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達人的使命——在於色、香、味的設計、引導、與分享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06-03 03:19:31


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明明是一杯焦、苦、酸、澀的飲料,但是Menu 上卻記載着藍莓、白桃、菠蘿、芒果、甚至是茉莉花香等等味覺敘述。 我想這是許多消費者在喝咖啡時最感到困擾、甚至挫敗的消費經驗了。

 

NOM網絡雜誌指出,舌頭上的味覺,只能辨識出酸、甜、苦、鹹、鮮(五種基本味道)。 而根據《味覺獵人》一書,「風味」則是由味道(味覺)、香氣(嗅覺)、食物質地(觸覺)所組成,「甚至包含聽覺與視覺的體驗,其中嗅覺的感受更佔了 75-95% 之高! 」

英文版的SCAA咖啡風味輪,就是爲了有效的分享味覺感受而設計的。 但是對於臺灣的民衆來說,其中的許多種氣味例如黑醋栗、杏桃等食材,實在不是我們日常熟悉的荔枝、龍眼等味道。 這些日常飲食習慣上的差異,也是造成大部份國人無法親近風味敘述的原因。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微光咖啡」餘知奇兄整理製作的「臺灣版咖啡風味輪」,就是以臺灣民衆日常生活的味覺記憶爲參考點。

相信這個本土版的風味輪,對大家來說更爲容易接受。 大家不妨在微光咖啡的官網下載PDF檔案,存放在手機裏,隨時參考。 在此更期待我們的咖啡同業們以知奇兄的這個版本爲基礎,繼續研討、增刪,成爲一套完整的華人社會風味輪系統。

對於從業人員而言,經由專業的訓練,不難建立這樣的味覺、嗅覺能力。 坊間有一組百種氣味瓶,就很適合作爲專業味覺師的訓練工具。 有志於成爲能夠分辨、進而分享氣味的朋友,只消每日接觸幾種不同氣味瓶,加以記憶,一段期間之後,就能夠敏銳而正確的辨別氣味。

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只是單純的想要享受一杯香醇的咖啡,實在不必這麼費勁的去注意、尋找、或辨識咖啡裏到底有些什麼味道。 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您能在日常生活中常保清明的覺知狀態(或說:打開你的覺察力),隨處注意身旁的花、草、香料、食材,那麼您將更能獲得飲食的樂趣。

   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身爲一位成功的咖啡師,儘管衝煮功夫、拉花技藝、甚至器材精良、場地氛圍都很重要;然而最重要的工作,還是掌握如何「有效」傳達味覺與嗅覺經驗的方法。 有效的傳達味覺經驗,常使得顧客彷佛被打開一扇窗似的快樂。

更進一步說,不只是咖啡,舉凡品酒、品茶,乃至各種飲食珍饈。 登峯造極的關鍵,就在色、香、味的設計、引導、與分享。

各位咖啡達人不妨思考從單一品項走向套裝組合,以幾種不同風味互相激盪,在一席咖啡品飲的過程中,帶動飲者經由不同風味的衝突、對比、與互補作用之下,當客戶隨着咖啡師的設計與導引,真正的經驗飲品中的果香風味,這樣的一席咖啡, 絕對是個饗宴!

2017-11-12 15:29:21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