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波旁是波旁咖啡嗎變種特色種植範圍歷史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精品咖啡豆 > 波旁咖啡 > 2024-06-03 06:08:25


  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Bourbon】波旁種
 
  尖波旁(Bourbon Pointu)還有另外兩個名字,勞瑞那(Laurina)、李霍伊(Leroy),但都不如尖波旁名頭來得響亮。之所以稱爲尖波旁,是因爲豆形狹長,兩端是尖的,而原生種波旁(有人稱之爲圓波旁)則豆體較短,輪廓略似橢圓形。尖波旁和原生種波旁外形上的差異,看看(圖1)及(圖2),應該立即可以分辨出來;不過,兩者最大差別倒還不在外形,而在於風味和咖啡因含量;如果用簡單的話來形容尖波旁,就是“風味好、咖啡因含量低。”
 
  關於尖波旁的風味,我最後再談,這裏先談談尖波旁的咖啡因含量。根據統計資料,一般咖啡豆,其咖啡因的含量,阿拉比卡是0.9——1.2%,羅巴斯塔是1.6——2.4%〔注8〕,而尖波旁則僅爲0.6%,比一般阿拉比卡咖啡低很多,更遠遠低於羅巴斯塔。雖然尚未達到美國的去咖啡因咖啡(Decaffeinated coffee)的標準,但已經是很多受不了太多咖啡因,卻又喜愛咖啡者的福音了。
 
  由於風味好且咖啡因含量低(不太影響睡眠),尖波旁早在18世紀就受到世人喜愛,不少名人,像是法王路昜15,小說家巴爾扎克都是它的“粉絲”。18——19世紀的兩百年間,尖波旁在波旁島曾大面積種植,1800年還曾達到年產4千公噸的高峯,但隨後,颶風、火蟻、葉鏽病等一連串的災難接踵而來,以至種植日漸減少,終於,在1942年,最後一批運回法國的尖波旁,只剩下可憐的兩百公斤,而且自此之後,尖波旁消失得無影無蹤,連官方文書都不再提及。1950年代之後,留尼汪島已經無人種植咖啡,島上的農業也完全轉向其他如甘蔗之類的農作物,咖啡與留尼汪島不再有牽連,而尖波旁,被咖啡界公認爲“已經絕種”。
 
  黃波旁
 
  巴西三大精品咖啡產區爲米納斯省中西部的喜拉多、南米納斯以及摩吉安納。巴西黃波旁位於巴西喜拉朵地區。但並非在喜拉多這塊大草原生產的所有咖啡都可冠上喜拉朵威名,只限於米納斯省中西部海拔1100——1300米的臺地,海拔高,土壤肥,才種得出清甜、醇厚度高的優質咖啡。
 
  一般咖啡果實成熟時呈現紅色,但黃波旁咖啡卻呈現黃色。黃波旁咖啡樹與其他咖啡樹相比,生產量比較低、栽培也十分困難。黃波旁咖啡豆完全成熟後就會呈現亮黃色,加工後經過烘焙的咖啡豆,既乾爽又甜蜜,並散發出一種特別的堅果類的芳香。巴西COE大賽歷年多次前幾名皆是黃波旁領軍,風味迷人。
 
  〔注1〕藝妓咖啡與日本的藝妓其實是毫無關聯的。只不過原先的英文稱呼,Gesha,這個字的讀音與Geisha完全相同,而後者的意思是藝妓,所以目前咖啡界大都以Geisha來取代Gesha,“藝妓咖啡”於焉誕生。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我在《介紹兩個頂尖莊園》最後一段的說明。
 
  〔注2〕羅巴斯塔(Robusta)是剛果種內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種,用“羅巴斯塔”這樣的稱呼來取代“剛果種”,是當今業界普遍的作法。
 
  〔注3〕參考 Wintgens(Ed.)在《Coffee: Growing, Processing, Sustainable Production》一書中的說明,p.25。
 
  〔注4〕阿拉比卡咖啡的原生地是伊索匹亞,但十六、七世紀時期,這個事實還不爲外人所知,當時世人都以爲咖啡的原生地是距離伊索匹亞僅約40哩,一海相隔的也門。在歷史上,也門(古稱阿拉伯)的確是最早把咖啡樹當成農作物來種植的國家,所以這裏“原生地”指的是也門而不是伊索匹亞。
 
  〔注5〕這裏所謂的“新世界”,指的是伊索匹亞和也門之外,任何種植阿拉比卡咖啡的國家或地區,例如印度、蘇門答臘、爪哇、巴西、哥侖比亞、牙買加等(還有很多)。
 
  〔注6〕此島位於非洲東南方的印度洋上,1649年被法國佔領,由於當時法國是波旁王朝,因而被命名爲波旁(Bourbon)島。法國大革命後,島被改名爲留尼汪(Reunion),後來雖然經過一些變動,但終於在1848年,波旁王朝完全垮臺之後,正式定名留尼汪,直到今日。
 
