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咖啡館三大派系之爭,中國咖啡市場進入白熱化階段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館 > 2024-06-29 13:21:51

  關注咖評(微信公衆號 vdailycom ) 發現美好咖啡館 開一家自己的小店
中國目前人均年咖啡消費量爲5杯,還遠遠低於日本、韓國年人均約300杯的水平,世界平均值在240杯左右。不過,中國咖啡消費量繼續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長,正成爲世界上最具潛力的咖啡消費大國。

  在目前中國市場上,雕刻時光進軍互聯網、星巴克大力做直營、咖啡陪你、漫咖啡等韓系咖啡還在忙於搞加盟,在飄出醇香的咖啡館背後,市場爭奪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活躍着本土、歐美和韓系三股力量,他們在用不同的方式,爲即將到來的,由互聯網重新掀開的市場大戰都做了哪些準備?

中國咖啡館三大派系之爭,中國咖啡市場進入白熱化階段

  中國咖啡市場正進入白熱化階段。

  通常,在經歷了一段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的經濟放緩期,是餐飲、電影院和咖啡館大爆發的時期。經濟的發展會帶來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發展速度放緩則會讓人有更多時間和衝動去思考、享受生活。而中國正在進入這個階段。

  星巴克將中國市場被譽爲“第二本土市場”,可見中國市場的潛力之大。2104年,中國的咖啡消費量達到50萬噸以上,市場零售額接近600億人民幣。單北京市場的增長率已經高達18%,全國有13600家咖啡館,2200家咖啡相關企業,從業人數達到50萬人。

  在目前中國市場上,活躍着本土、歐美和韓系三股力量,他們在用不同的方式,爲即將到來的市場大戰做着準備。

  雕刻時光:互聯網改變競爭策略

  早在幾年前就宣稱要做咖啡電子商務平臺的星巴克,在千呼萬喚聲中,卻一再推遲上線計劃,並最終決定把線上業務專注在“會員服務”上。2014年12月15日,讓咖啡連鎖業大跌眼鏡的是,“雕刻時光”(下文簡稱“雕光”)這家經營了17年的本土咖啡連鎖店,在短短6個月內便建成了一個專業咖啡網站。

  Hello coffee正式上線那天,我們在文藝範兒十足的頁面上看到了幾乎所有全球頂尖的咖啡品牌、原料提供商、咖啡製作的器具、咖啡周邊產品、甚至是競爭者的Banner。在這個網站上可以看出雕刻時光試圖打破競爭桎梏,攜手衆咖啡品牌一起打造專注並完善的咖啡與其周邊業態的供應鏈。

  雕光CEO趙珂僮對記者說:

  “在17年的經營中我們逐漸發現,如何從萬千咖啡品類中選出只屬於自己的咖啡品味,中國一直沒有一個真正專業完善的平臺能提供指導。我們堅信那些懂得欣賞咖啡的人,纔會懂得品味咖啡,纔會成爲欣賞咖啡的伯樂。我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讓對咖啡充滿熱愛的朋友,不再擔心來源和安全,甄選更加專業,找到充滿咖啡情懷的平臺,一起品味咖啡,進化成一個懂生活,懂咖啡的伯樂。”

  1997年,臺灣小夥兒莊仔在北大門外開了第一家雕刻時光咖啡館後,這個背景音樂以JAZZ或Bossa Nova爲主的小店,便成了中國知識分子和文藝青年們的聚集地。17年的時間,雕刻時光已經在全國的20座城市,開設40餘家分店,並完成了兩輪融資。

  在雕刻時光的大品牌之下,目前已經形成以:“商達公關公司”、“邊界設計公司”、“棲歌服裝服飾”、“生活市集”、“咖啡學院”、“Hello coffee”等子品牌的集團化企業。創始人莊崧冽並不否認他們在爲“上市”做着充足的準備。趙珂僮這樣補充到:

  “如果是臺灣或者新三板,我們幾年前就能上了,但是我們不想爲了上市而上市。”

  趙珂僮和莊崧冽的目標,是把雕刻時光做成“百年老店”,但是在“慢格調”的主旋律下,互聯網實踐正在成就他們在商業上的“快節奏”。“建一個網站”的念頭,是在2014年6月才產生的,

  “我很多朋友是互聯網圈裏的,和他們交流讓我感覺到,傳統行業的‘變革’勢在必行。我們很多同行以爲在‘天貓’、‘京東’裏有個店就是互聯網化了,我覺得要做就要做到位。”

  Hello coffee的團隊在7月才建成,12月15日就已經正式上線。Hello coffee的團隊負責人趙鑫強調,這是中國第一家咖啡B2C網站,而未來一年內容都不會有競爭者出現。

