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識分子咖啡是怎樣賣咖啡的?知識分子咖啡圖標有故事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館經營 > 美國咖啡 > 2024-06-26 20:58:08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我喜歡喝咖啡,每天至少一杯,有時需要兩杯,但是不能再多了,心臟受不了。學生時期從星巴克開始喝,後來上海的 Seesaw 開了去那兒喝,再後來,小咖啡館遍地開花,我注意到菜單上經常出現這些名字:埃塞俄比亞、布隆迪、肯尼亞…但還是搞不清楚哪個豆子什麼味道,也沒有特殊喜好。大多數時候,我還是會選擇 flat white.
     
    用我咖啡師室友的話來說:“喝咖啡,你屬於半專業型的,我給你衝了那麼多種豆子,你走了個捷徑。”我想了想,從什麼時候開始,咖啡變“難”了?它的門檻越來越高,讓食客有點害怕,有點像葡萄酒了。爲了弄明白咖啡是如何走到今天這步的,我查了些資料。這家叫做“知識分子咖啡”的咖啡,功勞不小。
     
    我想從一個咖啡愛好者的角度,和你說說這位知識分子的故事。
     
    是誰,自稱“知識分子”?
     
    這位知識分子來自芝加哥,生於1995年,爸爸叫 Doug Zell,媽媽叫 Emily Mange. 2015認了Peet's Coffee & Tea 當乾爹(Peet's 由 JAB Holding Company 控股,當年還收了另一家精品咖啡巨頭 Stumptown 樹墩城咖啡)。
     
    雖說它的logo是顆長著翅膀的小豆子,這個咖啡公司並沒有飛很遠。目前只在美國境內有咖啡店,分佈在芝加哥、紐約、波士頓、洛杉磯。另外還有三個烘豆子工廠,分別在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
     
    Venice Beach Coffeebar, Los Angeles
     
    說來,爲什麼要叫知識分子?喝了會變聰明嗎?
     
    Intelligentsia 這個詞從俄語來。1860年左右,俄國作家 Pyotr Boborykin 把 Intelligentsia 定義爲“社會管理者和優秀文化輸出者”,也就是一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文化人。不過他也不是拍腦袋想出來這個詞的,而是從德語的 Intelligenz 借來的。
     
    Zell 之所以用“知識分子”命名咖啡公司,是因爲他不想開一家普通的小咖啡店。他想往上游走,走到咖啡農中間去,直接從他們手裏買豆子。他還想往下游走,走到食客中間去,告訴他們每一種咖啡的故事。這麼一來,這家公司確實有點兒“知識分子咖啡”的派頭。
     
    Broadway Coffeebar, Chicago
     
    咖啡浪潮,一波一波又一波
     
    如今,這種打通咖啡上下游的公司越來越多,他們共同組成了咖啡愛好者津津樂道的“第三波咖啡浪潮”。到底什麼叫第三波?第一第二波在哪?
     
    簡單來說,第一波是速溶咖啡,要快、要方便;第二波是 Peet's 和星巴克,自己烘培咖啡,並且注重咖啡館的功能性;第三波是把咖啡弄得跟葡萄酒一樣講究,咖啡豆要悉心照料、咖啡農要收入良好、豆子要淺度烘培以體現它本來的風味;第四波…其實已經開始了,就是像調雞尾酒一樣做創意咖啡。上海的 Ocean Grounds, 新開的 OPS 都是這樣的。
     
    Logan Square Coffeebar, Chicago
     
    Intelligentsia和來自波特蘭的 Stumptown,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 Counter Culture都是第三波咖啡浪潮的代表選手。仔細想想,Intelligentsia 誕生於22年前啊!那會兒咖啡世界還是 Peet's 和星巴克的天下,大部分國內消費者還在喝速溶咖啡,有的讀者朋友甚至還沒出生…
     
    老闆 Zell 是被咖啡神仙附身了嗎?怎麼會想到這個點子?
     
