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釐清的是,我們其實或多或少都夠分辨出咖啡細微之處:例如,手中這杯咖啡,唔,很香,不過分刺激的酸,有點類似…葡萄柚,上顎會有回甘的感覺等等。在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經過訓練,我們都清楚自己是否喜歡它,或者是不是存在特別讓人不悅的味道。喝咖啡不是個附庸風雅或是厲害的人才懂的藝術,喝咖啡就和到處尋找巷內美食一樣,沒有一窩蜂與打腫臉充胖子的必要,喜歡?或是不喜歡?跟所有的經驗類似,喝多了也有機會變行家。在真正認識咖啡的複雜風味之前,我們先了解人是怎麼感覺咖啡。
感覺,屬於人體的神經系統的一部分。任何感覺都是由周邊感覺受器(接受外在變化),傳入神經(傳遞變化)與中樞神經(解讀變化並進一步反應)組成。我們在感覺食物時,是嗅覺與味覺共同接受外界的化學變化的結果。當食物中的特定分子刺激周邊接受器後(如,嗅球細胞上的接受器會擷取味道分子(tastant),而味覺細胞上的接受器會接收氣味分子(odorant)的刺激),化學性的刺激與耦合會觸動離子通道與細胞內的傳訊系統,造成膜電位的改變,藉由嗅神經與舌咽神經傳遞到中樞神經,由大腦皮質接收後與記憶系統連結而決定後續反應。
以味覺來說,大部份生理學教科書認同的是,人類具有辨識以下四種味道的知覺:甜,鹹,酸,苦。此外,還有辨識特定胺基酸的味覺,包括與肉類蛋白質息息相關的脯氨酸,這種味覺稱爲「鮮」(英文中的Savory,日語的 Umami,華人所熟悉的味精便是提供這種味覺的調味)。這些味道都可能存在所有食物中,咖啡也不例外,這五種味覺是咖啡複雜味覺的基礎。
味覺細胞上的接受器與離子通道,會決定這個細胞所接收的特定分子。例如,甜味是由一種稱爲G–蛋白的接受器辨識,而鹹味是透過細胞膜上的鈉離子通道辨識。近幾年分子生物與蛋白質體的發現,讓每種味道的機轉和傳遞路線更爲清楚,同時也開啟我們對味覺的新視野。過去以爲舌頭上有所謂「味覺分區」,認爲前後左右舌面辨識不同的味覺。而目前的定調是,每個味蕾細胞由多種味覺細胞組成,每種味覺細胞各自偵測對應的味道分子,而每個味覺細胞只表現同一類型的接受器。因此,舌面上所有的味蕾細胞皆能感受甜,鹹,酸,苦,鮮等味道。由於我們接觸的多數食物,都有不止一種的味道,可以同時刺激好幾種味覺接受器,如果再加上嗅覺與溫覺刺激等,單單是「嘗味道」這件事便是相當複雜的。
而以嗅覺來說,嗅覺與記憶的連結更爲緊密。不同的氣味分子刺激不同的嗅覺細胞產生反應,並將氣味的訊息傳遞至嗅球,再經由嗅神經傳遞至大腦。由於嗅球與主管長期記憶和情緒的邊緣系統相當鄰近,會同步將分析後的訊息後送至邊緣系統,與過去經驗和反應連結。這也是爲什麼在品常特定的非洲豆時,能夠認出其中的花香,而且還能進一步指出是茉莉花香的原因。
說到底,所謂的品嚐其實是一件相當複雜的生理過程,我們知覺的食物風味,是多種感覺在大腦整合後的產物。不單是品常當下的知覺感受,過去經驗和記憶,更是影響了我們對食物風味的認知,同時會隨著經驗的次數與反饋不斷深化與修正,影響了我們最終的知覺。而咖啡領域中爲人津津樂道的體驗方法(亦稱「杯測」Cupping),其實就在每次品常中,以系統化且具體的方式描述知覺,同時與經驗連結,使抽象的味覺體驗得以回溯並記錄的過程。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