  〔注7〕關於這個論斷,咖啡界其實有點爭議;但尖波旁最早現身於波旁島,卻是無庸置疑的。
 
  〔注8〕這是根據Wintgens(Ed.)《Coffee: Growing, Processing, Sustainable Production》,p.791中的資料;也有其他資料說,阿拉比卡是1.2——1.6%(平均1.5%),羅巴斯塔是1.7——4.0%(平均2.5%),以專業等級而言,前者應該比較可信。
 
  由Typica突變而來的次種,與Typica同是目前最接近原生種的品種。在馬達加斯加島旁的Reunion(原來地名爲Bourbon)發現。有些咖啡專家認爲Bourbon只不過是Typica的自然變種,沒什麼特別的!但其實不然,Bourbon有屬於自己的特色,與Typica同樣有優質的口感,似紅酒的酸味,餘韻甜,可從咖啡樹的葉子與豆貌來分辨Typica與Bourbon,Bourbon的葉子比較寬大,結實的咖啡櫻桃比較小,生成比較密集,因此豆貌相對於Typica比較小、比較渾圓。在肯尼亞及坦桑尼亞利用Bourbon子代進行人工混種,出現“SL28”及“SL34”人工新品種,因爲風味表現佳而著稱。Bourbon結實量雖然有比Typica高,但收成期同樣是2年,也算是產量少的品種。
 
  早期(咖啡史前)鐵比卡移植到也門後的變種,豆形從瘦尖變成圓身。1715年,法國移植也門摩卡的圓身豆到非洲東岸的波旁島(法國大革命後改稱留尼汪島Reunion)後才起名波旁。波旁圓身豆1727年輾轉傳到巴西和中南美洲、1732年英國移植也門摩卡到聖海倫娜島(後來囚禁拿破崙的地方)也是波旁圓身豆。波旁是美洲精品咖啡杯測的常勝軍。
 
  “留尼汪島的尖波旁”,這平凡的文詞,對一般人可能毫無吸引力;但落在任何一個咖啡玩家眼中,卻會心跳加速,熱血沸騰,爲什麼呢?
 
  話說十幾年前,兩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咖啡品種現身,轟動了整個咖啡世界。這兩個品種,一個是藝妓〔注1〕,另一個就是尖波旁。關於藝妓咖啡,曾在《介紹兩個頂尖莊園》那篇隨筆中簡略提過,其詳細的故事,以後找機會再說;本篇趁著杯測留下的印象,想與讀者分享尖波旁的傳奇。不過在談尖波旁之前,得先弄清楚一些與咖啡品種有關的事,否則讀者對尖波旁所造成的轟動,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
 
  我們平時所喝的咖啡,無論來自阿拉比卡種(Coffea arabica)、剛果種(Coffea canephora,俗稱羅巴斯塔種〔注2〕)、或較罕見的利比里亞種(Coffea liberica),在植物學裏,都是莤草科,咖啡屬之內的品種。咖啡屬內的品種很多,單單是已有紀錄的,就在百種以上〔注3〕,但到目前爲止,值得注意的,只有其中的阿拉比卡和羅巴斯塔這兩大品種。這是因爲,全世界的咖啡,約3/4是來自阿拉比卡,1/4來自羅巴斯塔,兩者加起來,約佔總量的98%,剩下近2%的零頭,則是利比里亞咖啡。
 
  追求高品質咖啡的人,對於阿拉比卡和羅巴斯塔這兩大品種,注意力大概都會放在前者,理由很簡單:阿拉比卡咖啡雖然不保證一定有好風味,但高品質的咖啡,包括所有精品咖啡在內,全在阿拉比卡的範疇,羅巴斯塔只能列在商業豆這一級。
 
  而說到阿拉比卡,它其實像是個大家族,家族內又有很多不同成員,其中對咖啡世界影響最大的成員,該數波旁(Bourbon)和梯比卡(Typica)。原因在於,咖啡一度是阿拉伯獨佔的商品,爲了保持其獨佔性,阿拉伯人絕不允許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離開其原生地〔注4〕;但到了17世紀,種子終究還是被偷偷帶往新世界〔注5〕,在新世界開枝散葉,繁衍出無數的後代,這些被偷出來的種子,就是波旁和梯比卡兩個品種。繁衍過程中,由於各種因素,例如:自然突變(natural mutation)、種內交配、人工育種等,又產生了許許多多新品種,像是卡杜拉(Caturra)、卡杜艾(Catuai)、帕卡斯(Pacas)、瑪拉戈吉卜(Maragogype)、帕卡瑪拉(Pacamara)、SL28、SL34及其他一大長串。可以說,目前我們所喝的阿拉比卡咖啡,絕大多數都是那些被偷出來的波旁和梯比卡的後代。
 
  波旁咖啡之所以得名,是因爲它在新世界最早被廣爲種植的地方,當時被稱爲波旁島,也就是今日的留尼汪島(Reunion)〔注6〕;而本篇所要談的傳奇主角,尖波旁,則是波旁咖啡在島上的自然突變品種〔注7〕。
 
