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季風豆|風漬豆 Monsooned Malabar馬拉巴爾咖啡豆處理過程特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精品咖啡豆 > 2024-06-26 12:59:32


 
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關於 Malabar 風漬豆
 
  印度風漬馬拉巴爾咖啡,從十七世紀以來,一直受到歐洲人青睞。這種風漬咖啡乃是無意間創造出來的新風味。十七、十八世紀,印度以帆船運送咖啡豆到歐洲,一趟要花上六個月,生豆置於船倉底層,吸收了海面的溼氣與鹹味,生豆運抵歐洲已變質,色澤從深綠蛻變爲稻穀的黃褐色,咖啡的果酸味幾乎不見了,卻意外發展出濃濃堅果與殼物味,喝起來茶感十足,有點玄米茶風味,北歐人很喜歡這種金黃色的另類咖啡。一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加上汽船問世,縮短了印度到歐洲的航行時間。客戶卻開始抱怨印度咖啡“走味”了,失去昔日迷人的顏色與風味,訂單銳減,印度出口商纔開始研究解決之道。這才發現,原來咖啡豆運往歐洲的時間縮短一半以上,來不及熟成,才失去原有風味。有聰明的人,想到印度西南部馬拉巴爾沿岸,每年五月下旬至九月有印度海洋吹來的鹹溼環境。幾經實驗,果然製造出與昔日相仿的黃褐色無酸味咖啡,因此名爲季風豆,或俗稱的風漬豆。
 
  印度咖啡特色原本就是厚實低沉、較不酸,而風漬咖啡豆又以日曬豆來製作。所有處理風漬咖啡豆的廠房皆面向西面,迎向來自西南方海上所吹來的鹹溼季風,咖啡豆平鋪在風漬場內,窗戶全開,風漬到一定程度之後後再入袋,但因爲過程中豆體會膨脹不少,因此咖啡豆還不能裝的太滿,且咖啡袋也不能堆擠太密以免因不透風而發黴敗壞,還要不時倒出咖啡豆並更換麻布袋,以免孳生黴菌,是相當費時耗工的工程。風漬期約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後再經過煙燻處理,驅趕象鼻蟲。最後經過人工篩豆,挑除掉未變成金黃色的失敗豆子。歷經三至四個月的風漬處理後,馬拉巴生豆的體積膨脹一至二倍大,重量和密度都會降低。
 
  印度風漬馬拉巴爾咖啡豆,雖然豆體肥碩,卻是外強中乾的軟豆。因爲咖啡豆長期暴露在潮溼的季風吹拂環境中,不但使豆子顏色變黃了而有黃金馬拉巴之稱,咖啡本身的酸度也大幅降低,口感十分特別。風漬豆單品飲用,有豐富的麥香以及茶味。數百年來,廣爲歐洲咖啡業者使用於調配綜合咖啡豆,能增加黏稠度及茶感。製作出優良的 espresso。
 

MANGALORE 是印度的新芒格洛爾港口。 位於該國印度半島西南卡納塔克邦古爾普爾河口之北,門格洛爾城西北,臨阿拉伯海。港內(MANGALORE)水域東北岸爲散貨碼頭,用於雜貨,該碼頭有鐵路通達。夏季常吹西南風,風力平均達5-6級,還受熱帶風暴影響。潮汐屬半月型,輸出礦產、胡椒、咖啡、檀香木、腰果、茶葉等。新港至南約2海里原有港口規模小,主要用於沿海貿易與漁業。門格洛爾市港口至南,與新港相距約10公里,與老港相距約6公里


 | 風漬咖啡的處理方法

  

每年的5、6月份,在印度的西南部會出現季風現象,風漬咖啡需以日曬豆來做,咖啡農將豆子平曬在風漬廠裏,大約有12-20釐米的厚度,放置5天,再一遍又一遍地用耙子梳耙這些咖啡豆,使所有的咖啡豆都接觸到當時溼度極高的空氣,然後把這些咖啡豆鬆鬆地裝到袋子裏堆起來,以便使季風可以吹透袋子。風漬廠房面向西邊,迎取西南吹來的鹹溼季風。咖啡豆平鋪在風漬場內,窗戶全開,夏天從阿拉伯海岸吹來的季風溼度很高,風漬一定程度後再入袋,但咖啡豆不能裝太滿,且咖啡袋不能堆擠太密以免不透風而發黴,在那兒這些袋子每週重新裝一次堆—次,一共經過7周,直到咖啡豆變了顏色和味道,還要不時倒出咖啡豆更換麻布袋以免孳生黴菌,相當費時耗工。

