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烘焙師:承上啓下的風味守護者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新聞 > 咖啡行業 > 2024-06-03 05:09:51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由美國烘豆師提出第三波浪潮的概念:咖啡越來越注重烘焙,且逐漸邁向精緻、高品質和區隔特色的路線。咖啡農、進口商、烘豆師、咖啡師和消費者,皆在咖啡鏈中扮演要角。其中,以烘焙技術來彰顯咖啡特色的烘豆師,便是咖啡產業中的靈魂人物。
      
      烘豆師主要用手感和技術烘出理想的咖啡豆。但隨着潮流演變,除了專注於咖啡豆狀態,烘豆師還有哪些角色上的轉換?也許能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作爲橋樑?或成爲消費者的味蕾啓蒙者?近期,美國烘豆師 Kate Avansino 在墨西哥開店的故事,以及多明尼加烘豆師推廣精品咖啡的過程,展現了烘豆師不同角色的可能。同時,也聽聽臺灣烘豆師對自己角色的看法與反思。
      
      「將自己當作咖啡豆的風味守護者,好好地將咖啡農種植出來的咖啡豆風味傳遞給消費者。」的夢想在喜愛的咖啡豆產區開設咖啡店,親手烘出當地咖啡的獨特風味。從美國跑到墨西哥瓦哈卡市 (Oaxaca) 開設咖啡店的她,能夠建立起自己的烘焙天堂,靠的是與生產者密切合作,和消費者的耐心溝通。
      
      表示要做出好咖啡,首先得和咖啡農建立緊密關係。許多咖啡農其實不會、也沒有能力品嚐自己種植的成品,使得咖啡農對市場需求很模糊。於是,除了買咖啡豆時會和賣家一起進行現場杯測 (coffee cupping),也時常和咖啡農一起衝煮咖啡,幫助他們瞭解最終產品。
      
      在異地開設咖啡館,難免會遇到和當地口味不合的問題。Avansino 喜愛的咖啡風味和當地消費者偏好產生衝突,不過她深深明白,在咖啡的世界裏沒有對錯,唯有喜好不同。而她發現,對話是消弭衝突的最佳解方。讓顧客瞭解烘豆、衝煮還有打熱牛奶背後的邏輯和科學根據。衝煮咖啡之前也先讓客人品聞乾咖啡粉,體驗研磨咖啡的美好香氣。Avansino 的主動溝通,拉近與消費者距離。
      
      除了讓顧客更瞭解入口的咖啡,多明尼加烘豆師 Coral De Camps 更肩負起串連的角色。以烘豆者的角色串聯生產者和消費者,本身也能從中受惠,達成多方共利的贏面。如同她所說的,「烘豆者能藉由好品質、來源穩定和接受度高的咖啡,將生產者和消費者牢牢串起。」發現多明尼加共和國雖然是主要咖啡輸出國之一,卻沒有屬於自己的精品咖啡 (specialty coffee) 文化。於是她決定要在多明尼加建立屬於當地的咖啡特色。
      
      雖然願景美好,但很快面臨一個諷刺的現實:身爲主要咖啡出產國,Camps 在多明尼加竟找不到本土、高品質的咖啡豆——因爲幾乎都成外銷品。當地人自己喝的咖啡大多自其他國家進口。但跑遍國內的咖啡農場、克服了沒有原料的困難後,Camps 發現自烘者的角色產生了更多可能性:可以是咖啡豆代言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以及教育的角色。
      
      開設以本土咖啡爲主題的工作坊,讓顧客透過味覺體驗,進而影響他們購買本土咖啡豆的意願。如此一來,當地咖啡豆的穩定客羣慢慢形成,農民也更加願意生產較爲特殊的咖啡豆。像是一位和 合作的咖啡農,直到確定有顧客收購成品,才願意以蜜處理 (honey coffee) 1 方法制作咖啡豆。咖啡烘焙者藉由打開消費者的味蕾,讓消費者和咖啡農連結,形成咖啡產業的良性循環。
      
