝比卡 蒂皮卡):埃塞俄比亞最古老的原生品種,所有阿拉比卡皆衍生自帝比卡。屬於風味優雅的古老咖啡,但體質較弱,抗病力差易染鏽葉病,產果量亦少,不符經濟效益。近年帝比卡在中南美洲已漸被卡杜拉和卡杜艾取代,愈來愈少見。帝比卡雖然風味佳,但遠不如波本普及。帝比卡頂葉爲古銅色是特徵之一。大家耳熟能詳的曼特寧、藍山、象豆、可納、雲南小圓豆、瑰夏等,皆是帝比卡的衍生品種。帝比卡的豆粒較大,成尖橢圓形或瘦尖狀,與波本的圓身豆不同
咖啡是一種短日照植物。咖啡具有多次開花現象及花期集中的特性。小粒種咖啡在雲南花期2~7月,盛花期3~5月。咖啡的開花受氣候,特別是雨量和氣溫的影響較大。咖啡花壽命短,只有2~3天的時間。小粒種咖啡一般在清晨3~5時初開,5~7時盛開咖啡果實發育時間較長。小粒種咖啡果實成熟需8~10個月一般在當年的10~12月成熟。雨量對果實發育的影響較大,氣候條件直接影響果實的
走進了朱苦拉村,一股獨有的咖啡香氣襲來。原來,經過百年時光的薰陶,喝咖啡早已經成了當地彝族村民的生活習慣。村民杞鳳華說,村子裏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喝咖啡,用鐵鍋石磨,自炒自磨。不過,咖啡的炮製過程是保密的,不傳妻子,不傳女兒。
喝完原味、古樸的咖啡,我們走近了這片被稱作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此時的古咖啡樹已經結出了串串咖啡豆,雖下月纔到成熟時,可早有咖啡豆透出鮮豔的紅。杞鳳華說,這片樹林就是被認定的中國最古老的古咖啡林。共有13畝1134株,其中有24株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法國傳教士1892年在朱苦拉建教堂傳教時引進種植的。
1892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能留下了這樣一個傳奇。他進入朱苦拉傳教,在當地修建了一所教堂,並同時將喝咖啡的習慣引入了朱苦拉村。他親手栽種了一片咖啡林,教會當地村民種咖啡、喝咖啡、出售咖啡。從此,當地的村民開始有了自種、自磨、自飲咖啡的習慣,並延續到了今天。
86歲的朱苦拉村村民李福生說:“那咖啡是田神父手上栽的,有117年了,我記得的時候就有房子高了,有這種的一棚呢,樹根麼有這種大呢。”
李福生老人是村裏第一位社長。老人見證了朱苦拉村咖啡樹的歷史。1948年,李福生社長髮動村民大面積栽種咖啡,曾經一度發展到80多畝,但1983年的一場大雪,將距離村子比較遠的咖啡樹凍死,村子周圍的13畝咖啡樹基本存活下來,目前僅剩1134株。
雲南省文化學者黃蜀雲女士介紹說:“一位馬來西亞咖啡專家曾經說過,保住了雲南老品種咖啡,就保住了中國咖啡在世界咖啡史上的地位。朱苦拉咖啡正是屬於雲南小粒波邦鐵皮卡咖啡,這種咖啡在雲南已經很稀少了,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對它進行搶救性保護和開發。”
近年來,當地政府也充分認識到對雲南古老咖啡品種保護和開發的重要性,把咖啡作爲重點產業進行保護和開發。賓川縣財政每年撥10萬元扶持資金,着力打造“朱苦拉百年古咖啡”品牌。平川鎮經濟辦主任楊體武也作爲朱苦拉咖啡的種苗繁育科技人員,常駐朱苦拉村進行育苗工作。他說:“我們到朱苦拉村以後,第一是把古老咖啡的灌水工作引水溝(渠)做好;第二防治好古老咖啡的病蟲害;第三做好修枝打岔,保護好古老咖啡。在這些基礎上,下一步就是做好繁育工作。”
除了阿拉比卡原產地埃塞俄比亞外,目前中南美、印度和東非培育或發現的突變種或混血品種,均以帝比卡和波本爲主體,基因龐雜度遠不如埃塞俄比亞,這是埃塞俄比亞以外地區的阿拉比卡體質較弱、抗病力差的主因。
另外,波本與帝比卡最大的共同點是務必有遮蔭樹“護駕”,協助阻擋豔陽。此兩古老品種如無遮蔭樹,將不利生長與風味發展。
咖啡常見栽培品種,咖啡豆的種類:
波本(Bourbon):與帝比卡並列爲古老優良品種。甚至有植物學家認爲,波本是早期帝比卡移植到也門後的變種,豆形從瘦尖變成圓身。直到一七一五年,法國移植也門的摩卡圓身豆非洲東岸的波本島,纔開始受到重視,而有了圓身波本的名稱。一七二七年輾轉傳到巴西和中南美洲的波本亦屬於圓身豆。另外,一七三二年英國移植也門摩卡到聖海倫娜島,也是圓身豆;有意思的是,它並未透過波本島,卻取名爲綠頂波本,由此可見,業界以爲全球的波本豆全來自波本島是一大誤解。事實是有很多圓身波本豆直接從也門傳播而未透過波本島,這一點認知很重要。一八一○年,波本島的圓身豆又有一部份突變爲尖身豆,也就是知名的“波本尖身”,其咖啡因含量只有普通咖啡的一半,產量少體質弱,極爲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