 

  

風漬期約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後還要再經過煙燻處理,以驅趕象鼻蟲,最後還要人工篩豆,挑掉未變成金黃色的失敗豆子。從6月開始,經過三至四個月風漬,綠色咖啡豆的體積澎脹一至兩倍大,顏色開始由綠轉呈金黃色,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約13%,豆子的酸度也被降低,質與量均起重大變化。最後再把未風漬好的豆子或是其他雜物、缺點豆再篩選一次,除去那些未受到“季風”影響的咖啡豆,然後進行杯測、分級、裝袋、出口等的後製動作準備,每年10月到次年2月是製作“季風”咖啡的好時節。

| 咖啡品種

 

 

肯特(Kent)

 

在1911年在印度麥索爾地區肯特咖啡園發現的鐵比卡混血品種,S288 與Typica 混血而成的,具有高產量和抗鏽病特性。 但未曾在杯測取得好成績。咖啡香氣比波旁種更加有厚度。

 

S795

 

Jember,印度的植物學家反過來用了第一代的S288 與鐵皮卡混血而成的Kent,Kent再與第二代的S288 混種成爲現在的S795 。1955印尼咖啡和可可研究所(ICCRI)命名爲Jember廣泛種植在印度和印尼也門和埃塞俄比亞。對咖啡葉鏽病有些抗性,但隨時間抗性減低。風味靠近阿拉比卡,具有野性的味道。

 

Catimor

 

1959年,葡萄牙人將巴西卡杜拉與提摩混血,培育出了抗病能力與產量能力都超級強的混二代卡提摩。但風味也較差,目前是商用豆的重要品種。爲了改善卡提摩杯測不佳的惡評,近年來各國植物學家再回過頭以阿拉比卡與卡提摩多帶交互配種,試圖降低羅豆血統。

:


 

| 如何烘焙馬拉巴咖啡
 

 

這支咖啡屬於豆質密度一般,烘焙中等火力穩步爬升,轉黃點在4分50秒左右,然後降低火力開風門進入梅納反應,一爆時開大風門,保持火力,溫度約184.4℃,一爆後2分30秒下豆。

 

 

烘焙機楊家600g半直火

 

  爐溫預熱至設施200度入鍋,風門開設3,30S後開火,火力調整160,回溫點1’25”,保持火力,4’50”轉黃,青草味消失,進入脫水階段,火力下調至140,風門開到4,到168度時火力再次下調至110。

 

 

  8分鐘脫水完畢脫水完畢,豆表出現皺着和黑斑紋,烤麪包味轉爲咖啡香,爲一爆前奏,這時火力保持不變,風門開到5,並留意聽一爆的聲音。到8’55”’開始一爆,風門全開5。一爆後發展時間2分30秒,至197.8℃下鍋。

 

 

印度風漬馬拉巴爾咖啡豆,雖然豆體肥碩,卻是外強中乾的軟豆。因爲咖啡豆長期暴露在潮溼的季風吹拂環境中,咖啡本身的酸度也大幅降低,口感十分特別。濃郁焦糖、葡萄乾、草本氣息,口感像玄米茶,有莓果餘韻。

| 推薦煮制方式:手衝

 

研磨度:4(日本富士R440)(中國標準20號篩網通過率47%)

水溫:83°C

kono濾杯,17克粉,水溫83度,研磨4,水粉比接近1:13

手法:3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爲30s

分段:注水到120g斷水,稍微大水流注水到221g

即 30-120-221,萃取總時長1:50-2分鐘
 

 

其他滴濾式萃取建議:

法壓:建議4的研磨度,水溫83°C

愛樂壓:建議4研磨度,水溫83°C

 


2017-11-22 18:33:44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