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花奶泡攻略 如何打好一缸奶泡呢?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咖啡拉花 > 2024-06-03 07:32:01

  我經常看到很多朋友都在討論拉花方面的問題,也有一些朋友提出,拉花最重要是打好一缸奶泡。我很贊同這個觀點。要把拉花做好,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奶泡了,其實就拉花的手法來說是比較簡單的。

  那如何打好一缸奶泡呢?其實這個東西是沒辦法用文字和影像教出來的,必須要對奶泡有深刻認識的人,手把手,口說心授才能在短期內掌握。這就像練習一門樂器,初學者一定是在老師的手把手、一對一的教授中,由淺入深的掌握要領,然後再熟練之。

  一、 我在教學員過程中採用的方法。

  第一步,先讓其瞭解咖啡機蒸汽系統的正確操作流程,明白打奶泡前後空噴蒸汽管的目的是什麼,明白毛巾和隨手清潔在咖啡製作中的重要意義。

  第二步,讓其學會如何用噴頭接觸奶面,選點的位置、選點的深度。

  第三步,讓其認識兩個溫度。一個是發泡的起止溫度,一個是奶泡製作完成的溫度。這兩個溫度對於初學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直接關係到奶泡的打發原理是否掌握。先說發泡,牛奶最初是冷的(最好能充分冷藏在5℃),這可以延長髮泡時間,使其能發泡充分泡沫細膩,然後打開蒸汽閥,對牛奶進行發泡。發泡至和我們人體溫度一致的時候(手感不冷不熱),發泡截止。

  接下來說說打奶泡截止時的溫度。其實這個溫度有好多種理論上的說法,這裏不詳說,在以後專題討論液態奶風味的時候再談談感受。我只說說這個溫度在手上的感覺是什麼。這個溫度我們用手感覺的時候(處於持續加熱中)是燙手,但能忍受兩三秒的時間;溫感一到就停止加熱(停止加熱後端在手上感覺是很燙,但能拿得住)。

  有的地方用溫度計來量,我認爲這種教授方法不好,技術,是需要人用心去悟的東西,藉助外力對人本身技術的提升沒有太大好處。

  第四步,認識一個打奶泡拉花缸與咖啡機蒸汽管接觸的一個死角度。看了好多國內外咖啡師操作打奶泡,加上自己不斷的嘗試,發現打奶泡有一個死角度,就像打電子遊戲,有些死角是子彈打不到你的,但你可以打到別人。這個角度用文字說起來很麻煩,大概是拉花缸的缸嘴一定要抬起來,缸體要根據奶泡的轉動方向傾斜。

  第五步,找到旋渦。這個旋渦的作用是把發泡發出來的粗泡沫通過旋渦扯到液麪以下,使表面乾淨。旋渦有很多種狀態,每種狀態都需要觀察並記住。這點說起來好深,我簡單一點吧,要想有旋渦,蒸汽管的噴頭不能太深入奶面下。

  第六步,拉花缸向下與向上移的問題。噴頭與奶面接觸好,即打開蒸汽閥,這時拉花缸向下非常緩慢向下移動,會聽到“喫喫”的蒸汽與奶液“剪切”(關於剪切力,以後討論牛奶發泡原理的時候,慢慢聊!)所發出的聲音,俗稱“進氣聲”。進氣到人體溫度這個聲音就不能再出現了,否則,表面會有特別大的粗泡沫。

  此時把拉花缸向上移一點(只移一點,這很重要,很多人理解爲持續向上移,這非常錯誤),讓蒸汽噴頭離開剪切面,以聽不到“喫喫”聲即可。此時通過調整拉花缸角度,記住是角度,而非噴頭與表面的位置(非常小的角度調整),找到旋渦,把發泡階段的粗泡沫扯下表面,定點持續到溫度到達燙手的溫度即可。

  第七步,認識牛奶經蒸汽打發後的狀態及如何處理奶泡。

  牛奶打發後,還不是我們理想中的奶泡,而是處於分層狀態,下層是被加熱的牛奶,上層是打發後的“奶沫”,所以我們要對打發後的牛奶進行處理。

  1、 上下抖動,去掉表面的粗泡沫。

  2、 搖晃,讓熱牛奶與上層奶沫充分混合,形成奶泡。這一步也可以通過兩個拉花缸來回倒實現(我比較主張採用此方法)。

  這一步好關鍵,一些朋友特別不重視這點,那就前功盡棄了。

  第八步,拉花前,奶泡一直在拉花缸裏處於搖晃狀態,避免因此面造成的分層再次出現,這是一個職業習慣,要求一定要養成。

  這以上就是我教授奶泡技術的步驟。下面進入另一個課題:

  二、對奶泡質量的要求

  這個課題每次和朋友們交流,都只得到一些很籠統的結果。比如:要細膩(什麼是細膩?沒一個人用精確的詞語能解釋清楚)、要像天鵝絨般(天鵝絨是什麼?做爲國家保護動物,有幾個人敢去打只天鵝摸它的絨?)、要滑口(呵,這也搞笑,因爲牛奶不打發是最滑口的,就像這傢伙很懶,在你口腔裏什麼都沒留下,就下肚了),諸如此類極爲模糊的形容詞語不勝枚舉。但有一個說法,我比較認同,與大家分享:表面要能反光。這個說法我認爲是很客觀而且直接的,至少它可以做爲一個標準通過肉眼看出來。

  這裏說這麼多,主要是想給大家一個手能摸到、眼能看到、耳能聽到的標準,這個標準掌握了,我們再討論在口中通過口腔黏膜、味蕾及通過上齶的內鼻孔所形成的綜合印像問題,即滋味問題。

