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 臺北西門咖啡館「西洋軒」, 1912年 臺北「公園獅」咖啡館出現1931年在臺北太平町「維特」咖啡店。
臺灣最早的咖啡館稱爲西洋軒
1897年9月臺灣日報紙、有一則西洋軒開業廣告,是一家自稱茶館的餐廳「西洋軒」,有販賣西洋餐食、西洋酒等,但在廣告標題上,西洋軒確定是一家「歐風咖啡茶館」。” 這一記載 在 2008年 陳柔縉,〈發現臺灣第一家咖啡店〉,《思想》,第 8 期,2008,頁 163 提到, 但是很少被注意到。但確定是臺灣最早的咖啡館。
第二家咖啡館則是日據時代開設的「cafe Lion 公園獅」咖啡館於1912年12月誕生。位於現在臺北的「二二八紀念公園」裏面,當然現在建築早已不存。
原址在日本治領檯灣四十年的紀念博覽會第二會場的迎賓館。在開幕當天施放煙火,並找來上百名藝妓擔任服務員,成功創造話題。「公園獅」每天早上六時半便開門,成爲當時「文青」聚集場所。後來增建爲兩層樓洋房,二樓可舉辦畫展、攝影展,還能容納小型劇團演出,可以說是現代複合式藝文空間的濫觴。
1931年在臺北市太平町的「維特」咖啡店、應該是臺灣人開的第一家咖啡店,店名取自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
陳柔縉在該文中也表示,當時的咖啡店最大特色就是有妙齡女郎陪喝咖啡,顧客可以對咖啡店的女侍握腕(手腕)抱腰,情色與咖啡同香。
作者還提到咖啡館的特色之一,就是當時在咖啡店穿和服的女服務生,被稱爲「女給」,她們不只端送飲料給客人,也陪客人喝咖啡,甚至還提供出場服務,就像現在的酒店小姐一般。但作者也提到說咖啡館並非全是如此,咖啡店不只是帶有情色的地方,在以前曾舉行過「番茶會」,是邀請高階人士一起喝茶喫餅及聊天的活動,番茶會員後來還在舉行茶會的地方建立奉祀文藝之神的神社,很難想像以前的咖啡店會有此作用。
日治時期掛上「カフヱー (Cafe的日語)」名稱招牌的店家,如同西方咖啡店於近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般,是做爲市民社會互相交流的公共領域。然而,做爲社交場合的開放性,並不代表其空間亦呈現開放、透明的狀態。首先,自外部觀之,當咖啡店關起大門,拉上窗簾或是使用彩繪玻璃,搭配昏暗燈光,咖啡店內部變明顯的與外部世界做出隔離,成爲一個不可視且封閉的空間。
再者,咖啡店內部亦呈現開放與封閉、可見與不可視並存的現象。包廂和貴賓室爲團體或少數人的私密空間。其餘,例如吧檯、一般客席區塊,依照各咖啡店的不同,而出現座位隔板、盆栽造景的半開放空間。處於如此半開放式的空間設計,前往消費的顧客們,一方面擁有部分必要的隱私區域,另一方面又能夠窺視鄰近座位的狀況。 (原文發表於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