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種植﹕尼加拉瓜咖啡莊園採收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咖啡種植 > 2024-06-29 13:54:53


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拍、拍、拍”連串拍打聲,把我從睡夢中喚醒。一秒、兩秒,眼前的一片漆黑並沒有因爲瞳孔擴張而變得清晰。那一刻,我想起自己處於與世隔絕、並無電力供應的山谷裏。
 
  太陽下山不過數小時,農莊內沒有電腦、電視等娛樂;想寫日記,但電燈欠奉。飯後跟友人舉頭看星,淺談一會便睡。在牀頭取出賴以計時、拍照和夜間照明引路的智能電話一看﹕凌晨2時。原來負責膳食的女工要每天凌晨開始爲在莊內留宿的幾十位採收工人準備食物。那些拍打聲,就是來自她們以人手製造的粟米薄餅(tortilla)時將粉團拍扁的聲音。單是薄餅,每天就要由剝粟米開始、浸石灰水、發酵、煮熟磨粉,到搓粉按平,製造600片!農傢伙食多以澱粉質爲主,如紅腰豆飯(gallo pinto) 和炸蕉片(plantain)。白炸合掌瓜(chayote)和牛油果是我們最常喫的瓜類。她們以星光照明,燒柴取火,工作直至黃昏。
 
  採收季節,是中美洲咖啡業的衝刺期。農民一般會聘請臨時工人上山摘取成熟的咖啡果。視乎山谷的大小和微氣候(micro-climate),採收期可長達兩個多月。附近村落的人早已習慣這工作模式,紛紛上山應徵。他們當中有老有嫩,也有舉家動員。閒時以宏觀角度討論咖啡貿易的人道立場。親身經歷,才知道真正的公平,不單是一個底價,而是農場主人給予工人的生活必需和關懷:縱然是臨時工,他們也會提供足夠伙食、住宿、醫療和常被忽略的洗澡和衛生設施。
 
  採摘力度至爲關鍵
 
  天未光,大夥兒整裝待發。我們的登山防水裝束,跟採摘工人們的薄衣、牛仔褲和涼鞋形成強烈對比。他們最重視的裝備,只是腰間繫着的一條繩、一個藤籃,以及幾個能載上數十公斤的尼龍袋。山路不平,我們在沒有小徑,沒有扶手的密林間穿插,不久已被工人們拋離。他們圍住經過的每一株咖啡樹雙手採摘、在刁鑽的角度保持平衡。難得的,是他們每人都懂得把未熟透、呈橙紅色的果實留在樹上,待一兩星期後才作第二次採收。摘取的力度很重要,跟在家裏摘提子不同,太細力會連皮撕下,太大力又會損害枝幹,影響來季花蕊成長。
 
  “嘶!”口哨聲響徹山頭。這是每天兩次、從山腰收集站所發出的信號。比起上山,工人們的落山速度更教人驚訝。以傾斜度計,咖啡園可比得上西貢的蚺蛇尖,他們穿著平底涼鞋,揹着相當於六包米的重量落山!這樣的運動,一天內需要來回兩次。掙的,大概是每天十美金。在尼加拉瓜來說,已算高薪。
 
  食過晚飯,幾位工人在空地上擲錢幣作樂,一對夫婦向友人展示着我所送贈的寶麗萊﹕他們的第一張合照。
 
  滿足,其實可以很簡單。
 
  文、圖﹕Patrick Tam(精品咖啡店Knockbox店主,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歐洲精品咖啡協會認可咖啡師,美國CQI認可杯測師,Cup of Excellence首位港人評審)

2017-08-07 19:44:55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