      注 1:發源於哥斯大黎加,目前中美洲使用最多。將咖啡果肉篩除後直接保留果膠層並曝曬。由保留果膠的比例不同與乾燥方式而分白、黃、紅、黑、金蜜種類。
      
      與臺灣烘豆師分享國外案例時,發現臺灣國情和市場成熟度皆與上述的地區有所差別。因和原產區距離遙遠,臺灣烘豆師所注重的是烘豆本身、以及如何提供消費者好的咖啡,在大衆口味以及自身理念之間做出平衡。
      
      烘豆師お仙提到,他認爲烘豆師做的事情是挑選好豆,發覺咖啡的特色和風味,以自己的技術將選中的咖啡豆處理到「對的方向」。「這個對的方向就是不要強求咖啡豆變成什麼樣子,而是將生產者處理好的的咖啡豆烘得適切,傳遞原始的味道給消費者。烘豆者固然重要,但遠不比天候、風土和生產者;我們只是一個從旁輔助的角色。」お仙說。
      
      而烘豆師鄧湧融表示,臺灣是終端市場,大部分以進口豆爲主的咖啡業者較難直接接觸到生產國。如此情形之下,烘豆師反倒是權衡者:在咖啡特性、和消費者偏好間抓到最好的平衡。「我們推廣精品咖啡的特色和原始風味,但經過這幾年的觀察,臺灣消費者對於口味偏酸的淺焙咖啡接受度仍然不高。其實和當初日本將咖啡帶進臺灣時,將咖啡豆烘得比較中深焙有相關連,這造就臺灣消費者習慣濃、純、香的風味。這時烘豆師就是要抓一個平衡點,在突顯咖啡豆特色之餘,也要顧及消費者喜好。」那和消費者推廣自己喜歡的咖啡風味時,又是怎麼樣的情況,會有困難嗎?お仙表示,許多消費者已經有偏好的咖啡調性,所以烘豆師早已不再扮演具有權威性的教育者,而是分享。「現在我發現,來我們店裏的消費者本身就知道自己喜歡的產區,他們在味覺上的喜好已經和十年前很不一樣。所以我想做的是更輕鬆的好咖啡,我不想要消費者喝咖啡變得只是在吸收知識。如果客人主動詢問咖啡相關問題,我當然會和他分享很多。但近來,很多人動機十分單純單純,就只是想喝一杯好咖啡。」在推廣咖啡豆風味上,鄧湧融認爲需要讓咖啡貼近消費者。「看了生豆商杯測結果之後,能大約瞭解這支咖啡會明顯表現出哪幾種味道。這時,我就會挑選三種明顯的風味突顯出來,讓消費者飲用時能輕易辨識。所以我們在做烘焙的時候,就會依據資料來決定烘豆方式。畢竟味蕾是主觀的,有時候做淺焙是爲了表現七、八種咖啡風味,但消費者反而喝不出來。這樣的咖啡就離他很遠。」咖啡師周詠珵也補充,着墨於咖啡豆烘焙的程度,是讓消費者體驗咖啡魅力第一步。
      
      「我們沒辦法強迫消費者去喝極淺焙,但又不太想做客人期待的深焙,所以就折衷做到中深焙。這樣的豆子有個好處,喝的時候能嚐到一點苦,但帶一點酸,是一個讓客人接受淺焙的好機會。」每個地區咖啡文化進行到不同位置和模式,在咖啡業者身上也能看見不同型態和理念。有的烘豆師以技術和影響力帶動消費者,再串連生產者,形成良好品飲循環。而臺灣的烘豆師以自身的靈敏度看出咖啡豆特性,適切地烘焙,好好地將風味特色傳遞給消費者,拉近飲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在咖啡熱潮之下,許多人將自己的想法注入咖啡,賦予它不同的風貌。隨着愛好者越來越多,各式咖啡百花齊放,有各自的擁戴者。烘豆師除了以純熟技術烘出咖啡迷人香氣,也可能扮演着更多不同的角色。


     

 

2018-06-25 15:06:59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