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茶、朱古力:顛覆醫學之飲食史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新聞 > 咖啡資訊 > 2024-07-01 05:48:20

  關注咖評(微信公衆號 vdailycom ) 發現美好咖啡館 開一家自己的小店

  在古代,希臘以至歐洲多國均流行“體液學說”(Humorism)。所謂“體液學說”是種醫學理論,認爲人體由“血液、粘液、黑膽汁及黃膽汁”四液構成。依照此說,要達致健康,須取得“平衡”,失“平衡”者疾病纏身,而正確的飲食則是維持“平衡”的養生要道,比用藥及手術還要重要。此說千百年來廣獲信服,但到了 16 世紀中葉,咖啡、茶和朱古力的出現,意外參與了對這套歐洲古醫學的顛覆。

  根據“醫學之父”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及後來古羅馬醫學家蓋倫(Galen)的理解,每個人的身體都有獨特的體液構成,故此,醫學及治病也是以個人爲本,因人而異。“體液學說”治病的第一步,不是用藥,也非手術或燒灼(cauterizing),而是“食療”。每種食物都有自己的屬性,或熱或凍,或溼或幹,各種屬性與四種身液互相對照。透過食療,身體的體液能回覆“平衡”,重拾健康。

  史學家 Mark Grant 指出,蓋倫在其醫書 On the Power of Foods 裏不但按體液屬性爲食物分類,留下不少“食譜”,因此,在古歐洲“好醫師也應是個好廚師”。於是,信從“體液學說”的醫師會在人體生病時,觀察病人的身體狀況,例如當病人身體過熱,也就是我們說的“發燒”,醫師就會指示病人食冷盤蔬菜沙律;又如當病人腸胃不適、消化不良,醫師則會建議病人多食乾熱食物,像胡椒。

  “體液學說”及蓋倫的食療一直被廣泛應用,但當歐洲擴展世界貿易,與海外國家交流逐漸頻繁,這套傳統醫學就出現問題了。當新的食材香料飲品緊隨文化交流而傳入歐洲,醫師就陷入“應如何把這些新食物按體液學說分類”難題。如新食物與原本歐洲原有的食物相近,還可勉強分類,可是史學家 Ken Albala 在其書 Eating Right in the Renaissance 中記錄,像咖啡、茶和朱古力這三種 16 世紀中葉分別從北非、中國和南美傳入歐洲的食物飲料,則對傳統醫學造成最大沖擊。

  咖啡、茶和朱古力:衝擊歐洲古代的飲料。

  咖啡、茶和朱古力都是飲食界的“變色龍”,可以因烹調方式而改變形態,因此也較難分類。關於朱古力的屬性,醫師界爭議不斷,有人認爲朱古力應爲“溼熱”類,也有人說沒加糖的朱古力是苦澀的,所以應歸入“幹”類,對粘液失調類疾病有效。近似爭議也有圍繞咖啡而生,有一派醫師指飲咖啡有加熱作用,另一派則主張咖啡使身體失熱。試過同一種食物爲何可以又幹又溼?究竟在哪種形態下,它們纔有藥用價值?醫師對此總衆說紛紜。

  1687 年,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御醫 Nicolas de Blegny 著書試圖爲咖啡、茶和朱古力的醫學價值定下“正確答案”——在這時候,“體液學說”已見崩解之勢。啓蒙運動期間,新的醫學理論百出,導致在 17 世紀起醫師開始改變對人體的看法,或視身體爲一連串的機械組織,又或以化學的視角理解身體構成,“體液學說”及蓋倫古典醫學的地位因而日漸動搖。在 17 世紀至 19 世紀,古典醫學學派嘗試過力挽狂瀾,但科學浪潮實在無人能擋,當生理學、解剖學及藥物學各方面的醫學知識大幅增進,“體液學說”終於宣告敗陣。

  縱使“體液學說”已死,現今科學昌明,對於咖啡、茶和朱古力的醫學價值,爭論還未休止,有說咖啡有益又有害,有說茶促進新陳代謝,有說朱古力爲苦口良食,誰是誰非?還待科學驗證。

2017-07-13 10:20:05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