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特寧專題,如何衝煮曼特寧? | 咖啡工房研習課室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生豆 > 2024-06-26 13:15:14

 
  
  曼特寧的來源
  
  印度尼西亞咖啡主要產地有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蘇拉威西島,其中又以蘇門答臘島所產的“曼特寧”最爲有名。
  
  曼特寧別稱“蘇門答臘咖啡”,  蘇門答臘的着名咖啡產區有:Aceh(亞齊產區),Lintong(林東產區)和Sidikalang(西地加朗)。林東Lintong與託巴湖一帶可稱爲曼特寧。
  
  曼特寧口味濃重,帶有濃郁的醇度和馥郁而活潑的動感,不澀不酸,醇度、苦度可以表露無遺。曼特寧咖啡豆的外表可以說是最醜陋的,但是咖啡迷們說蘇門答臘咖啡豆越不好看,味道就越好、越醇、越滑。
  

 
  曼特寧獨特的溼刨法
  
  溼刨法,又稱溼脫殼法 Wet Hulling,在當地語言中也被稱爲Giling Basah,是傳統的印度尼西亞咖啡處理法。單從名字上來看,溼刨法與溼處理(水洗處理法)很相似,然而,這兩種處理方式的杯測風味截然不同,溼刨法處理的咖啡通常醇厚而強烈,個性非常鮮明。
  
  溼刨處理法步驟
  
  ①去除果皮和果肉,保留羊皮紙和黏膜
  
  ② 水池發酵
  
  ③ 洗去黏膜
  
  ④ 帶羊皮紙日曬乾燥2-3天,至含水量20-24%
  
  ⑤ 刨去羊皮紙
  
  ⑥ 使生豆乾燥至含水量12-13%
  
  ⑦  準備出口
  
  爲什麼要用溼刨法?
  
  a. 氣候原因
  
  印尼使用溼刨法的傳統要從當地的天氣說起。印度尼西亞全年溼度都在70-90%之間,颱風不斷,在某些地區,年降雨量甚至可以達到2,000mm之多。要知道生豆最怕雨水,印尼是如何克服這麼惡劣的天氣條件,產出濃郁醇厚的曼特寧咖啡的呢?那便是依靠溼刨法啦。
  
  在熱帶氣候條件下,咖啡平均要花上2-3周的時間來乾燥。而印尼如此潮溼的氣候下,乾燥咖啡就成了很大的問題。咖啡乾燥必須花上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咖啡依然維持着較高的溼度,這樣一來細菌會更容易浸入咖啡生豆。
  
  在普通水洗處理的過程中,乾燥過程都是帶着羊皮紙進行的,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生豆不被外界損傷。然而,我們可以注意到溼刨法會去除羊皮紙來做最後一步的乾燥,這樣一來,陽光會直射到生豆表面,使咖啡生豆迅速乾燥,比水洗處理要快了2-3倍。
  
  b. 經濟效益
  
  17世紀荷蘭殖民者最早將咖啡引入印尼,這一批殖民者追求更多更快的經濟回報,溼刨處理大大縮短了耗在農場的時間,也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這與追求快速盈利,降低成本的投資者心態不謀而合。這也是推動溼刨處理法的一個原因。
  
  c. 瑕疵與kuku kambing (羊蹄豆)
  
  溼刨法刨去羊皮紙的時候,咖啡的含水量依然有20-24%之高,而在一般的處理法中咖啡含水量降到10-12%才進行脫殼。在“半乾”的狀態下,羊皮紙會有黏附在生豆表面的情況,脫去羊皮紙較“全乾”更加困難,脫殼過程需要更大的摩擦力。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半乾”的咖啡生豆此時是非常脆弱的,硬度遠不及“全乾”生豆,所以豆子會比較容易被擠傷,形成小的缺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馬蹄或羊蹄豆(在當地被稱做 kuku kambing )。
  
  溼刨法處理的超快速度也造成了曼特寧會有較高的瑕疵,在處理廠會安排僱員進行瑕疵的手選,一般會有DP(二次手選)和TP(三次手選),經過三次手選的曼特寧在瑕疵率上會優於二次手選。
  
  總結:
  
  總結一下溼刨的風味,除去那些細微的小差別,我們普遍認爲溼刨豆帶有泥土味、煙味和巧克力味,酸味被稱爲“低酸”,醇厚而又顯得十分沉悶,
  
  低酸來源於時間較短、效果較弱的發酵過程和時間較長的乾燥時間,如果你忘了溼刨的發酵,翻回去看看。至於溼刨豆的“泥土味”之類的風味,那就是衆說紛紜了。有人說這跟溼刨法相關產區選用的豆種(蒂姆系&卡帝姆系:帶羅布血統)有關,有人說這是生豆與外界有機作用的結果,有人甚至還說這是因爲缺陷豆太多!當然,是挺多……


  
  什麼是“黃金曼特寧”呢?
  
