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回味無窮的哥倫比亞咖啡風味口感莊園介紹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精品咖啡豆 > 哥倫比亞咖啡豆 > 2024-06-03 04:42:42

華盛頓總統爲了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將特區命名爲哥倫布。新都尚未建成,華盛頓便於1799年去世。聯邦政府及國會爲了紀念他,在翌年(1800年)建成時把新都命名爲華盛頓。一般人所說的"首都",即指聯邦政府機構所佔有的地區;如說"哥倫比亞特區",即指居民所佔有的地區。政府機構所佔有的地面,約佔特區面積的1/2。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英語:Washington,D.C.)是美國的首都,同時是聯邦區域。英文名稱的兩部分反映其雙重身份,Washington(華盛頓市)是作爲首都的名稱,而D.C.則爲“District of Columbia”(哥倫比亞特區)的縮寫,是聯邦直接管轄的區域。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通常漢譯爲華府,以避免和位於太平洋岸同名的華盛頓州混淆。
哥倫比亞特區[2]  的土地最初來自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哥倫比亞特區建立時,波多馬克河北岸包括喬治城(Georgetown,D.C.),華盛頓市(Washington City,D.C.)和華盛頓縣(Washington County,D.C.)。1878年,三地合併爲“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華盛頓市成爲具有雙重政治意義由同一個政府機構管理的同一塊土地。其英文名稱中的逗號表明其雙重含義。哥倫比亞特區建立時波多馬克河南岸包括亞歷山大縣,寫作亞歷山德里亞縣(Alexandria County,D.C.),但是當地居民一直反對脫離弗吉尼亞,在當地居民多次請願後,美國國會於1846年7月9日通過法案並經弗吉尼亞人民大會批准將波多馬克河南岸的土地從1847年交還弗吉尼亞

地處南美洲西北部的哥倫比亞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它的歷史悠久。從遠古時代起,印第安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公元1531年淪爲西班牙殖民地,1819年獲得獨立。1886年改稱現名,以紀念美洲大陸的發現者哥倫布。哥倫比亞,山川秀美、風光旖旎、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空氣清新。哥倫比亞物產豐富,特別是咖啡、鮮花、黃金和綠寶石被譽爲“四寶”。今天該國是繼巴西后的第二大咖啡生產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出口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洗咖啡豆出口國。哥倫比亞咖啡經常被描述爲具有絲一般柔滑的口感,在所有的咖啡中,它的均衡度最好,口感綿軟、柔滑,可以隨時飲用,它獲得了其他咖啡無法企及的讚譽:被譽爲“綠色的金子”哥倫比亞適宜的氣候爲咖啡提供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天然牧場”。哥倫比亞的咖啡樹主要栽培在安第斯山區,海拔一千三百米上下的陡坡上,那裏終年氣溫大約爲攝氏十八度,年降雨量爲2000至3000毫米,北緯1 °-11 ° 15 ,西經72 ° -78 °,海拔具體範圍是可以超越2.000米。由各種因素的特殊組合,哥倫比亞的咖啡種植區的緯度、海拔高度、土壤、物種的植物起源和製作咖啡的品種,在咖啡種植區域的氣候和熱帶輻合的雙路徑產生的雨模式,在一天之內不斷變化的地形、光度,全年有利的溫度範圍,適量和雨水的分佈,以及包括選擇性採伐和改造的過程中一些常見的文化實踐區,其包括洗滌和乾燥。非常適宜於咖啡的生長,氣候溫和,空氣潮溼,並且可以不分季節地收穫。這就是哥倫比亞咖啡質量上乘的原因。哥倫比亞有三條科迪耶拉山脈南北向縱貫,正好伸向安第斯山。沿着這些山脈的高地種植着咖啡。山階提供了多樣性氣候,這裏整年都是收穫季節,在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咖啡相繼成熟。而且幸運的是,哥倫比亞不像巴西,它不必擔心霜害。哥倫比亞大約有案可查27億株咖啡樹,其中66%以現代化栽種方式種植在種植園內,其餘的種植在傳統經營的小農場內

2016-08-29 14:04:57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