  “咖啡行業在中國還不夠主流,北京做的好的咖啡商家不會超出100家,現在有60家已經簽約Hello coffee,我們要做一個專業的咖啡垂直電商,除了星巴克這些大規模連鎖店,那些有特色的咖啡店都會成爲我們的商家。”

  目前Hello coffee有一個1000平米的立體倉庫,簽約四家物流公司,未來的一個月,APP客戶端也將上線。趙珂僮說,在雕光開辦第一家咖啡館時,星巴克還沒有進入中國。如今,雕光的競爭對手遍及全國各地,不斷成熟的咖啡消費市場,吸引着不同風格的咖啡品牌加入這場圈地大戰。本土咖啡館除了打好文化牌,還要不斷培養市場。

  幸運的是,他們學會了藉助資本的力量和互聯網優勢,爲品牌提供更大的舞臺和影響力。競爭,不能只侷限在一個維度當中。

  星巴克:快消費下的營銷策略

  以星巴克爲首的美式咖啡連鎖店,在中國的各大商廈、寫字樓裏遍地開花,不可否認,連鎖咖啡品牌中,至今無人出其右。雖然COSTA極力模仿和跟隨,也在蠶食着星巴克的市場,但始終不能對其形成競爭勢力。

  1971年誕生在美國西雅圖的星巴克咖啡館,前身是一家咖啡豆供應商。在經營了一間小小的綠色咖啡館之後,創始人舒爾茨卻意外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並在20年後稱霸咖啡連鎖店市場,成爲全球化的企業。

  就像所有美式快餐店一樣,星巴克在市場實踐中發現,美國人不像法國人、意大利人那樣,願意端着一杯咖啡在咖啡館,消耗很長的時間。海明威、巴爾扎克、弗洛伊德這些思想家、文學家的時間,更願意消耗在左岸的“花神”咖啡館裏。70年代的美國人,正處於奮鬥期,他們的生活節奏很快,信奉“時間就是金錢”的價值觀。

  對於經營者來說,客人的長久停留意味着銷量放緩,只有讓客人流動起來銷售才能持續增加。製作咖啡的過程,也進行了極簡化,星巴克使用的全自動咖啡機做一杯咖啡的時間只要兩分鐘。各個季節的新品,則是通過“果露”勾兌而成的。從接待一位客人,到出品一杯咖啡交到交到客人手中,這個時間被精準地控制着。

  星巴克咖啡館裏的座位不多,座椅和環境也不算舒適,這是因爲星巴克鼓勵客人“外帶”的原因。推行使用外賣杯的策略,和不斷完善外賣杯的設計和功能性,讓客人更願意拿着紙杯走出咖啡館。這樣的模式,還促成星巴克最有效的外賣營銷手段——明星效應。時尚雜誌裏,布蘭妮?斯皮爾斯、貝克-漢姆、安妮海瑟薇、蕾哈娜……

  好吧,你必須承認,所有你認識的明星,都喜歡在街拍時,手拿一杯星巴克。星巴克紙杯是最好的裝飾品,它讓他們的狀態看起來更休閒,而星巴克彷彿也意味着品味。的確,在咖啡界裏,只有星巴克做到了與時尚完全融合,甚至成爲一個人是否時尚的衡量標準。

  除了美國,中國已經成爲星巴克最大的消費市場,舒爾茨在股東大會上三度提到中國市場,他表示,“星巴克計劃2015年在中國的75個城市開設1500家門店”。

  看到中國龐大的市場容量,星巴克也不斷調整戰略。現在,星巴克已經收回幾乎所有加盟店,除了上海的個別合作店之外,全部爲直營店。星巴克亞太區總監告訴《商業價值》,“經營直營店可以更好的控制服務、產品質量,同時也能掌控整個中國市場的脈搏。”

  只有標準化管理才爲星巴克的野心和擴展保駕護航。

  韓式連鎖:加緊圈地,看起來很美

  標準化,一直是連鎖咖啡館的夢魘,尤其在中國市場。正因爲星巴克看到了早期加盟店的弊端,纔會收回全球加盟權,一手打造全球化標準的產品與服務。但韓系連鎖咖啡館卻仍沉浸在加盟的盈利模式當中,無法預見未來的危機。

  作爲一顆咖啡豆都不種植的國家,韓國卻是全球消費咖啡第13位的咖啡“大國”。10年前,韓國進口咖啡豆就已經達到150萬袋,約合8萬噸,人均消費咖啡1.6千克。在韓國,本土咖啡連鎖企業的銷售業績,甚至讓星巴克也難望其項背。

  韓國咖啡連鎖企業,有一套相似的商業模式:貼近亞洲飲食習慣的咖啡口味,烹製快捷簡單的華夫餅、土司、三文治配餐,寬鬆舒適的空間……“Caffebene”、“MAAN COFFEE”、“ZOO COFFEE”這些韓國品牌正以最快的速度在韓國發展壯大,同時進軍日本、臺灣、中國、越南等國家,分食當地市場。