  那這些標準是什麼呢?表面要能反光算第一個。

  第二個標準是:表面沒有一粒粗泡沫。這個需要很到位的奶泡控制能力,當然這也是反光的前提。那什麼是粗泡沫呢?如果非要給它下一個定義的話,我認爲大於直徑1mm的都叫粗泡沫了。

  第三個標準是:在加奶量一致的情況下(都加在缸嘴底部的位置),不管打六成滿還是七、八、九成或全滿,打出的溫度要一致,不能以溫度的高低來調節奶泡的多少。

  第四個標準是:做兩杯cappuccino,以WBC標準杯做,奶泡倒入杯後,拉花缸裏一滴不剩。這個標準如果再昇華一點即變爲:要多少奶泡,就只打多少奶泡(macchiato等微量奶泡除外),這很難練,需要老長時間,筆者也只能偶爾做到。

  以上這四個標準做到了,我認爲在視覺、手感和技術上,起碼它算是一缸不錯的奶泡了。前面還說到一個聽覺,這取決於牛奶,剛打好的奶泡,一定要聽不到很連續的爆破聲,這才能保證奶泡在杯中的持久力。

  關於cappuccino的分類問題

  在這裏,我有一個關於cappuccino的話題,就是關於cappuccino的分類問題。這個問題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可以把cappuccino按奶泡的質量進行分類,分爲三類,一個是wet cappuccino、一個是dry cappuccino,還有一個是介於兩者之間的half cappuccino。那我們怎麼來區別這三種cappuccino呢?如果奶泡技術過關的話,可以採用奶泡質量來進行區分,如下:

  前提:600ml(中號)左右拉花缸,裝奶在缸嘴底部。

  1、 wet cappuccino打奶泡呈6、7成滿;(此奶泡做樹葉等紋路要求多的花紋非常好看,同時,此奶泡還可以拿來做latte)

  2、 dry cappuccino打奶泡呈全滿;

  3、 half cappuccino打奶泡在8成滿;本人更喜歡9成滿奶泡。(此奶泡做心、蘋果及鬱金香類花紋很棒)。其實我們平時用得最多的就是這種奶泡,用它來製作我們日常工作中常見的cappuccino。

  提示:現在就去練習,心中想打一缸7成滿奶泡,決不打成9成滿。行動吧!

  三、 奶泡的幾個誤區

  對於奶泡,有這樣幾個誤區是我們要了解,這才能便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奶泡。

  第一誤區:利用上下抖拉花缸,把表面粗泡沫去掉。這是很好的方法,但很多朋友對這種方法產生了很強的依賴,自己奶泡沒有打好,不去總結爲什麼沒有打好,而採用這種手段去彌補。長此以往,就產生了依賴,這裏我一定說一下,如果僅靠這種方式來去粗泡沫,奶泡技術是沒有辦法提升的,也練不成拉花的高級技巧。

  第二誤區:用匙舀掉表面的粗泡沫。這個方法是我最排斥的。雖然在比賽中有些選手用些方法,但我認爲這是其奶泡技術不過關,表面粗泡太多,抖也抖不掉,只能舀。但凡用類似手法來處理奶泡的,請一定加強你在打奶泡中蒸汽的控制技術。

  第三誤區:把奶泡打起了後,放置在旁邊靜一小會。這種方法很惱火,這是奶泡技術還沒有入門的一種表現形式。這會使奶泡的分層加劇,熱奶與奶沫的融合會很不容晚完成,稍不注意,就變成奶是奶、沫是沫。整杯咖啡沒有平衡口感。

  第四誤區:兩個拉花缸來會倒時處於很高的位置,本來的目的是融合,反而激起更多的粗泡。

  第五誤區:奶泡沒打好,怪蒸汽。筆者認爲,咖啡機蒸汽壓力(即鍋爐壓力)在0.8BAR是比較好掌握的打奶泡氣壓,這個壓力打奶泡很綿長,也很容易把牛奶發泡的原理搞懂,但做一杯奶泡需要13秒左右,呵,沒有壓力大的快。如果氣壓在1.0或1.1BAR的話,那打奶泡的方式和方法會有所改變,但原理是一樣的。(這一點要排除因蒸汽不純,導致的“吐”的現像,拉花缸也抖得厲害,如出現這個現像,請把蒸汽排空,再充分加熱一次試試就對了。)

  以上是現在想到的誤區,比較常見,還有一些,現在想不起來,有空想到了再補充。

  四、 奶泡不能順利注入espresso的解決

  我們常常在做cappuccino類咖啡的時候,會出現奶泡不能順利注入espresso的問題,這是爲什麼呢?

  第一是奶泡打到了八九成滿,比較dry,可以打少一成來解決。

  第二是espresso的crema表面離杯子底太淺,導致奶泡一注入就浮在了crema上。解決:儘量地把杯子拿斜,增加crema表表面與杯子底的深度。在注入時,朝最深處注入。

  第三是奶泡注入espresso的時候快挨着杯子了,導致奶泡穿透crema的力度不夠。解決:將拉花缸高於杯口10-15cm注入奶泡,增加奶泡向crema注入的加速度,以使其順利穿透crema。

  第四是用融合手法來解決。如果注入奶泡時奶泡還是白在crema上(對小量,表面1/3左右有效果),那就馬上減少奶泡注入量,在杯中打個圈,再把拉花缸向上提,就可以把變白的衝到crema下面。

  第五是用七分滿或六分滿奶泡拉花時,還沒有加大流量,就把crema給衝散了。解決:減小奶泡流量,緩慢在整個crema上畫圈,直至融合到位。

  (來源:咖啡以外的博客)

2015-09-23 17:27:39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