  之前開了幾年咖啡店的一些朋友,說“黃金曼特寧”就是陳年曼特寧。說到“黃金曼特寧”,得先從PWN說起,這個簡寫經常都和曼特寧咖啡的名字混合在一起,它其實是一個公司的簡寫普旺尼咖啡公司(Pwani Coffee Company)。
  
  這個公司是印尼當地非常出名的咖啡收購公司,主要是收購曼特寧咖啡,印尼最好的產區幾乎都被它收購走了,所以PWN公司出來的豆子大部分也都是獨特的精品。而黃金曼特寧就是這個公司出產的產品,生豆收購回來之後再經過多重人工手選,挑選出飽滿無瑕疵的豆子,最後這些彷彿經歷選秀般層層篩選的佳豆才能劃分爲黃金曼特寧。
  
  不過PWN公司把黃金曼特寧註冊了商標,也就是說以後只有PWN公司出產的黃金曼特寧才能算是真正的“黃金曼特寧”了。市面上很多不是PWN公司出的,掛着黃金曼特寧名牌的豆子其實應該叫做精品曼特寧。
  
  “黃金曼特寧”,它不是什麼陳年豆,只不過是公司命名的一款產品。




 
  
  【曼特寧和黃金曼特寧】的區別:
  
  有啡友問說,我是咖啡初學者,這個黃金曼特寧和曼特寧G1有啥區別,我實在喝不出來。對於專業級別的咖啡食客以及味覺敏感的啡友來說,若同時飲用這兩款咖啡,結果會非常明顯的對比出來,黃曼的甜感和乾淨,醇厚、狂野的香料系風味都要比G1略勝一籌,這也是爲什麼黃曼要比G1價格貴得多的原因之一。
  
  曼特寧需要層層的篩選,我想這絕對是必要的。它瑕疵豆的概率太高了,加上長的醜樣,有時好的豆子看着都像瑕疵豆。我每次挑曼特寧的時候,能挑出一把的瑕疵豆,回頭在瑕疵豆裏再看看,又覺得其實不能算瑕疵豆,它的樣子就是這樣不堪啊。不過烘完的曼特寧就如同毛毛蟲破繭成蝶一樣,熟豆非常的飽滿,看着就相當的養眼了。
  
  而黃金曼特寧瑕疵率爲2%,非常漂亮。
  
  陳年黃金曼特寧又是怎樣的豆子呢?
  
  陳年咖啡其實在印尼已經有着悠久的歷史,因爲早期航運不是那麼發達,將咖啡從印尼運送到別的國家是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經過時間的推移原本富含水分新鮮的
  
  咖啡豆慢慢的乾燥再加上海風的吹襲更添加一種相當特殊的風味。由於現代航運的進步大大的減少運送時間,所以像這樣特殊風味的咖啡就變成了一種專門處理的咖啡豆。處理陳年豆是一門技術,必須在咖啡豆老化的過程當中嚴密的監控,倉庫的乾溼度與溫度有標準的要求,並且要不定期的翻動咖啡生豆,以免上下乾溼度有落差或發黴而報廢。陳年的過程不是讓它喪失風味,而是創造另一種風味,而且是愉悅的風味。
  
 

  
  Gayo山脈位於蘇門答臘北部省的亞齊產區,Gayo當地工作的咖啡農大多數都是本地的農民。“Gayo”一詞來源印度尼西亞的亞齊地區的部落。這個地區有着理想的生長條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風味。該地區廣泛採用有機方法種植咖啡,不採用化學肥料,被認爲是世界綠色咖啡生產區域。故Gayo咖啡也常被稱爲綠色咖啡、Gayo有機咖啡。
  
  在精品咖啡系統裏,蘇門答臘咖啡是個奇妙的存在。你看,有名的曼特寧,其實它並不是產區的名字,也不是咖啡豆種的名字,甚至它的豆種來源都是那麼雜亂
  
  阿騰(Ateng)——
  
  是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之間的雜交品種,有幾個子類型,廣泛種植在蘇門答臘和其他印尼小島。說白了就是Catimor(卡蒂姆)的一支,Ateng是本地的叫法。
  
  任抹(Djember)——
  
  Djember在百度查就是蘇門答臘的一個地名,看起來挺神祕的,其實品種就是S-795。由於這個豆種是Jember Coffee Reseach Center傳播到島上的,所以當地人把S-795叫這個名字。
  
  S-795是什麼呢?是印度植物學家把鐵皮卡突變種Kent(肯特)和S-288雜交而成的。
  
  S-288又是什麼呢?是阿拉比卡(Arabica)和利比瑞卡(Liberica)的自然雜交種。
  
  血緣真是雜亂啊!



