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由生豆烘成熟豆後,
積聚在熟豆裏頭的二氧化碳會開始排放。
一般烘好都會先養豆數日,
一方面讓二氧化碳適當排出,
一方面也讓熟豆內的各項化學物質繼續轉化熟成。
密封罐裏的熟豆不斷排出二氧化碳,充滿整個容器,
這樣也有助於熟豆避免氧化。
照以往的經驗加以歸納,
前幾天的排氣旺盛,
大曰是5 天到一週後,排氣開始趨緩和。
排氣的過程中也會將熟豆細胞裏的油脂推到表面來,
使咖啡豆出現點狀出油。
等到氣體完全排盡,
這差不多是在烘好後20天左右
這時整個咖啡看起來[油光煥發],
手衝喝起來會較新鮮的豆子來的溫和清甜,
但卻已經不適合拿來煮ESPRESSO。
因爲CREMA需要咖啡豆細胞裏的二氧化碳已及油脂作爲"原料",
沒了二氧化碳,標準的ESPRESSO機器就煮不出CREMA了。
反而是部份平價但配備有所謂CREMA增強技術的機器,
還可以把這樣的豆子弄出些"虛擬CREMA"出來。
二氧化碳排盡後,
咖啡豆失去二氧化碳的圍繞保護,
開始跟氧氣接觸而氧化,
於是乎,多開幾次密封罐,油亮亮的咖啡豆就開始產生油蒿味。
這差不多是烘好後一個月左右會發生。
大膽推測,
所謂養豆其間要排氣,
其實應該是手衝或SYPHONE咖啡所需要的。
對ESPRESSO用豆而言,養豆期間應該要儘量少排氣,
以求把CREMA所需要的油脂及二氧化碳留在咖啡細胞裏。
當然,這只是我的假設,
既然是假設,就需要以實驗加以驗證。
因此我做了以下的實驗。
目的: 觀察CREMA跟養豆期間排氣以及時間的關係
將同一鍋豆子分開來:
A組(45g):烘好冷卻後即密封保存,第15天,第25天試煮
B組(45g):烘好冷卻,排氣一天後密封,第15天、第25天試煮
C組(90g):烘好冷卻,排氣一天後密封,第3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5天試煮
D組(90g):烘好冷卻後密封,每天打開蓋子一次,第3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5天試煮
一般咖啡烘焙坊都會以有排氣閥的咖啡帶封裝熟豆,
當二氧化碳不斷被排出,袋內壓力升高時,
單向排氣閥會開啓,讓袋內壓力降低,
如此熟豆排氣不會被阻礙。
相反的,
密封罐壓力無法排泄,因此熟豆的排氣就會被抑制。
重點是,抑制對每個階段而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依照我們喝咖啡的習慣,需要抑制或者允許不斷排氣?
第一天試衝作爲參考
熟豆重: 9g
研磨刻度: vario macro 0+ micro 14
說明:
1.萃取量不足,往後試煮時刻度要調成 micro 16
2.原以爲烘好當日crema會超多,結果出乎意料之外
第三天 9/1
C、D兩組各取9克,
照片中左邊是C、右邊是D,
顏色的差異是桌燈角度的關係。
研磨刻度: vario macro 0+ micro 16
說明:
上面兩張照片,
樣本C與D在研磨相同、萃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
萃取出來CREMA的量差不多。
D的總萃取量多一些,
但留意流出分流嘴的咖啡顏色,
可發現C的顏色均勻,D有明顯深淺差異,
觀察粉餅後,發現D萃取時有出現些微穿孔效應。
所以萃取量比較多應該是ㄚ黃填壓不慎造成的。
所以結論是,第三天時並無明顯差異。
第五天 9/3
照片中可以明顯看出,
到第五天時,
每天去打開蓋子翻動透氣的樣本D,
出油的情況比只有在第三天打開蓋子的樣本C來的明顯。
同樣的條件再試煮。
結果跟我本來心裏預期的有些差異,所以我又試煮了一次,
結果還是一樣:第五日的樣本D萃取情況比樣本C好。
而第五日的樣本C跟第三日的樣本D差不多,
這滿合理的,也許他們的排氣情況相近。
第十天 9/8
這下好玩了!
實驗結束後,我的結論會不會變成--隨便找個罐子裝熟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