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咖啡就像做菜一樣在生活上質感的提升,慢活不躁進的態度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新聞 > 咖啡資訊 > 2024-06-03 09:49:43


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最近在某論壇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手衝咖啡的討論,發現臺灣對於咖啡研究的高手真的好多,裏面有許多熱心的大大把自己多年研究咖啡的心得與方法,不吝嗇地與大家分享。從中,我也發現一個蠻有趣的現象:
 
  男生大多喜歡用科學、理性的方法與工具,去分析研究咖啡。例如掌控所有的變因(像是水溫、咖啡粉量、水量)的數據,不斷地交叉實驗何種咖啡豆、搭配何種器具、在怎樣的可控制變因之下煮出來是最好喝的。
 
  而女生好像就比較隨興,就像我之前上課學的,控制幾個主要變因(咖啡量和水的比例、粗細),萃取出來咖啡的好壞就完全由口感來判斷,然後再反推回去是哪個萃取手法出了問題,例如以手衝咖啡來說,是不是注水柱太粗導致水量太多、或是繞的圈數不夠等等。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好有壞,對於初學者的人,剛開始會很難由口感判斷,但經驗累積多了,對品咖啡的口感敏銳度就變高了,自然也容易喝出咖啡的問題,然後再反推回想是萃取過程中哪裏沒做好。
 
  剛開始我也跟我朋友抱怨說:“這樣沒有科學工具輔助也太難學了吧? 因爲很難馬上手衝出好喝的咖啡。”我朋友(她是一位媽媽) 回說:“這就像做菜一樣啊……灑多少調味料一般人也都很隨興,好不好喫最後都是由嘴巴來判斷囉——”
 
  我想想也對耶—— 我做菜也是先由”喫起來好不好喫” 來去判斷是否下次調味以及火候的掌控需要調整,而不是事前拿著秤子、量匙、溫度計將所有材料份量精準備好,再開始做菜。我想除非是爲了教學,需要鉅細靡遺的將步驟記錄下來,不然要是每一道菜都如此精確準備,煮完飯應該也快餓死了,結果最後也都是憑經驗去做。
 
  寫到這兒,突然想起在電視上看到 Jimmy Oliver做菜感覺超隨興,調味料隨便灑,香草葉隨便從花圃裏拔一撮就直接下鍋拿來煮,也不會用水洗一下,我看了都不盡在想:“喫到蟲子怎麼辦?”不過,他要標榜這種“輕鬆享受做菜、享受生活”的意圖卻反而很確切地傳達給觀衆。
 
  雖然我習慣性地還是會偏向比較科學分析性地去研究咖啡的煮法,可能是覺得有個依據去煮纔不會煮壞(怕犯錯),也可能是覺得根據標準去做才能更快學好(想求快),但其實最重要的應該要放開自己,享受當下煮咖啡以及之後喝咖啡、細細品味的樂趣,用心去感受咖啡生活,而不是用腦去品咖啡 (平常工作已經用太多腦了啊…喝咖啡不用這麼辛苦吧…),而且,我相信只要不間的練習 ,經過一段時間咖啡自然會越煮越好,同時也越來越會品咖啡,這種在生活上質感的提升,慢活不躁進的態度,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人生修煉……

2017-09-06 18:56:03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