  
  提姆提姆(TimTim)——
  
  就是Timor Hybrid ,翻譯過來就是東帝汶雜交種,也就是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的雜交種。我們熟悉的卡蒂姆(Catimor)就是用它再次雜交來的。
  
  Tim Tim----馬臉曼特寧 longberry
  
  Tim Tim是一隻來自印尼的豆子,由於其長條形狀,很多人管它叫馬臉豆,也有 人管它叫長條曼特寧。實際上tim tim不是一個純種的豆子,而是阿拉比卡種咖啡樹和羅布斯塔種咖啡樹自然雜交而成的品種,這個品種在上個世紀40年代的時候在timor島被發現,並由於其天然的抗病性而被栽培。在美洲這個品種被稱作Hybrido de Timor,簡稱Tim Tim,在印尼這個品種也被稱作Bor Bor。



  
  曼特寧的烘焙
  
  對比輕度烘焙、中深度烘焙,深度烘焙三種烘焙程度的曼特寧。
  
  器具的選擇:Hario V60
  
  燜蒸時間的長短:25秒
  
  1.   輕度烘焙:小富士鬼齒研磨3.5,水溫90度,水粉比例1:15
  
  2.   中深度烘焙:小富士鬼齒研磨4,水溫88度,水粉比例1:15
  
  3.   深度烘焙:小富士鬼齒研磨4.5,水溫86度,水粉比例1:15
  
  測試結果
  
  1.    輕度烘焙:果酸明顯但入口很舒適,略苦,有口腔兩側生津的感覺,順滑感一般。
  
  2.   中深度烘焙:均衡感非常好,香濃醇厚,苦味較明顯,巧克力感和微甜感更突出,甘草香明顯,順滑感比輕度好,香味強烈。
  
  3.   深度烘焙:幾乎沒有酸味、苦味很重,烘焙稍有不當還會產生燒焦味。
  
  過度萃取或萃取不足的問題主要出現在哪?
  
  過度萃取的現象:會呈現咖啡過於苦澀,是因爲水浸泡咖啡粉時間過長,所造成。
  
  萃取不足的現象:口感較單薄,感覺水和咖啡是分開的。
  
  不同器具不同衝煮方法
  
  口感也會不一樣
  
  手衝
  
  1.濾杯:Hario V60
  
  2.水溫:88度
  
  3.研磨度:小富士研磨度4
  
  4.烘焙程度:中深烘焙
  
  5.燜蒸時間:25秒
  
  風味:層次多變,乾淨,平衡,尾韻持久焦糖甜感

 
  
  具體手法:15g粉,小富士鬼齒刀4研磨,v60濾杯,88-89度水溫,第一次注水30g水量,進行25s悶蒸,注入至104g水量斷水,等待粉牀水量下至一半再注水,緩慢注水直至220g水量,尾段5克不要,水粉比1:15,萃取時間2:00左右
  
  愛樂壓(Aeropress)
  
  1.水溫:85度
  
  2.研磨度:小富士研磨度3.5
  
  3.烘焙度:中深烘焙
  
  4.燜蒸時間:2次,第一次20秒,第一次50秒
  
  具體手法:愛樂壓正壓準備,建議加入20克咖啡粉,水粉比例1:17,先注入83度熱水100克,攪拌三至五下使咖啡粉充分潤溼,靜置20s,加入餘下熱水至240克,靜置40s,攪拌5s,等到1分50秒時上塞下壓,總時間爲2分5秒。
  
  風味:濃郁,複雜,香料味突出,林木的清香
  
  虹吸
  
  1.水溫:90度
  
  2.研磨度:小富士研磨度3.5
  
  3.烘焙程度:中深烘焙
  
  4.燜蒸時間:30秒
  
  具體手法:側燒萃取,建議20克粉2人份量,水粉比例1:12,水量刻度2,採用後投粉,待起泡後下粉,攪拌4-5下,萃取約30秒收火,最後,攪拌2下,待咖啡液體自由下落。
  
  風味:圓潤,濃郁,藥草、苦味突出,伴隨焦糖甜感也突出


2017-10-05 15:00:45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