  當初“Caffebene”在韓國從10億韓元資本金起家,兩年內達到年銷售2000億韓元,預計2015年擴張到1680家。Caffebene的社長金善權說:

  “Caffebene在華主打年輕女性,針對20~30歲大學生、高收入白領及引領時尚的年輕顧客等消費羣體,將會研發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咖啡和茶類產品、添加中國口味的菜品等。”

  在中國迅速佔領市場的漫咖啡,並非土生土長的韓國品牌,而是韓國人辛子相在中國因地制宜的傑作。這個住在望京的韓國男人看到中國市場的空白,

  “2007年,韓國的咖啡館數量是2800家,7年後的今年已經達到18000家。對於中國,當下無疑是咖啡館發展的黃金時期。”

  創建漫咖啡的前兩年,北京市場的加盟和連鎖店一共達到60餘家,對新品牌來說,這是驚人的業績。漫咖啡創始人辛子相覺得,漫咖啡贏得消費者歡心的原因是:

  “除了獨特環境,漫咖啡選擇了一些有別於競爭對手的策略。在星巴克等店,咖啡是主角,但韓國的咖啡店,幾乎都以獨特的裝修風格爲噱頭,這裏的消費羣比星巴克等更廣泛。”

  所以,在漫咖啡你經常看到正在專注工作的、學習的、討論工作的人們。舒適的環境讓消費者不願意離開,而這樣的策略剛好與星巴克的流動消費相反。

  坐落在萬柳東路最佳地段的漫咖啡,生意總是很火爆,加盟商透露,自己這間上下兩層樓的咖啡館總面積大約1000平米,前期投入高達2000萬元左右,其中包括加盟費、裝修費、設備物料費等等。加盟商向記者透露:

  “漫咖啡對加盟商的門檻比Caffebene高很多,加盟商要求有開5家店的經濟實力,必須拿到公園、學院、或者社區裏最好的地段,必須是上下兩層物業。漫咖啡負責提供餐食和飲品的原料及培訓,裝修也是漫咖啡總部派人設計執行的。開業一年以來,這裏每天的流水在6000~10000元之間。”

  說到盈利,加盟商表示:

  “我在順義的店比這裏生意好,那邊基本能打平,而這家店什麼時候能收回成本還不知道。開咖啡館,拼的還是地段。”

  韓系咖啡連鎖企業的盈利模式幾乎一樣——招攬加盟商。以Caffebene爲例,在韓國,除了少量幾家直營店以外,95%以上的Caffebene店都爲加盟。其中加盟店又以50%加盟(公司和加盟商各一半)爲主要模式。2012年進入中國至今,Caffebene迅速開店400家,仍是以加盟爲主。

  但是到今年7月,我們卻看到Caffebene的關店風潮,這背後也蘊藏了韓式加盟連鎖咖啡館的弊端。

  以Caffebene北京一家200平方米的店面爲例,加盟費在300萬元左右,這意味着加盟商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加上Caffebene統一標準的3000/平米的裝修費用、強制購入Caffebene高於市場價的設備費用(比如金佰利M39雙頭半自動咖啡機,淘寶標價7萬元左右,加盟商卻要支付12萬)、食品飲品的原材料費用等等,開一家Caffebene加盟店,前期投入在300萬~500萬之間。即使你開店順利,在經營當中,加盟商和公司按還要按49%和51%的投資分配收益,此外還有每個月4%的管理費。

  韓國咖啡館,通常看起來很美。而加盟商的日子,通常很難過。雖然韓國咖啡館以統一進貨實現產品標準化的目的,但高出市場價格的進貨費用讓加盟商開始想其它辦法,比如私下采購、團購,造成了各個店面口味不統一的結果。可即使這樣,加盟商也未必承受的起房租、管理費等壓力,最終爲了減少損失不得已而關店。

  這樣的關店效應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會將Caffebene在中國的加盟計劃一一推倒。Caffebene從最初的宣傳標語:“2015年中國連鎖店達到5000家,然後去香港上市”;調整成“到2015年全中國連鎖店達到1500家,然後去香港上市”;接着又是:“到2015年,全中國連鎖店達到1000家”;直到不久前:“到2015年成爲世界知名的咖啡連鎖品牌”。

  不斷下調的宣傳內容背後,正是韓國咖啡品牌連鎖加盟模式的缺陷。

  究竟怎樣的咖啡館才能賺錢?趙珂僮說:“咖啡館本來就是慢生意,想在這行賺快錢的人,是會砸牌子的。”

2017-05-11 11:26:16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