    Zell 天生喜歡創業。1988年,他從威斯康星大學歷史系畢業,先去日本電子公司幹了一陣子,感到不滿意。一年後搬去加州,賣起了瓶裝茶。這是種添加了甜味劑的瓶裝涼茶,估計跟冰紅茶差不多味道。那會兒還不流行喝這個(不得不說,飲料也是講究潮流的產品!),熬了四年,他終於熬不下去了,放棄賣茶。
     
    Doug Zell
     
    1993年,Zell 來到舊金山,看到一些咖啡館竟然在自己店裏烘培咖啡,非常震驚。畢竟在這之前,大家喝的都是超市裏一罐一賣的速溶咖啡加伴侶。
     
    他在 Peet's 學習了咖啡的烘培和製作,蠢蠢欲動,決定創業。
     
    Zell 首先選擇了芝加哥。自己挑選生豆、烘培、包裝、順便把包裝設計也做了。他把這些豆子賣給附近的餐廳,生意不錯。然後他開始做咖啡館。前面說了,他不想開“另一家咖啡館”。怎麼做才能不一樣呢?他打了三張牌。
     
    Chicago Roasting Works
     
    直接貿易,Intelligentsia 第一張牌
     
    Intelligentsia 對咖啡產業的顛覆性動作,是直接貿易 Direct Trade. 顧名思義,直接從咖啡農手裏買豆子,跳過各路中間商。由於他們是行業裏第一個幹這件事的,遊戲規則也由他們定:
     
    直 接 貿 易 遊 戲 規 則
     
    1. 創造新職業——尋豆師。第一批尋豆師小分隊由6人組成,一年裏三分之二的時間穿梭在南美、東非、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莊園裏。看到有潛力的土地就住下來,給咖啡農提供技術支持。
     
    2. 提前下單。一般來說,咖啡農收完豆子纔拿到市場上賣,收成量和品質決定豆子的價格。錢到手的週期很長,咖啡農們心慌慌。而 Intelligentsia 在每個採收季開始之前就跟咖啡農下訂單,讓他們專心收豆子。
     
    3. 講究地塊。喜歡葡萄酒的人對地塊、風土的概念一定不陌生。最著名的例子是法國勃艮第,幾萬一瓶的羅曼尼康帝,貴得跟喝金子似的。直接貿易的咖啡豆也講地塊。Intelligentsia 有時候只買咖啡園裏的一小塊地方,叫做 Micro Lot(微地塊)。以確保質量。
     
    4. 講究時令。我們喫菜,尤其南方菜系,講究時令。咖啡豆也是。由於 Intelligentsia 合作的咖啡園遍佈世界各地,每個園子的收成時間不一樣。官網和各家門店時刻更新咖啡豆採收信息。
     
    圖片來自Intelligentsia官網的尋豆日誌
     
    它和公平貿易 Fair Trade 有什麼區別呢?它倆都是精品咖啡常見的買豆子模式,最大的區別是:直接貿易的錢到咖啡農兜裏,而公平貿易的錢到進口商兜裏。直接貿易的主動權在烘豆商,他們見證了豆子的成長,並且能決定豆子怎麼長;而公平貿易由美國的非營利組織 Fair Trade USA 認證,烘豆公司沒有決定權。(感興趣的話可以讀文末參考資料#5)
     
    直接貿易一出來,咖啡同行們不高興了,誰願意自己的行業大地震啊?
     
    “你們這是擾亂市場秩序,很過分!”
     
    “你們這是打著慈善的名號賺錢,很過分!”
     
    “你們這是用花裏胡哨的營銷糊弄消費者,很過分!”
     
    但是消費者除了抱怨價格貴以外,並無大意見,甚至大部分人很高興。畢竟,他們除了星巴克以外多了一個選擇。
     
    Highline Hotel Coffeebar, New York
     
    呃,何止一個?Stumptown, Counter Culture 咖啡都開始用這個模式,一些小咖啡館也接二連三地冒出來,都以咖啡豆的品質爲賣點,劃分越來越細。如今,國內一線城市的精品咖啡館菜單上,除了傳統的意式咖啡外,都有手衝的選擇,上面標註了眼花繚亂的產地名字。但我有時候會想,這是不是過於講究了?
     