  尖波旁的重現於世,就是本篇要談的傳奇;而傳奇的開啓者,得歸功於一位日本咖啡專家,川島良彰(Jose Yoshiaki Kawashima)。
 
  川島先生出生於1956年,由於他的父親經營咖啡烘焙事業,可以說,他自小就成長於咖啡環境。高中畢業後的1975年,被父親送到素有生意往來的薩爾瓦多,進入大學的經濟系就讀,可是川島的興趣其實是咖啡而不是經濟,所以耗費了大量時間去研究咖啡,甚至爲了去“國立咖啡研究所”學習咖啡而放棄了經濟系的學業,得知此事的父親,在盛怒之下,停止了川島的經濟支助。但川島仍然不改其志,以翻譯的工作換取生活費,半工半讀,繼續學習咖啡,直到1981,他25歲那一年,薩爾瓦多爆發內戰,才返回日本。
 
  在薩爾瓦多期間,川島由國立咖啡研究所的專家處,聽到尖波旁的大名,雖然專家們都認爲尖波旁已經絕種,但他心中卻懷抱著“或許還能找到它”的夢想。
 
  返國後,進入UCC咖啡公司工作,任職於農業研究部門,擔任UCC海外種植據點(包括牙買加、夏威夷、蘇門答臘等地)的督導工作。1999那年,因公出差,去到東非,就乘便一訪鄰近的留尼汪島,請當地人士陪同尋找可能殘存的尖波旁。他發現,島上的年輕人,很多甚至不知道在歷史上,留尼汪島曾是咖啡的重要產區,而且大名鼎鼎的“波旁”品種,正是起源於此。據川島的回憶,有一次還有一個小夥子帶他去到超商,以爲他要找的,是放在架子上的咖啡豆。
 
  短短日子的尋找,並沒有得到任何結果,川島失望地回到日本,以爲自己的夢想終於破滅。但隔了兩年,一位曾陪他尋找尖波旁的當地獸醫,在野地找到30棵咖啡樹,立即通知川島,川島馬上趕往留尼汪,經過鑑定,確認這30株咖啡樹是尖波旁無誤。終於,在UCC及法國官方合作下,歷經五年覆育,於2007年有了初步成果:700公斤咖啡生豆。UCC自其中精選240公斤運回日本,烤成熟豆後,以100公克爲單位,共2000單位,每單位7360日圓(兩千多臺幣!)的“天價”出售,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第二年更漲到每單位8750圓,還有咖啡店以每杯咖啡5250日圓的高價賣給咖啡饕客。而開啓傳奇,把尖波旁重新帶回世人面前的川島先生,就在2007,尖波旁上市的同年,離開UCC,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並且創立日本的永續咖啡協會(Sustainable Coffee Association)。
 
  尖波旁的傳奇就說到這裏,最後來談一談它的風味,以及我們俱樂部追這支豆子的經過。
 
  我們五四咖啡俱樂部是一個非營利的小團體,成員以退休的教職員居多。教育界標榜: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我們俱樂部也有一個類似的宗旨,沒那麼崇高,卻充滿歡樂與希望:
 
  “得天下好咖啡而品嚐之”
 
  月初我參加尖波旁杯測,就是這宗旨的體現,而杯測的因緣卻要回溯到2007。正是那年,我得知尖波旁在日本上市的消息,想方設法,看看有沒有往來日本和臺灣的親友能帶回一些豆子,可是不僅2007沒弄到手,而且連著幾年都落了空,直到去年。
 
  事情是這樣的:幾年前,曾拜託一位非常用心經營咖啡的劉先生,設法追這支名動天下的尖波旁。畢竟,由咖啡從業人員去追咖啡,比起私人俱樂部去追咖啡,管道要多得多。去年夏天,一個湊巧的機會,劉先生以負有盛名的藝妓咖啡競摽豆,換回一小批尖波旁,終於讓五四俱樂部一圓品嚐尖波旁的宿願。可惜那一批尖波旁並不是來自留尼汪島,而是來自哥侖比亞(不知道種子是如何渡過重洋,去到哥侖比亞的?)風味確實不錯,但似乎不完全符合檔案中的“明亮酸味,藍莓、香草的氣息,絲絨般的滑順”那種描述。農產品與產地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土壤、陽光、雨水、氣溫等,任何一點變動,都足以改變最後口中的感覺。所以去年我向劉先生再度提及,是否能追些正牌留尼汪尖波旁回來,皇天不負苦心人,劉先生今年終於達成這個艱難任務:杯測結束之後,再等一兩個月,這支“留尼汪島的尖波旁”,就將來到五四咖啡俱樂部。而杯測時所感受到,那還略欠完美的酸、香、滑順,是否能在更仔細的焙烤過程中美妙呈現,都要等豆子到了之後才能驗證。UCC販售這款豆子的時候,用了一個動人的廣告:

2017-06-03 13:31:40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