    咖啡師,Intelligentsia 第二張牌
     
    在我爸媽那一輩人眼中,咖啡師就是服務員,給餐廳打工的。我一直覺得,咖啡師、廚師、餐廳服務員都不是零起點的工作,是需要藝術和智慧的。美國很多星巴克的工作人員都是兼職打工的大學生,他們的初衷確實是賺生活費,然而真正做得好的,都不把它當成“一份差事”。
     
    Coffee Truck, Highline Hotel, New York
     
    寫這篇文章參考最多的一本書是 Magazine B.第十一期,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一個章節 Baristas' Belongings,咖啡師的包裏有什麼。說兩位印象最深的。
     
    Jack Held 在芝加哥 Broadway 分店工作。他本科在舊金山學雕塑,研究生搬來芝加哥讀書。背了只 Under Armour 雙肩包,裏面裝了一罐花生醬,因爲花生醬抹蘋果和香蕉很好喫,而且可以補充蛋白質(典型美國大學生… peanut butter banana);裏面還有一隻印有 Intelligentsia logo 的馬克杯,因爲他不喜歡外帶杯,而且拿著自家杯子在街上走很酷。包裏還有兩本佛教書,新的愛好。
     
    Jamie Lao在洛杉磯 Venice Coffeebar 工作。她在 UCLA 學語言學,背了只 Freitag 包。裏面有兩團毛線球,因爲她那會兒在織毛衣;有一本教極客燒菜的書Cooking for Geeks,一個橙色錢包,錢包裏面塞滿了收據,和一張迪士尼樂園全年通行證。
     
    所有在 Intelligentsia 工作的咖啡師,都要經過嚴格訓練,通過考試才能留下。所以在他們眼中,這家店就是一個咖啡大學。一個新咖啡師要學什麼呢?杯測、萃取咖啡、打奶泡、瞭解咖啡產區知識。這套培訓系統,確實爲 Intelligentsia 帶來了成效。2010年,洛杉磯 Venice 分店的 Michael Phillips 成爲第一個贏得世界咖啡師大賽的美國人。他後來自己開了一家 Handsome Coffee Roasters 也非常受歡迎。
     
    話說回來,還是名字起得好。都叫知識分子咖啡了,能不重視咖啡教育嗎?
     
    社羣,Intelligentsia 第三張牌
     
    什麼樣的是好咖啡店?這就跟哪家飯店好喫、哪家酒吧好喝一樣,幾乎是一個聊天雷區。每當你說出一個名字,總有人跳出來反駁:“我覺得這家一般誒,xxx的咖啡不錯!”
     
    Wicker Park Coffeebar, Chicago
     
    要我說,當你想喝咖啡的時候(獨自工作或者和朋友約),腦袋裏第一家蹦出來的店,就是好的咖啡店。網紅咖啡館也好、公司樓下的星巴克也罷,能讓你喝得開心、呆得舒服的咖啡店,就是好咖啡店。網紅咖啡店好在,它滿足了拍照和社交的需求,咖啡好不好喝不重要;星巴克贏在方便;而如果好喝好看方便、而且能給人靈感,那便是極好了。
     
    Intelligentsia 的目標就是這個。它之所以二十多年來沒迅速擴張,就是因爲每一家店都得花很大功夫去融入周邊的社區。換句話說,每一家分店和周邊環境的“摩擦力”極小。費了那麼大勁找豆子、研究烘焙、裝修店鋪,都是爲了給消費者一個有啓發性的體驗。也難怪它賣那麼高價格,還受到大家喜愛(反面聲音也有,說它太貴、太裝、太精英主義)。有意思的是,一位消費者給美國亞馬遜網站的“Black Cat”豆子寫下了這樣的評論:
     
    喝它的時候我創造力爆棚。而且不知爲何
     
    我用 Macbook Pro 的時候感覺豆子更好喝
     
    喝了 Intelligentsia 當然不會變聰明,也不會變成知識分子,但是在喝那杯咖啡的時候,心情確實變好、靈感確實來了,就足夠讓人滿足了。
     
    參考資料
     
    1|Magazine B.Issue No.11 Intelligentsia
     
    2|Intelligentsia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intelligentsiacoffee.com/
     
    3|Intelligentsia Coffee & Tea Wikipedia Page
     
    4|Sprudge Media Network: http://sprudge.com/
     
    5|Is Direct Trade FairSprudge Media Network
     
    Nora Liu

 

2018-07-02 13:44:29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